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赵馥洁先生培育理想人格的ldquo

发布时间:2021/8/30 12:27:20   点击数: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摘要:赵馥洁先生是当代具有圣贤气象的人文学者、教育家。他在培养学生时,始终以“立人成人”为旨归,致力于“强化人文,美化精神,优化人格”。他将中国传统价值观融入理想人格培育的教育实践中,并且具有“儒道融合”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赵馥洁先生培育理想人格儒道融合

赵馥洁先生既是杰出的人文学者,又是卓越的教育家,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毕生的荣幸和骄傲。先生的教育理念,既呈现于其学术著述中,也映现在教育实践中。我随先生学习多年,因才薄智浅,又不耻好问,故烦扰先生甚多,然先生不厌其烦,诲我不倦,每信必复,有问必答。如今回顾与先生朝夕相处,请益学问的幸福时光,整理与先生交流交谈的书信笔记,我深切地体会到先生在培养学生时,始终以“立人成人”为旨归,致力于“强化人文,美化精神,优化人格”。将中国传统价值观融入理想人格培育的教育实践中,并且具有“儒道融合”的鲜明特征。

一、忠勤自强的进取心与超然物外的名利观。

老师对自己的事业一直都怀有真诚的敬畏心和神圣的使命感。他说:“古人以‘天、地、君、亲、师’为可敬可尊者,是因为他们会给一个人以精神的支撑和心灵的安抚。之所以五位同尊,是因为他们给人的教养、支撑,予人之恩,各有独特意义,是不能彼此取代的。老师对学生应尽之责,应付之爱,非父母可代替也。对学生之成长,老师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因此他严谨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言传身教,将儒家“忠勤敬业”的精神贯穿于教育始终,在课堂和日常中总是教导我们对学业对事业都要有努力拼搏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要“耐得住寂寞”“坐的住冷板凳”。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学圃,但老师说:“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只要认定是于人民,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都应该忠于职守,勤奋执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以此立世,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则是对生命的辜负。

然而老师亦强调,建功立业的目标不应该是追名求利,而是一种生命通达自洽之后的自我成就。老师从来怜悯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不幸,赞赏淡泊明志的超越境界,他认为人通过自己的奉献获得应有的回报是正当合理,无可厚非的,然而对“物质性、功利性、世俗性的过分追求,必然会污染灵魂,亵渎精神,异化人格”。因此应该“以崇高的道义引导功利的活动、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

二、反思内求的修己法与旷达纯真的潇洒气。

老师认为:“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在于反思和批判”有了这样的反思和批判“就能对人生进行改造和提升”“常怀忧患意识,具有反思精神,才能觉解生命的意义,保持生命的活力”。

老师满意我们对他学术思想的认真体会,着意理解。亦对我们效仿他为人处世的智慧深感欣慰。但他反对我们将他奉若神明,顶礼膜拜,深怕自己成为束缚我们的桎梏,常以亚里士多德和荀子所云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鼓励我们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超越反思。他说:“在教师中,有的老师不喜欢,很害怕学生突破籓篱、超越老师,有的老师甚至嫉妒、压制、打击超越自己的学生,而愚师则自觉坚持激励学生超越自己。愚师曾给青年教师讲过:“一个老师如果教出了总是不如自己的学生,历史会倒退,如果教出了总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学生,历史会停滞,只有教出最终胜于自己的学生,历史才会前进!当然,学生超越老师须有一个过程,而且要经过努力,但应鼓励学生树立‘出于兰而胜于兰’的志向。”我毕业返乡后,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郁闷不已,向老师倾诉:“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老师则认为,我这个“沧海情结”太严重了,应该自觉淡化。他说:“你有‘沧海情结’,说明老师的知识传授、智慧启迪、人格培育、精神薰陶是很有成就的,更说明你的学习、领晤、汲取、融化是卓有成效的。老师对此甚感欣慰,然而,‘沧海情结’太浓、太执,却是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这是教育智慧!……淡化沧海情结不是倒退,而是上升到超越沧海的‘大洋’境界”。

老师在众人眼中是“圣人”“神人”“完人”,但他从不自以为如此,常说“这些评价很不准确,人应该正确看待自己,这正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师很注重自我反思,我能记准确的分别有这样两次。其一是反思自己教育上的不足,他说:“愚师一生读书教书写书,心灵很单纯,精神很清高,治学做人追求高标准,大境界,总以‘取法乎上,可得其中;取法乎中,必得其下’为警训。而且,对人对事往往向好处想,看光明面,在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具有‘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道德自律。这当然是正确的,崇高的,在物欲横流、道德沦落的当今之世,尤为重要。但老师同时对社会的阴暗面,人性的丑恶面就揭示较少,这可能就有些书生气,有点理想化吧,因而在启发学生如何去应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这一点上可能显得乏力。这些都是肺腑之言,是老师从切身体验中悟出的。”其二是对自己的诗作提出了自谦的认识:“庄重、严谨有余,而神韵、灵动不足。此乃愚师诗作之通病也。个性、素养使然,改也难。聊可自慰者,愚师有自知之明、自觉之悟”。

另一方面老师也很注意维护感性生命的自然和精神空间的自由。他说:“标准太高,感情太执,要求太苛,容易束缚思想,压抑心灵,拘于一曲,限于一隅,使精神抑郁,失却旷达之怀,难有潇洒之气。所以云‘矫矫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些事儿“因时因人置宜罢了,不必太费心,也无须太勉强自己,苛求自己,委屈自已。你放心应对,顺意而为,以自己本色自然而行便可”。“不要时时处处怕有失误而谨小慎微;不要因为怕有人议论讥笑而束手束脚。道家云:‘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自然,‘无不为’是自由,做到了自然就会有自由!一个人总想时时处处活在他人认可、赞许的眼光中,多累啊!”“责人太严则无徒,责己太严则多悔”。因我阅历疏浅,天性幼稚,经常做“不知深浅”之事,说“没有分寸”之话,老师不但不责备,反而说:“不曾长大的孩子是小孩子;不想长大的孩子是好孩子。因为不想长大就是想永葆童心。”他引用李贽的《童心说》告诉我“童心宝贵”希望我不要受道理闻见等知识的遮蔽而失去童心,保持自然纯真就好。

三、贵和乐群的人际观与坚守清高的独立性。

“和气迎人,大气处事”“记得人的好处,理解人的难处,学习人的长处,宽容人的短处。”是老师多次教导过我们的话,跟随他学习多年,我从未听过他对认识的人有过什么负面评价。有次随老师参加一个省内的学术研讨会,老师因教务繁忙,做完主旨报告后准备离开,此时一位老师走上前去拉住他的手说:“赵老师,你先别走,我要批判你的观点”。我觉得此事实在好玩儿,于是闲谈时又跟老师提起。老师哈哈一笑,说:“人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还有一次在会场,领导面冲老师讲错了典故,并补问了一句:“是吧,赵老师?”底下嘘声一片,而坐在领导身旁的老师则面色如常,没有让领导尴尬。老师并不是出于功利的考量而教我们刻意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而是出于一颗“仁者爱人”的善心包容差距,尊重个性。许多常人眼中的“错误”在老师看来只不过是认识程度不同或价值取向不同而已。老师说,即便遇上对我们怀有戒心甚至怀有敌意的人,也“仍然要以温和的态度、诚恳的善意待人,这并非是因为温和、诚恳的态度,会获得他人的好感,而是因为‘温和’‘善良’‘诚恳’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冯道的诗‘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一语道出了人生立身的根本”。

老师教导我们“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并不是要我们“同流合污”“随俗浮沉”而是要我们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清高处事,独善其身。我毕业时老师赠诗一首其中有句祝语曰:“从今免受俗尘蔽”是希望我走上社会后能够着力坚守精神上的清纯清高,也就是老师常说的“持有人生的形上姿态”。他说:“对多数人而言,学哲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成为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而在于对人生持有形上姿态,使人生体现哲学精神!老师相信,如果你继续坚持以形上姿态自觉地观照生活、审视生活,你一定会有一个精神充实、境界美好、心态愉悦的人生。这样,你虽然也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平凡生活,但精神世界是超越的,自由的,是不受俗尘所蔽的。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在俗尘,甚至难以不染俗尘,但应该不受俗尘所累,不为俗尘所蔽。这不正是老师赠诗‘从今免受俗尘蔽’的深意吗?”当我带着老师这样的期许走上社会后,逐渐明白,坚守不易……有些时候也可能只是因为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而以清高之名做些“格格不入”之事,老师也从来没有劝说要“以和为贵”“大局为重”反而加以肯定,他说:“清高而不自命清高,清高而不孤芳自赏,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品德纯洁性、人格尊严性的高度自觉。如果因品格清高而使一些人有不合群之感,这实在太难得了。”

四、不畏艰难的意志力与安时处顺的养心法。

我们这代人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在逆境中成长的经历,遇到些许困难便有畏难和退缩的情绪,不能正确面对。老师便多次恳切教导,要直面困境,磨炼不畏艰难的意志力。要“以明朗的心境,和乐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精神开创事业,升华人生。”老师说“在任何时代,人生道路都充满着坎坷和艰幸,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而已。俗语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知心人无二三’。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老师曾多次说过人生的意义包括幸福、快乐正是在踩踏坎坷、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和承受艰辛中呈现的,如果人生处于无困难境界,那也就没有什么人生的意义了,也就无所谓幸福和快乐可言了。因此,绝对完满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假使存在,也是不值得过的。于是,人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克服困难的办法上,而不是用于设想和企求无困难境界上。”“困难总是有的,闯过去,前途光明。若退缩,屡屡失败!”“要勇敢地迈步,前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可怕。老师有诗云:‘巨浪滔天原是水,晚霞散后又清晨’”。遇到困难时要“通过虚心地学习,认真地思考,作出判断,找到办法,予以妥善地克服和解决。”

而同时,老师也主张量力而行,适性而为,随遇而安,在面对我们难以改变的挫折和逆境时,也要安时处顺,以乐观平和的心态理智地去接受它们。如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固执抗争,亦非智者之为。老师说:“人生的诸多痛苦遭遇和困难处境,有些尽人力可以避免,有些尽人力也难避免。对那些尽人力可以避免者,当然要乐观地对待,因为灾难总会过去;即使对那些尽人力也难避免者,也要乐观地对待,因为悲观不会产生任何改变事态的积极效果。倒不如乐观!”“老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承认有困境有艰苦,但坚信凡历史遇到的问题历史自己会解决,凡人制造的障碍人都会排除……”“不管遭遇到什么,都要以平常心待之,世事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只是人的愿望太美好,所以常常失望。对世界的期望值,任何时候,不宜过高。方可平和心境!”

综上所述,赵馥洁先生作为当代具有圣贤气象的学者、师者,汲取儒道两家的思想精粹,将治学和做人完美统一在一起,他的培育理念中,既充溢着儒家的风骨,又彰显着道家的智慧,二者相异互补,使我们在面对人生各种境遇时,都能够刚柔相济,徐疾有度,进退得宜,竭力趋近于老师所示范的人格境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赵馥洁.论教师[J].教学研究.(3).

[3]赵馥洁.做人师[J].西北政法学院院刊.(4).

[4]赵馥洁.导师修养与研究生培养[Z]..9.20.

[5]赵馥洁.人本理念、人师风范与人文精神[Z]..9.

[6]赵馥洁.不断提高师道的自觉性[Z]..9.

泉宝,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此文为年11月恩师80寿辰之际,作者参加“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学术研讨会”时撰写的参会小文。原本投稿于《西北政法大学校报》和一位学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552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