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年历史学考研统考战国时期选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乘车遇到宫廷文士田子方,急下车致意,竟未得到田子方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因为他随时都能被别国重用。这反映了()
A.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争霸日趋激烈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据《资治通鉴》记载。东周时期,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赵、韩三家大夫为诸侯国,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司马光评价,“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这表明东周时期()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政权不再具备等级特征D.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3.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逐渐形成战国七雄格局。战国七雄的国家中不包括
A.晋国B.齐国C.燕国D.韩国
4.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的是
A.魏国B.楚国C.秦国D.齐国
5.在战国七雄纷争中,最后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是()
A.齐B.楚C.燕D.韩
6.形成战国七雄争霸局面的重大事件是()
A.三家分晋、田氏代齐B.桂陵之战、马陵之战C.吴越之争、晋楚之争D.吴越改革、商鞅变法
7.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司马光意在()
A.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
B.希望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
C.批判三家分晋对礼制的僭越
D.为支持变法提供历史依据
8.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后来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齐康公死后,姜氏绝祀,姜氏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所取代。该历史事件表明()
A.官僚政治的形成B.原有等级制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的确立D.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
9.中国古代最早改变世卿世禄制的是()
A.管仲改革B.魏文侯变法C.吴起改革D.商鞅变法
0.公元前45年,魏文侯即位。他礼贤下士,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之风,可以说是由魏文侯开启的。这体现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是()
A.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唯才是举取代德才兼备
D.世袭制度取代禅让制度
.关于魏文侯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②包括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③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内容相同④强调法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公元前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徐州一会,实当时诸候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钱穆所指“徐州相王”的“惊人”之处在于()
A.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B.魏齐结盟改变了各国间力量对比
C.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D.传统的礼法体制和秩序遭到践踏
3.公元前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4.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
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
D.创建“武卒”
5.“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B.体现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
6.公元前年,李悝在魏国变法。下面属于李悝变法内容的有()①推行平籴法②“尽地力之教”③严禁私门请托④制定《法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D.“平籴法”
8.商鞅变法后,“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说明商鞅变法()
A.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B.废除分封,加强中央集权
C.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
D.颁行秦律,实行严刑苛法
9.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20.“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之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材料()
A.从变法成效角度肯定了商鞅变法
B.从变法成效角度否定了商鞅变法
C.从商鞅人品角度肯定了商鞅变法
D.从商鞅人品角度否定了商鞅变法
2.商鞅遭遇迫害后逃到一家客栈,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出逃魏国,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A.商鞅之法已深入人心B.商鞅变法不得人心C.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D.商鞅因变法而身败名裂
22.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A.变法的指导思想正确
B.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商鞅对变法法令的严格执行
23.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阐述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C.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D.反对变法
24.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说:“商君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而《史记》却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下列有关商鞅的评述,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尽公不顾私”得到贵族的支持
B.商鞅的变法主张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相适宜
C.商鞅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D.商鞅刻薄寡恩的性格使他的改革必然失败
25.《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6.有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D.商鞅奢侈浪费
27.关于商鞅实行的什伍组织评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为了组织生产B.主要是战争的需要C.主要是强化统治D.所有“伍人”都是国家的士兵
28.“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定于()
A.西周B.战国C.秦汉D.隋唐
29.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士”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
A.周王室的衰弱B.井田制的破坏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诸侯的强大
30.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3.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32.韩愈《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文中的“六艺”亦指“六经”,是在儒家经曲“五经”之外另加()
A.《论语》B.《春秋》C.《乐经》D.《礼经》
33.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士最初是最低级贵族,地位在大夫和庶人之间。春秋战国时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士阶层是上下流动的汇合场所,人数随之大增。这一阶层扩大,使得士不再是有职之人,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士阶层的扩大
A.推动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B.导致了诸侯国制定重农抑商政策
C.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D.奠定了社会思想活跃的社会基础
34.“士”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这一改变出现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35.战国时期,士与大夫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前称“大夫士”,之后则称“士大夫”,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士大夫的社会地位高于大夫士
C.知识分子阶层和官僚阶层的对立
D.形成重视布衣将相的社会风气
36.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李斯、韩非等曾来稷下游说和进行学术访问,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稷下学宫”是
A.鲁国的官办学校B.当时百家争鸣的缩影C.儒家讲学的场所D.最早的官办学校
37.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