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鬼谷子老子不想做官,孔子想做官

发布时间:2022/12/4 15:17:24   点击数:

首先,鬼谷子这个人其实根本不存在,他的书乃是后人抄袭其他子学书籍拼凑并伪托“鬼谷子”之名而成,故太史公对鬼谷子的记载仅只言片语,甚至连个传都没有。而《史记》提到的苏秦,在学了鬼谷子的学说后也是四处碰壁,回家还受到亲人的侮辱嘲笑。

如果鬼谷子这个人是真实的,那么他“传说中的学生”苏秦为何那么想做官?因为苏秦学的就是做官的方法啊。后人常常说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但这个说法只是后人基于传世本《鬼谷子》所进行的臆测,真实的情况是横派在先,纵派在后,而且纵横家们是有自己的习题集的,就是传世本《战国策》。这里可能有人不知道什么叫“传世本”,传世本就是通行本,即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流传最广的现代本子。

鬼谷子被考证是齐国人,因为文献给了齐的说法,百科还有三种说法(卫、魏、陈),而且其他另有楚国的说法——为什么连地方都弄不清呢?因为实在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单就齐来看,这也是很成问题的,我们知道,齐国当时最有名望的是稷下学派,有儒家有墨家有宋、尹学派,荀子的时候宋、尹学派已经非常流行。但这里面没有鬼谷子,这说明即使真的有鬼谷子这个人,在当时也属于籍籍无名之流。实际上,刘向、班固尚未录其书,到了隋朝,才有这本书目——伪书之说已可坐实。

其次,老子研究除了清、民以来的老学公案,在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土了帛本与简本老子后,又兴盛了起来。以裘锡圭和李学勤两大掌门人为代表,学界基本上认定了《老子》初本和传世本有很大不同。在清、民的古史辨时期,便有人怀疑《老子》混进了官员跟隐士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专业是中哲史,又恰好是先秦方向,那么对这个问题会很熟悉。那么,后世传说里,老子或是太史,或是大夫,或是图书馆管理员,按照这个说法,可是做官做到很晚才辞职的,怎么能叫不爱做官?

再次,孔子做官不是他求来的。孔子早年身为庶人,却抨击三桓中最有权势的季氏,避而不见压制住季氏的枭雄阳虎,一直隐于鲁。阳虎最先想要拉拢孔子,因为三桓之一的孟氏曾说过孔子虽为庶人,却已经是鲁之达者,并将两个儿子交给一个孔子来作他的学生,而之后孔子又接见了新兴霸主齐国的君王齐景公,以庶人的身份做到这一点,确实很厉害——这都是三十岁以前发生的事情。

阳虎想办法见到孔子后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便说我要进入仕途了,但实际上只是托词。又过了数年,鲁定公和季氏先委任孔子为中都宰——而不是孔子去问他们要来的官。因为功绩,升任为司空,又升任大司寇,夹谷会盟时和孟氏一样成为代相,这个代相是外交中的礼官,相当于外交官,而不是宰相。所以,宰相依旧是季氏,权势还是他最大,由于阳虎的叛乱让季桓子非常忌惮,便同意了孔子的隳三都计划,结果公山不狃叛乱一直打到鲁国国都,几乎灭掉躲在季桓子家里的三桓和鲁定公,孔子出来指挥军队将公山不狃打败。可惜好景不长,齐国最先感受到鲁国的威胁,设计赶走了孔子。

在春秋时期,大夫和庶人身份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当了大夫,孔子才被称为夫子。大夫去国,在其他国家一般都会有职务和俸禄,所以我们看到孔子去到齐、卫、楚等地,给他的薪水都在三桓中的孟氏之上或持平,但别忘了,孔子是庶人而非世卿,三桓却是世卿,因此,孔子这种待遇已经是极高了。没有官职,则跟当时弭兵之盟后世卿大族把控国家权力架空公室有关,世卿不愿让渡权力出来,那么国君自然不可能给予孔子像鲁国那样极高的官职——虽然司寇不是世卿制,但礼相却总是由世卿担任,庶人出身的孔子能担任这个职务,说明鲁国在当时已经率先做出了很大改变。去了其他国家,就更无可能拥有大夫的官职了,毕竟孔子是外国人,即使做官也顶多去做别人的家宰。

阳虎说过一句话,叫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当时能够富裕的便是做官,按照孔子在其他国家的俸禄来看,那是很高了,但孔子耻于接受这些俸禄,这怎么能叫爱做官呢?做官本不是贬义,否则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政府得了,天下大同。主要看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像季氏批评的那样,做官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富裕(指世卿,因为当时主要是世卿制,孔子以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庶人做官的现象),还是说崇高的理想,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76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