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ldquo最为老师rdquo

发布时间:2021/7/28 11:04:32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受学于稷下,执教于稷下,成名于稷下,曾经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的领袖,时人尊称“荀卿”,作为稷下学宫最出名的“掌门人”,他见证了百家争鸣最后的辉煌,也见证了稷下学宫的浮浮沉沉,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认为,周公、孔孟之后最能代表儒家发展创新的人物是荀子,推其为“后圣”。

《荀子》三十二篇,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荀子思想影响后人几千年。时至今日,学术界一般认为,荀子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但是,荀子的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最高峰?他为什么能够集大成?又是如何集大成的?这些问题只有结合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他在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荀子的思想同稷下学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他通过对稷下诸子思想的批判吸取而把先秦学术思想发展到最高峰,离开稷下诸子的思想创造和学术积累就没有荀子的集大成,也可以说,没有荀子“三为祭酒”的理论及学术的历练和升华,就没有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齐名的“后圣”荀子。

  少年游学稷下思想启蒙发轫

  荀子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其时正是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时代,齐、楚、燕、赵、秦、韩、魏七雄争霸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在实力相对较强的齐国,统治者为了扩大政治上的影响,笼络知识分子,从而达到实现霸业的目的,在都城临淄专门创设了稷下学宫,聘请了诸多名士学者汇集在稷下学宫讲学,其中包括了当时富有盛名的孟子及慎到、邹衍等大师。稷下学宫相当于一个百家争鸣的论坛,因此而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少年时期的荀子也曾慕名来到稷下学宫游学,在这里,荀子听取了各家各派学者们的讲学和争辩,接受了来自不同学派的思想熏陶和影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劝学》,让国人记住了荀子的名字,同时也对这位爱学习的好榜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今天看来,荀子远不如孔孟老庄那些一代宗师声名如雷贯耳,可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稷下学宫祭酒荀子蜚声海内、无出其右,以至于有了“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美誉,他真正做到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青史永垂。

  荀子本是赵国人,但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齐鲁大地上度过的。据《风俗通义》记载,公元前年,荀子“年十五始来游学”,直到六十岁左右才彻底离开齐国,其间虽然先后到过楚国、秦国、赵国,但都没有停留多少时日。最终两任兰陵令18载,凭花甲之力,殚尽竭虑,把兰陵治理的一片繁荣,直至卒后葬于此地。

  十五岁的荀子游学目的地就是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执掌大权才刚七年,踌躇满志、一心想恢复齐国霸业的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把“人才强国”战略放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于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盖起了高门大屋,吸引列国的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探讨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理政之术,为齐国的强盛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史称稷下学宫。齐国君主为稷下的访问学者们开出的待遇极为优厚,从而迅速吸引了来自列国的大批学者。他们号称稷下先生,“皆命曰列大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同时又“受上大夫之禄”,生活十分优裕。稷下先生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没有具体政务的烦劳,不必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可以专心地从事学术活动。齐国君主对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并不干预,鼓励学者们畅所欲言,所以这里的学风十分自由和平等,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各家各派在这里都发展到了本学派的成熟阶段。一流的硬件条件,优厚的政治、生活待遇,再加上最为宽松的学术环境,稷下学宫很快就成了国际人才“挖掘机”,一时间学者云集,慕名而来者不计其数。因此,齐国及稷下学宫实际已成为战国中后期列国唯一的学术文化中心。

  彼时,一个怀揣梦想、跨国求学的少年束发轻囊上路了。经过一番自不待言的舟车劳顿、风餐露宿、度陌越阡,稚气满脸的荀子来到了临淄城的稷门之外。

  一切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天下各个门派的高手都在这里自由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各种公开课、辩论会、研讨会、学术讲座让人目不暇接,稷下学宫俨然是所高度开放、高度政治自由、高度生活自由的公立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稷下学宫创办之前,学者们天各一方、互不相识,难以开展争鸣。稷下学宫为学术思想的交流发展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各家各派的学者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辩论十分方便,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百家争鸣在这里迅速达到了高潮。求知若渴的荀子走进了这座自由而奔放的学术“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货品,没有专攻一家,而是东瞅瞅、西看看,兼收并蓄,把诸子百家的看家本事学了个遍,习得了一身上乘“功夫”。

  关于荀子始游稷下史存两说。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刘向《孙卿子叙录》云:“齐威王、宣王之时……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来游学。”所谓“有秀才”,乃有少年优秀之意,不符合年在五十人的特点。而应劭《风俗通义》云:“齐威王、宣王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年十五始来游学”说,多为今人认可。钱穆先生在《荀卿年十五之齐考》中说:“曰有秀才,此少年英俊之称,非五十以后学成为师之名也。曰始来游学,此对以后之最为老师而言,谓卿之始来,尚年幼,为从学,而其后最为老师也。且荀卿于?王之末年去齐,至襄王时复来。则始来者,又对以后之一再重来而言也。据此,则荀卿之齐,其为年十五明矣。钱先生的分析,甚为合理,足以辨明“年五十”之误。可见,荀子是公元前年来齐游学,是年为齐宣王七年。

最终,荀子选择了儒家。据临淄当地研究者分析,孟子某次游齐时,年轻的荀子也正好在稷下学宫求学,这位前辈“大牛”来稷下学宫开讲座,想必荀子一定不会错过。也许就是在那时,荀子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想启蒙发轫进而有了改良思想的萌芽。

     学业有成后进身稷下先生

  学习和生活在国际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有高手导师点拨,有天才同学切磋,再加上荀子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学术研究自然是事半功倍,几年下来就已经学业有成。作为“天下第一学府”培养出来的高材生,荀子在当时有不少好的去向,离荣华富贵咫尺之遥。但热爱学术、心有大志的荀子,还是选择继续留在了稷下学宫,边深造边研究,学问不断精进,渐渐从一个懵懂少年,达到了相当于现在硕士、博士的水平,俨然满腹经纶的学者,成为稷下学宫青年一代学者中的骨干力量。他深得齐王的器重,几经进阶,当上了稷下先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

  要想在稷下学宫当一名老师,需要什么条件呢?在那个时代,当然不需要考“教师资格证”,也不需要名校毕业,但是起码要获得齐王的首肯。

  看看稷下学宫历史上的一串名师,便可一目了然——

  淳于髡,齐国著名外交家,拥有“诸弟子三千人”,一点不逊孔子,他和齐威王一起创造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的历史典故。

  孟子,也曾在稷下学宫任教,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烁古今。

  邹衍,战国时期著名阴阳家代表人物,提出了“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

   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社会声望和弟子数量,要想在稷下学宫的教师队伍中立足和出人头地,还真是一件难事。而相应的,齐王给予教师们的待遇也相当高,包括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两个方面。“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政治待遇,因为学者所看重的更是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齐国君主在尊重学者这一点上确实做得很充分。《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一则故事;齐宣王与士人颜相见时,让颜走上前来,而颜执意齐王走向他,引起齐王不快。接着颜以“士贵耳,王者不贵”引发一场与齐王及其左右的论辩。最后折服了齐王,使之承认“士贵”,并表示“愿请为弟子”。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可见是如何礼遇士人了。齐国还在稷下学宫创造了“博士制度”,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衔制度。“博士”之“博”,即博古通今之意,博士除了享受优厚的经济和学术待遇以外,还可以参与议政,直接为齐王决策提供辅助,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与此同时,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齐宣王时邹衍、淳于髡等各派学者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在宽广的大道旁为之修建高大的府第,以示尊宠。淳于髡、孟柯、荀况还被尊为卿,学者们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学问。齐宣王为留住孟柯不离齐,曾许诺:“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对稷下先生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也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

      最为老师 “三为祭酒”一鸣惊人

  人到中年,荀子迎来了一次危机。公元前年,荀子第一次离开稷下学宫,离开齐国。此时齐国国君已经换成了齐闵王。稷下学宫发展到齐闵王这里,威宣时代的那种盛况并未减弱,各国名士云集稷下,一时学士达到千余人。可齐闵王为人好大喜功,自以为是,无纳谏用士的雅量。许多稷下先生对他极力进行劝谏,但固执的齐闵王却一再拒绝他们的良言善策。无奈之下,稷下先生们带着失望和愤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令他们引以为豪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荀子就是其中一员,这年他43岁,去往了楚国。

  果然,不到一年,燕国大将乐毅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师攻齐,连下齐国七十城,齐国差点亡了国,齐闵王被杀身亡。不过,此时的楚国也不消停,正逢秦国攻楚,楚王仓皇出逃,国家动荡。公元前年,田单复国后,齐襄王即位,努力恢复齐国国力,复建稷下学宫。听到这个消息,荀子喜出望外,很快返回到齐国。此时机遇来了,稷下学宫众先生里,学识最渊博、年龄最为适宜、和朝廷与各学派关系最好的就是荀子了,被尊为“最为老师”,很快他就被任命为学宫的“祭酒”。祭酒,顾名思义,举行典礼的时候带领众人行祭酒礼,在平时则处理学宫的日常事务,相当于是稷下学宫的“一把手”。《史记·孟荀列传》曰:“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三为祭酒”即言荀子三次担当学宫领袖的重任。他不仅著书立说,而且“聚人徒,立师学”。他的弟子韩非曾说“儒分为八派”,其中一派便是“孙氏之儒”,即荀子学派。

  “最为老师”里的“老师”是大师的意思,“最为大师”就是大师中的大师。而荀子是个“非典型”的儒学大师,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近乎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观;他说人性本恶,要靠后天学习来约束自己,和前辈孟子针锋相对;他重视制度、强调规则,教出了韩非子、李斯两个法家高手。因此,也就难怪在后世儒生眼里,荀子有些格格不入了。

  有趣的是,荀子曾“三为祭酒”,这是因为荀子多次因谗言、排挤离开了稷下学宫。其中有史可考的一次是,公前年,荀子和齐国国君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双方都不愿妥协,此时荀子已年过花甲,不得志的他再次踏上了奔波之路。他游访入秦,在秦国没有得到重用,又辗转回到自己的母国赵国,但是在赵国仍无用武之地。两年后,齐王建登基,荀子又回到了齐国。齐王建对这位年长的学者很是尊重,继续让他担任稷下学宫祭酒,荀子也对这位新君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齐王建执政不久,他的母亲君王后摄政,齐国出现了“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局面,一把年纪的荀子不得不彻底离开齐国。此后,他投奔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两度担任兰陵令,并终老于兰陵(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

  荀子一生享年80余岁,15岁左右来到齐国,60岁左右离开齐国,其间虽然先后到过楚、秦、赵,但都没有多少时日。可以说荀子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齐国度过的,他学于稷下学宫,成熟于稷下学宫,把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了稷下学宫。他在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氛围中接触并研究了当时各家政派与学派的主张。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以敏锐的眼光,深邃的理论思维,磅礴的气度,对于先秦学术百家之说,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尤其对于先哲孔子创立的儒学,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有重大发展,创立了稷下儒学,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齐文化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兰陵任上治县治学成“后圣”

   兰陵县地方百里,是楚国东北部的战略要地。荀子任兰陵令后,凭他的学识和才干,将兰陵治理的农业发展、商业振兴,百姓安居乐业。

  在兰陵任上,荀子治县的征途亦非一帆风顺。彼时,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周武王以百里地,后来皆为天下王。现在荀子是贤者,你让他统治兰陵百里之地,这不是很危险吗?”春申君听信谗言,便辞了荀子。荀子离任后,返回赵国,赵王请他为上卿。这消息传到楚国,又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伊尹去夏入殷、殷遂王天下而夏之亡;管仲去鲁入齐,结果是鲁国衰弱而齐国强霸,现在荀子是天下贤人,他离开楚国,楚国恐怕不得安宁了。”春申君闻听此言,觉得很有道理,又请人去聘请荀子,荀子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写了封长信,尖锐地劝春申君要辨真伪、区忠奸,不要“以睿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春申君一再派人向荀子道歉,并恳请他返回楚国,荀子因在兰陵久之感情深厚,又见春申君再三相请,于是重返兰陵,仍为兰陵令。

  荀子十五岁稷下游学,到齐襄王时成为“最为老师”,在稷下学宫中“三为祭酒”,长期担任学术领袖,对活跃在稷下的各种学说最为熟悉,因而他最有条件对百家之学进行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提高。治县政务之余,荀子闭门研读,把各个学派的思想理论精华都吸收过来,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融会贯通,推出了升级版的儒家学派,成了儒家文化“集大成者”。

  荀子对稷下诸子百家的总结和整合主要是通过批评和吸取两种方式进行的,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的《非十二子》《解蔽》《天论》《正论》等篇中。事实上,荀子是对全部先秦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他批评和吸取的不只是稷下诸子的思想,还包括稷下之外和稷下之前的思想,而以稷下诸子的思想最为集中。荀子批评了稷下诸子宋钘、慎到、田骈、孟子等人的学术思想,指出了他们思想中的偏蔽之处和不正确的内容。例如,批评宋钘“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批评慎到、田骈“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公式]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批评慎到“有见于后,无见于先”,批评宋钘“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批评慎到“蔽于法而不知贤”,批评宋钘“蔽于欲而不知得”,等等。通过对稷下诸子的批评,荀子吸取了他们的思维教训,克服了他们的片面性。但是荀子在批评稷下诸子的同时,也说他们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他们思想的合理之处也给予了肯定。

  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比如,在天道(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在治国观方面,与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不同,荀子隆礼重法,主张以法治强化礼治,明德慎罚。对于荀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后圣殿(位于山东兰陵县兰陵镇东南一公里处,荀子墓庙宇)里的一幅楹联有很好的概括,上联是:观秦政议赵兵志一天下振长策;下联是:领稷学定楚疆特立性恶警俗儒;横匾上书:周孔之绍。

  公元前年,春申君被他的门客李园所杀。春申君死后,荀子兰陵令废止。荀子治理兰陵前后近二十年,被废止后,住在兰陵东南的小山村“孙庄”著书立说,终老其身。荀子通过心传口授的教学方法把儒家经典传授给弟子,使六艺之传不绝。同时以兰陵为依托,培养与储备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优秀人才。他的弟子李斯、韩非、张苍、浮丘伯等人,再传弟子贾谊、戴德、戴圣、董仲舒、萧望之、匡衡等人,有的成为治世名臣,有的成为传经大儒,在秦汉魏晋时期大放异彩。

  荀子死后,便被埋葬在兰陵——他长期执政和著书的地方。宋徵宗封荀子为兰陵伯,政和年间(公元年—年),曾建祠以祀。清道光年间(公元年—年),补建荀子墓碑,概述荀子生平。它是御前侍卫王绍奎为首携,众捐资重修荀子墓碑。墓前最西首这块碑额横写“重修荀子墓碑”。正文: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阴讲述了荀子生平与捐款人姓名以及捐款数额。光绪三十年(年),山东巡抚周馥又立石碑纪念。

年12月23日荀子墓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1.《荀子:稷下学宫最有名的“校长”》,张九龙,齐鲁晚报,-02-28

2.《儒家“后圣”——荀子》,马章安,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地区),-06-27

3.《荀子和兰陵》,文野,《临沂日报》,-05-11

4.《荀子与稷下诸子》,作者:白奚,《光明日报》,-12-28日?11版

5.《荀子三为稷下祭酒》,临淄区情网,-09-16

6.《兰陵荀子墓》图片,诚意侯的博客,-11-19

郭广阔个人简介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临沂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东区作家协会主席,临沂《汤头温泉旅游报》执行主编。日常工作之余潜心创作,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学、文史稿件百余万字,主编(副主编)《美德河东》《二十辉煌铸春秋》《凤凰乡音》《凤凰乡韵》《凤凰乡情》《汤头温泉节》六部;个人原创纪实长篇小说《陈毅在沂蒙》(2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歌》(18万字)、长篇文化纪事《河东汤泉》(30万字)、沂蒙文史《沂沭烽火》(20万字)四部。

     长按      传承郯城文化 构建文学家园

投稿邮箱 tczx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51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