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教了一年书之后,深刻体会我自己学问不足,中国文化的底子太差、太差了!所以希望趁年轻能够深入吸收圣贤的教诲,就把工作辞掉。辞掉工作之后,心里面有两个念头,希望能够找到好的中国文化的老师,另外能够找到一个长辈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给我一些提醒,给我一些教诲。结果我去学习半年,当我坐在我的座位上,我很好的中国文化老师,杨老师就坐在台上,然后叔叔就坐在我的旁边。《中庸》教诲说“至诚如神,诚者,物之终始”,一个人真正有诚心的时候,一定会得到很多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的帮助。
所以在那半年当中,杨老师讲解《德育故事》,每讲一则给我心里的震撼就特别大。我记得在听杨老师课的时候,我都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到旁边有一个朋友,他的块头很大都不常笑的,很严肃。他看我哭成这样,还偷偷的把卫生纸给我推过来,还不敢看我,我赶快拿起来擦。为什么会这么感动?因为杨老师讲解这《德育故事》的过程,让我的内心深刻感觉做人应该这样才有味道,做人应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才是做人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痛痛快快地去经营人生。而这半年的教诲,让我深刻体会圣贤人是怎么样的存心,所以当我们体会到圣贤人处处为父母,处处为朋友,处处为社会大众的这份心,深刻感受到了,当我们再打开圣贤的经典就会觉得格外的亲切。
后来我又在杨老师家里住了七个月,我常常说很多的家长他都觉得要给孩子很好的才华跟本事,一定要有很多钱。其实要有真正的德行跟才华,钱不一定能够解决,我那个时候也没钱,在杨老师家白吃白喝七个月,杨老师很体贴我们,怕我没钱,还把钱包放在冰箱上面,然后就交代我说没钱自己拿。她怕我又是这么爱面子的人,所以一没钱跟她伸手,她怕我会不好意思,所以处处替我着想。常常我跟杨老师讨论《论语》,讨论几句话,有时候一讨论就忘了时间,常常一看都一两点了,杨老师马上说:您明天还要教书,赶快去睡觉。所以确实跟着好老师学习的时候,感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快乐!
我曾经在孔庙的时候,听到很多解说员对着我们孔庙的一些古迹,还有一些图画做解释,左一句封建,右又一句封建。他们不是来弘扬中国文化的价值,反而在言语当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些批判性,所以我们听了内心很难受。这么好一个地方,能够让全世界的人来领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机会都当面错过。
在孔庙是车水马龙,结果我们去完孔庙之后又到了周公庙,周公庙却是一个人影都没有。朋友们,这些到孔庙去参观的人是不是真正在深入中国文化,是不是?不是!真正深入中国文化的人,真正接受孔夫子教诲的人,一定会同时对谁很尊敬?周公。周公是夫子一生最尊敬的圣哲。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一幕,我们可以感受到去孔庙的人不是为了文化去的,是为什么去?很可能很怕别人问他:您有没有去过孔庙?假如说没有,自己觉得很难过,所以去是要茶余饭后告诉别人我去过,而不是真正去领受圣贤教诲。
当我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有时候一天要讲两堂课、三堂课,在这样的磨练当中,突然孟夫子的教诲就跑入了我的脑海里面。孟夫子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要增进他不足的地方。我突然在回忆起这段经文的时候,感受完全跟我高中时代不一样。高中时候一念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突然觉得肩膀重得不得了,然后告诉自己,我不要做圣贤人,一定很苦。因为老师也没有开显圣贤为人处事的榜样,只是告诉我们:来,背起来,考试会考。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去领受孟夫子这个教诲。当我们有这样的考验,这样的一种历练之后,突然觉得这一篇文章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我在这一篇文章加了一句注解,我说“甘之如饴”,这样的磨练味道很甜美。
为什么高中时候觉得我不要做圣贤人,但是现在的感受却是很高兴的去接受这个挑战?因为在弘扬的过程当中,我们深刻体会每一个人也好,每一个家庭也好,都迫切需要圣贤的教诲。这些朋友他们打从心里对我们的一种尊敬,对我们的一种肯定的眼神,我们时时都记在心里,深怕不能利益他们的家庭。所以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当我们觉得这一件事情应该做,必须做,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力做,这个时候才是真正人生的苦。而我们已经知道这一件推广圣贤教诲的工作是现在社会刻不容缓的工作,我们内心只怕自己的能力做不了,所以有磨练来的时候很高兴,赶快能提升。当能力提升才真正对得起这些支持您的朋友,才真正对得起教诲我的老师。我们有这样的一种磨练之后,才能真正更体会到圣贤的这些教诲。所以当我们生命当中有好老师出现的时候,绝对要好好珍惜,要老老实实听老师的教诲,然后把老师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除了我们身旁的这一些良师益友之外,其实当中国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中国承传了四、五千年的文化,这四、五千年当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的圣哲。而这些圣哲都用他的一生演出了一个圣贤人的榜样出来,也都留下很多非常精辟的文章,只要我们有这份恭敬心,这些圣哲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良师益友。所以孟夫子他就有这份恭敬心向孔夫子学习,所以孟夫子离孔夫子已经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孟夫子这分对老师的恭敬之心超越了时间跟空间,所以孟夫子学孔夫子的教诲学得特别好。所以孟夫子被我们喻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有这分恭敬心就能够与古圣先贤一起探讨学问,以他们为师。
很多朋友都会跟我问一个问题,他说:老师,您自己一个人这样弘扬中华文化,您会不会觉得很孤单?每一次有朋友这么一问我,我都会哈哈大笑,我接着会跟他说,我说:我一点都不孤单,因为四、五千年的圣哲时时都陪伴着我。文天祥有一首诗里面有提到这几句很重要的教诲,文天祥提到“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些圣哲人虽然离我们的时间久远了,但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典范是时时,夙昔就是早晚陪伴着我们。风檐展书读,风檐是我们房屋屋檐下的一个角落,就在这一个角落房间里面打开圣贤的教诲来看,内心会感受到古人这一些好的风范,就好像阳光一样照在您的脸上,古道照颜色。
除了好老师之外,事实上一个虚心的人,一个受教的人,他在所面对的人、事、物当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学习。比方说面对人,当他面对善人的时候他可以提得起我们《弟子规》里面的教诲说到“见人善,即思齐”。我们每天所接触这么多有德行、善良的人,我们都能生起学习之心,效法之心。善人也是我们的老师,那恶人可不可以是我们的老师?“见人恶,即内省”,见到别人做错事,我们要懂得反省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有则改,无加警”,有的话赶快改,没有的话自我期许不能犯同样的错。
很多人就说他看到别人犯错事,心里就很难受,每天都一直盯着别人的缺点在看,内心愤愤不平,所以在这个社会当中很多人是愤世嫉俗,每天茶余饭后数落别人的缺点。当我们在批判别人缺点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的内心平不平静?不平静。内心愤愤不平跟学问是背道而驰,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越深应该心平气和。有朋友就说,我实在没有办法不看别人的缺点,那我们就会给他一个建议,假如您看到家里人的缺点,您就当作自己的缺点。他一听觉得很纳闷,为什么看家里人的缺点就是自己的过失?我们会进一步引导他,就是因为我们的德行不够,我们的孩子没有被我们感动才继续学坏,所以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没有感化他。假如看到我们的同事没有做好,我们也要当作自己的过失,因为就是我们没有做出很好的榜样,让他们产生惭愧之心进而效法,所以这也是我们的过失。我们也要从自己修身开始做起。当我们用这样的心境去面对我们周围的人,我们时时刻刻会鞭策自己不断增长学问,而不会把时间耗在去数落别人的缺点上了。所以善人跟恶人都是老师。
不止是人,事、物也可以是老师。比方说您看到竹子的时候,您可以跟它学习什么?中国圣贤人很善于跟天地万物学习,那我们来感受一下,您看到竹子,觉得可以从竹子身上学到什么样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观想一下竹子,一节节很有志气,很有它的原则,好,很好!竹子会垂下来,越高的时候会稍微垂下来,谦虚,谦。谦再加上虚,竹子是空心的,常常能够虚心领受别人的批评,所以竹子也是表君子之风。还有没有?竹子还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什么道理?假如我们常常心很清净,您会从万物当中有很多的启示,您的悟性会开。
我们看看这竹子它是一节一节的,所以不断的往上升,其实人生就是要不断的往上突破,一节一节突破。而且它每一节的节心特别硬,所以人生有很多关卡,您都要勇往直前把它突破上去。好,我们再想想还有没有?竹子很正直,昂扬直立而不屈,不屈服,又能够虚怀纳别人的雅言。所以我们要学竹子的正直,而这个正直是代表内在的一个气节。我们常说人生要外圆内方,这个方就代表一个人很有正直的气节,对外与人相处还要外圆,就是要圆融一点。现在很多人说我很正直,所以常常言语就直言不讳,没有看情况、看时机,让朋友听了很不舒服,之后不只没有感谢他的劝告,跟他可能都翻起脸来。所以外圆,还是要圆融一点,懂得观察时机再去谏言。
我们看竹子,您有没有看过一根竹子自己长在那里的?没有,竹子都是整片整片长在一起,所以竹子代表它很懂得选择好的朋友一起产生环境的影响,我们说身教、言教,还有环境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影响,叫境教。您的身旁都是一群正直的、有品德的朋友,那我们也会在这个气氛之下,得以“德日进,过日少”,自己的道德也会增进。所以荀子有讲过,“蓬生麻中”,这个蓬它就是比较弯弯曲曲,但是您把它种在麻子里面,因为麻都是很直立的,自然这个蓬也会直立起来,“不扶而直”。所以环境对一个人特别重要,尤其在孩子他的定性、他的认知知见都还没有确立以前,环境就特别重要。
古代孟母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有所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第一次搬到的是刚好在这些坟墓的旁边,所以常常就会做很多的丧事,孟子就学习办丧事。妈妈一看不对劲,赶快搬家。第二次搬到菜市场的附近,孟子学习在那里卖东西,在那里卖猪肉。孟母又觉得不对劲,赶快再搬迁。最后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每天就到学校里面去跟人家一起读书,这时候孟母才觉得比较心安。假如没有孟母去选择一个好的环境给孟子,那可能我们的孟子就出不来了。所以一个人学问道德有成就,跟他的父母、跟他的老师确确实实是直接的关系。
一个竹子可以让我们领受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我常常会问学生一些问题,他们的答案有时候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所以其实孩子很有悟性。我问孩子:您从竹子身上可以学到什么?孩子回答说:竹子它的精神就是处处为人民服务。我说为什么?他说:您看竹子,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建房子,它的竹叶可以包粽子,所以它全身没有一个地方不能用。我们听到这里都觉得很惭愧,您看竹子确确实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它全部都奉献出来。而且奉献出来的时候,从来没有向我们要一分钱,而我们才做了点事情就跟父母讨价还价,就跟亲友讨价还价,“我对您这么好,您一定要怎么样对我”。所以我们人比起竹子确实是自叹不如。所以竹子您深刻去体会就可以从它身上学到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我们经典里面经常用水来比喻德行,所以在《老子》一书里面提到“上善若水”。朋友们,您觉得看到水可以让您体会什么人生道理?假如您在看水的时候,还在烦恼今天股票会不会跌,那就悟不出道理来;还在烦恼我儿子怎么还没娶老婆,那您就悟不出道理来了。面对万物的时候,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可以从中体会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您想到水有没有想到什么?这个水能屈能伸,能屈能伸才能做大事。所以水到任何的容器里面,它就可以融进去,然后变成那个容器,不跟它产生冲突。《礼记·学记》里面说“君子不器”,一个君子所谓“大德不官”,有德行的人您把他放在哪一个位置,他都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他可以随时融入他所处的情境里面,用他的德行去改变这个团体。
“上善若水”,您看水利益所有的万物,任何一个生物要生存都需要水的滋润。水利益万物,但是从来没有跟人、没有跟万物要过酬劳,所以确实水是很有德行的。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命,这是它的德行。我们在经典里面很多都有提到水,比方《论语》里面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说这个水流有没有一刻是停留的?没有,水一直长流不息。这个时候您要想到光阴一刻也不停留,所以代表我们要珍惜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这一生做任何事,有时候都是做做停停,很难有恒心从头做到尾,只有一件事情您从来没有停留过,哪一件事?就是我们从出生一直就非常努力的走向死亡,一刻也不停留,所以珍惜时光,这一生不能空过。要对得起自己,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对得起师长的栽培之恩,要对得起在我们这个人生过程当中,曾经鼓励过我们,帮助过我们、提拔过我们的人。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们不能让他们灰心。
所以文天祥有一句话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过死亡,但是这一生如何去经营,如何让这一生过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就要用我们的丹心,(这个丹是红色),意思是指我们的诚心。真诚的心照汗青,汗青指的是历史,史册。我们当时在上高中的时候,背到这里,汗青考出来,您就会写史册,好,两分打勾。我们这一生用真诚心照哪一本历史?朋友们,照哪一本历史?您的一生要用您的真诚,用您的真心照谁的历史?人生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照自己的这一本历史。让您人生一年一年走过之后,回首来时路觉得心里很安慰,没有蹉跎时光,有尽心尽力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职责,那您这本历史读起来,您会了无遗憾。
孝行天下空中道德讲堂简介
为了让更多人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和受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孝行天下文化传播中心于年8月,利用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