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鹿鸣国学诵读社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你可

发布时间:2021/8/12 13:15:53   点击数: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只出现了四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那么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呢?

北宋张载下过定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达到这个标准的圣人,我看也只有王阳明了,可就是这个最不为现代人所了解的圣人,他到底有多厉害呢?

王阳明

年少立志

年,一个孩子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取名王云,字伯安,后取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别号。

王阳明12岁那年询问自己的老师,人生的头等大事是什么,他的老师告诉他,是像他爹一样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但是他并不这么认为。他告诉他的老师,他认为人生第一件大事应该是做圣贤。这件事情让他父亲王华知道后,觉得自己的儿子有点不可思议。

王阳明15岁那年,王华带着他去了一趟关外看了看辽阔的大草原和沙漠,并且告诉他那里住着蒙古游牧民族,对我们中原地区虎视眈眈,时时刻刻想恢复元朝统治。

回来以后,此前对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时间就印象深刻的王阳明把自己关了几天,之后交给了父亲自己想出的讨平关外蒙古的对策,王华连连骂到:“无知,狂妄。”

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走火入魔,王华给自己17岁的儿子安排了亲事,让王阳明和江西好友的女儿成亲,可不曾想,王阳明在去娶亲的路上,和道观里的道士聊天,竟然忘了娶亲一事,错过了成亲的时辰,这件事在江西当地流传甚广,老百姓都觉得王阳明是个怪人。

王阳明

付诸实践

年,王阳明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了浙江余姚,他终于有机会去拜访当时的理学大师娄谅,求取做圣人的方法,娄谅告诉他,想做圣人就要研读朱熹之学,学会格物致知,不停地琢磨事物,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够明白其中包含的真理。

于是王阳明就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研读朱熹的著作,直到他21岁那年和自己的朋友在自家院子里格竹,七天七夜未曾进食合眼,结果自己晕了过去,也没有领悟到竹子所蕴含的真理,于是王阳明就开始怀疑朱熹之学。

后来,在一次与杭州虎跑寺,他询问了一个打坐很久本该清心寡欲的僧人一个问题:“你是否想念自己的家人”,结果僧人哭着告诉王阳明,“怎么能不想呢”。

于是,王阳明明白了人的欲望是不可能泯灭的,人在内心深处是骗不过自己的,朱圣人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更是不符合人性的。王阳明开始全面怀疑朱熹的圣人之学。在后面的十年时间里,王阳明一边准备科举考试,一边研究圣人之学。

杭州虎跑寺

龙场悟道

直至年(弘治十二年),王阳明才入仕为官,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年,正德皇帝即位,大太监刘瑾开始擅权,王阳明应极为不满,直言上疏得罪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站驿丞,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贬至南京。

就任途中,王阳明被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通过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并去面见了自己的父亲,在父亲的劝解下,王阳明选择了到龙场就任复命。

龙场是什么地方?穷山恶水,荆棘丛生,荒无人烟。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王阳明开始教化当地人,并逐渐受到民众爱戴。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在实践中领悟《大学》的中心思想。在几经生死之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山谷里顿悟,阳明心学就此诞生。

刘瑾

初试锋芒

年(正德四年)王阳明谪戍期满,调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虽然王阳明的此次就任只有短短的七个月时间,可这便是阳明心学的第一次实践。

王阳明不仅以极高的效率处理好庐陵县的各项政务,更重要的是,他还应用自己的心学从当地监管税收的太监手上将百姓受苦多年的葛布税给免了。

在这七个月的时间里,他发布了十六道告示,扭转了庐陵当地一直未能解决的积弊,从此庐陵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庐陵人十分感激王阳明。

庐陵县百姓

百战百胜

刘瑾倒台后,随着王阳明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他也开始得到赏识。年(正德十一年),王阳明被兵部派去解决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地区的匪患问题。

可不要小看这些土匪,这些土匪大约有四十股势力分布在深山之中,人数众多,组织有序相互勾结,甚至连官府中都有内应,曾经攻入过城中,许多当地的兵官都战死了,当地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王阳明就任后,并没有急于解决匪患,而是开始全方位的了解匪患情况,并从官府内部下手,让土匪的内应帮自己打探情况。待情况完全清楚以后,王阳明才出动剿匪,而他的整个剿匪过程并没有看见太多兵法的应用,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

剿匪

最终,王阳明以很小的代价彻底剿平了当地为患数十年的匪患。自此南、赣、汀、漳地区的匪患问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年,封地在江西南昌的宁王起兵造反,朝野震惊,然而王阳明使用疑兵之计让宁王内部发生分歧,使宁王错失良机,最终因首尾不能相顾,起兵刚刚35天的宁王兵败被王阳明所俘。

再到后来的年(嘉靖七年),王阳明也主持平定了明朝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以及断藤峡盗贼。仅仅凭借着自己所感悟的心学,王阳明在大小战争中可谓是百战百胜。

战乱

最爱讲学

作为一个开创新学派的哲学大家,自然也会像孔子一样四处讲学,将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感化更多的人。

王阳明也不例外,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开办学堂,各地学生慕名而来,后来,王阳明的学生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都编纂成《传习录》一书。因此阳明心学广为流传,影响十分深远。

那到底什么是阳明心学呢?主旨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要去做到才行,而想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上进行实践和历练,此所谓“事上炼”。

同时呢,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符合自己的良知,此所谓“致良知”。那么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呢?

王阳明的心学也给出了答案,分三步走,那便是“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以及忠实的执行”。我们细细品味王阳明的大小事迹,就会发现他确实是按照这个行为准则来做的,并且后来他的那些有一定作为的学生也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执行者。

开办学堂

流芳千古

王阳明的厉害之处可不止这些,终其一生,他还是少有的书法家以及文学家,其成就也是极高的,当他的学生向王阳明请教为什么他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很好的时候,王阳明的答案只有六个字:“沉浸式的体验”。我想对于这六个字的领悟对于我们也是大有裨益的。

年(嘉靖七年),王阳明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学生问他还有什么遗言,而王阳明只是面带微笑说出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就溘然长逝了。王阳明生前官至新建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是十分广泛及深远的,阳明心学出现不久就已经迅速地传播到了南亚以及东亚,并在日本大放异彩,日本的明治维新以阳明心学为基石,许许多多的大人物都将王阳明及阳明心学奉若神明。

遗憾的是,阳明心学这个日本从中国学来的崛起引擎,却被我们本国人所逐渐遗忘,甚至现在很多中国人连王阳明是谁都不知道,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自"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经学≠儒学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为历代儒客尊崇),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子部

子部分为"道家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农业类"。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1、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2、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3、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7、管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8、韩非子--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11、易经--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12、禅宗--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国学新著

《国学三部曲》,宋定国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年1月出版;包括《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和《国学探疑》。明孔孟之道,养君子之风!鹿鸣国学诵读社晨读本活动由桃城区宣传部、桃城区妇联、何家庄乡人民政府主办,主题沙龙承办,纯公益不收费,欢迎家长带孩子参加!参加或活动请加入鹿鸣国学诵读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530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