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戴着儒生帽子的和尚们是如何修行的

发布时间:2023/4/16 11:49:08   点击数:

文:大象佛学图书馆

论述理学各派之修养工夫论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关道德修养的学说可谓源远流长,而其中探讨甚细着墨颇丰的当属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诸家的学说明显受到佛教影响,因此他们也被传统儒生称为“戴着儒生帽子的和尚”。

所谓“宋明理学”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学者们一般将其分为两派:一者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这一派当然也包括周敦颐和张载;一者是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这一派通常被称为“陆王心学”。

这两个学派虽都属于宋明理学,但对于“理”的阐述有所差别,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派”主张“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程氏遗书》卷二十二),而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派”则主张“心即理”,认为“理由心定,物由心呈”,一切外部事物都是心体发用所构成的。

“理学派”与“心学派”在核心理念上的这种差异是显著的,这也便决定了二者在修养理论的表述上大相径庭,本文便是有基于此,而将理学二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修养学说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理学派”的修养工夫论

“理学派”在宋代的代表人物颇多,而且在思想上皆有颇高的建树,涉及到修养工夫方面,本文选择以周敦颐、二程和朱熹为代表,对他们的修养理论分别加以梳理。

01、周敦颐:“无欲”、“思无”、“诚”

周敦颐作为二程的老师,一向被视为“宋明理学”的实际开创者,因而《宋史·道学传》将周敦颐列于首位。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本体论上提出了以“无极”为本的“本体无”的学说,在工夫论上则提出了“人极”的概念,所谓“人极”即是自孟子以来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呢?对此周敦颐提出了“无欲”、“思无”和“诚”等修养理念,其“无欲主静”的思想基本继承于孟子的“寡欲”和荀子的“虚壹而静”,而“思无”之说则将“无思”作为“本”,将“思”作为“用”,突出“思”在修养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则学圣人者如之何?曰:思无邪。”(《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上·通书》)

周敦颐在其修养学说中对于“诚”大为倡导,“诚”的理念先秦儒家便时有提及,如《周易·乾·文言》:“修身立其诚,可以居业也。”

《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能有动也。”《荀子·不苟》:“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周敦颐明显继承于此,故而在《通书》开篇即言:“诚者,圣人之本”,又说,“圣,诚而已矣。”可见“诚”之重要,那么“诚”为何物呢?周敦颐说,“寂然不动者,诚也。”这个“寂然不动”的“诚”在特征上的表现是“无为”、“无事”,便与其《太极图说》中的本体学说对应起来了。

“诚”是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实践呢?周敦颐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意思是说能顺应“乾道”之自然便是“诚”,反之如果违背“乾道”则是“不诚”。

周敦颐还说:“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元、亨、利、贞”是“乾”的四德,因而仍须顺应“乾之德”才可谓是“诚通”、“诚复”。周敦颐对“诚”如此倡导,那么做到“诚”又有何益处呢?周敦颐认为:“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明诚道确,天子称贤。”(本文中周敦颐之言,皆引自《周敦颐集》,岳麓书社,)

周敦颐对于“诚”的倡导,在宋之时便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83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