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槐轩文化槐轩学说的基础观点之一刘
槐轩学说传承人刘伯谷先生
(根据刘伯谷先生在双流讲《大学》视频资料节选整理,标题为整理者添加)
读书的目的在我们学《大学》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把读书意义简单地先说一下。为什么要读书呢?历来传统有一个说法,四个字:读书明理,读书是为了明理。
一般人的理解,都觉得是应该读书,读书就懂得了道理。所谓读书明理,就是读了书,有了知识,就懂得了道理。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地来发掘这一个所谓读书明理,“明理”两个字的含义。
读书是为了明理嘛,所谓理,什么是理?用槐轩的观点来讲,理,就是天理良心。正确的解释,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明理就是要使得我们这个天理良心在我们的思想上,在我们的身上,使它发扬光大。我觉得这样子才真正懂得了“明理”二字的意义。
从古汉语语法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明”是形容词。“理”是天理良心,理这个宾语,它就变成了,从古文语法来讲就谓之曰使动词。所谓使动词是啥子?就是使理明。明理就是使理明,使天理良心明。明是什么意思?发扬光大,明白。明是形容词,形容词不应该带宾语。理是名词做宾语,形容词带宾语在古汉语的语法上就谓之曰使动词。就是翻译成为使它明,使这个理明。
我们讲《大学》,第一句就碰到这个,明明德,就是使德明,就是使天理良心更加的发扬光大,使它更加的明白,不使它晦暗。这个以后我们还要说到,天理良心的明和暗,我们在谈到《大学》的时候,都要谈到它。所以,在我们读书之前,首先要把这个弄清楚。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明理。什么叫明理?使我们的这个天理良心更加的明白,不使它晦涩,不使它晦暗。因此我们今天能够聚到一起,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来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使我们本身具有的那一种天理良心,让它不断的发扬光大。
就跟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学”,它也有个目的。学是为了什么?学是为了学做人,一个道理。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学是为了做人,这是孔孟之道的落脚点所在。那么读书既然是为了明理,读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就有个读什么书的问题。读什么书才能够明理?从古代到现在,上下三千年,书籍是浩如烟海。你说书有好多?多得数不清楚!只要用字来表达的,都可以谓之曰书。那么我们所谓读书明理这个书是指的啥子呢?是指圣贤的书。所谓读圣贤书,是因为只有读了圣贤的书,才能够使理明。读有关技术的,其它学科的,当然,对我们也有益处。但是读圣贤书,才是真正解决我们做人的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所谓的读书明理,这个书是指圣贤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今天要说的《四书五经》。外国有它的《圣经》,我们也有《圣经》,我们所谓的书就是指我们的《圣经》,也就是《四书五经》。
我们今天来谈《大学》,就是学习圣人的观点,圣人的言论。圣人的观点和圣人的言论就是教我们做人的言论,教我们怎么样做人。因此,在我们在谈大学之前,首先把这四个字的含义搞清楚。所谓读书是读圣贤书,明理的书是使我们固有的这个天理良心发扬光大。这就给孔子讲的“学”就一致了。孔子讲学而时习之那个“学”,不是说学知识,而是指学为人,学做人。你只要是个人,你就要学做人。这个目标先明确,明确了过后,然后我们再来看,圣人的书究竟教我们的是些什么东西。我们目标明确了,我们才能够从圣人的言论当中,始终不放弃一个“为人”的这个观点。说圣贤教我们的,都是我们从早到晚一天所做的事,做事也就是为人嘛。为人,给我们指的一条金光大道,真能够能按照圣人的教导来为人,那你读书的目的达到了,明理的问题就达到了。
所以我说我们先从读书,读什么书,读书的目的先说一说。
读《四书五经》用的是槐轩的观点其次我就要想谈一谈,我们读圣贤书,圣贤书就是《四书五经》嘛,有了圣贤的《四书五经》以后,又经过了这么一两千年,对于圣贤的这些言论,那就是各种观点、理解都有,学派就由此而生。荀子、庄子、墨子、扬子,以及后来的无数的学者,他们都在研究为人的道理,都在研究圣贤的书,这一两千年以来,研究圣贤的书是层出不穷。那么我们以什么为的呢?所谓的,目的,以什么为的呢?我们学习哪个呢?
各人的理解不同,董仲舒有董仲舒的理解,荀子有荀子的理解,墨子有墨子的理解,诸子百家,各人的意见有所不同。汉唐以后,到了宋代,那更是掀起了可以说是读经热,研究《四书五经》算是一个很高的高潮。从周濂溪、程颐、程颢一直到朱子,到朱熹,那研究圣贤的书的时候,不可谓不尽力。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哪个理解的最正确呢?哪个是真正懂得了圣贤书的精髓呢?这就存在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各人的观点不同,甚至有的时候,你戳我的眼睛,我戳你的鼻子,没得一个统一的东西。宋朝统一了,以朱子解释的《四书》为准,但是,这并没有使所有研究孔孟之道的人心服口服。但还是,尽管是国家定了的,国家定了的时候,教育人也好,考试也好,都是以朱子的解释为准,但是,并不等于说,朱子的理解就完全对,无懈可击。仍然有不同的人,比如王阳明,明代的王阳明,他就对于朱子的学说,他有他的看法。因为大家都在研究嘛,谁的见解更合乎孔孟之道的精髓?这个东西,多说无益。
作为槐轩来讲,那他就对于宋儒的有些解释,特别对于朱子对《大学》的解释,他是采取了基本否定。槐轩认为,朱子没有把圣贤,也就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发掘出来。当然作为朱子也好,作为二程也好,作为他的老师周濂溪甚至邵康杰等等,他们都是在研究孔孟之道。而作为槐轩来讲呢,他也是研究孔孟之道,他对于《四书五经》的解释,其中有很多就不同于宋儒,也不同于当时的陆王心学。当然,谁是谁非这个问题,他们各人通过了对于《四书五经》的阐释,看哪一个的是更合乎孔孟这个《四书五经》的元典精神?所以我认为读书很好,就让我们也来研究孔孟的元典精神,研究孔孟之道它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的发言很明确,我是根据槐轩的观点来发言的。槐轩是我的曾祖,我是他的曾孙,我从小的时候就一直读槐轩书。我这个发言,只是把我对于槐轩观点的理解,对他阐释《四书五经》,阐释孔孟之道的一些看法提供出来,供大家学习。还要添两个字,参照。学问的问题,做人的问题,不能够强加于人,要靠自己。把我的发言只作为一个参考,然后再来细读槐轩的书,然后与历代对于孔孟之道的阐释做比较,我想能够这样子做比较是最好的,我不主张听到风就是雨。那么,既然我是根据槐轩的观点来谈《四书》,因而,我就不得不,也不能不把槐轩的观点,概括的,特别是有关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谈的《大学》这个经典的有关观点要提示一下。
转自槐轩学说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