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给清华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并引用《周易》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
“君子”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描述,怎样做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先秦典籍中,儒家的四书五经就不用提了,即便是道家、墨家、法家等的经典著作,君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常用词。当然,“君子”这个词的内涵,在历史上也是有流变的,起初它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后来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而促进这个流变发生的关键人物就是孔子。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将原本属于贵族的文化积极传递给平民百姓,培养了很多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博雅君子,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
对品格的重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在北大课堂上给同学们推荐过一本书《品格的力量》,这是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作品,这本著作在西方被誉为“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作者在书中引用了马丁·路德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可见西方对品格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我们中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立志做君子,这是一种使命与担当,于古今皆然。怎么做君子?应当于引领风气和弘传文化两方面有所建树。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首要责任就是引领风气。君子的德行是社会风尚的源头活水。要引领社会风气,首先就要有足够的定力,不随波逐流。中国文化是“反求诸己”的文化,历来强调“为己之学”,强调做学问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获取名利,而在于立身行道,这就需要做得自家主人翁,不为外诱所惑。据罗尔纲先生回忆,其师胡适先生常对他讲:“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看应该再加一句,时髦不能跟!”跟风并不可怕,因为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可怕的是没有君子引领风气。天下总是要有风气的,而风气正还是不正,主要靠君子,曾国藩说过:“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宋代的吕本中也说过:“士大夫喜言风俗不好。风俗是谁做来?身便是风俗,不自去做,如何得是好?”时代呼唤更多独立不倚、和而不流、刚健有为的君子,躬行践履,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还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弘传文化。作为正在逐渐展开的生命,我们像树木一样,是有“本”有根的存在,所以,不忘本、“报本反始”就应当是贯穿于生命的主线。“礼者,大报本也”,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就是知其所从来、敬其所从来。那么,“本”在何处?《荀子》有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原,离开了天地就没有生命;生命又有不同的种类,先祖是每一类的“本”;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应该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就要靠国家、师长的教育,“君”就是国家的象征。树高千尺不忘根,文化滋养了我们,我们就要回报文化,在传承中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中华之“道”正在于一代又一代君子对“本”的不息灌溉。当代青年应有志于此,发传统之幽微,赋其以现代意识,勇做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真君子。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年11月30日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但对于禅宗大家又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对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也不知道禅宗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将禅看成是和我们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很神秘的、彼岸的一种境界。然而,禅并不是彼岸世界的东西,禅也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禅就在我们中间,禅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禅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言论、行为、思想。
禅宗是非常注重现实的,或者用禅宗的话来讲叫做“当下”。我们的生命要有意义,只能够在当下体现出来,因此要活在当下,既然要活在当下;修也要修在当下,悟也要悟在当下。就象戒烟的人总想,明天不抽吧,明天抽完了,再等明天吧,这样永远没有当下,也就永远戒不了烟。所以说,禅宗特别强调当下,人要活在当下,生命要体现在当下。
当下讲究的就非常实际了,平凡无奇。所以很多人想问我该怎么学禅啊,那就是你该做什么做什么。对于有些人想求得一个心目中的某样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讲,这种当下的修炼是修而无修啊,也是悟而无悟的。只要是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就会知道,原来禅就是那么简单,禅就是不需要离开我们的当下,因为离开了当下,实际上就什么也得不到。
慧能在《坛经》里面多处这样讲,“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哪来什么角啊,就是说,离开当下是求不到的。
近代一位著名的高僧,太虚大师曾讲过这样的话,“仰止唯佛陀”,我敬仰的是佛陀,“完成在人格”,完成就在自己的人品。“人圆佛即成”,每个人只要修养的好那就是佛了,“是名真现实”,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我们要体悟生命,就要从当下做起。做好本分之事实际上是为理想开辟了道路。我们很多人都喜欢遐想,但再好的理想不能从本分事做起的话那也是永远达不到的。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学禅就是要从你的本分事做起。有人问学禅有没有一个次第、一个道路可循?有。这就是三句话,或叫做“禅学三要”,“修禅三次第”。
做本分事
第一句就是“做本分事”,做好你现在应做的事。河北赵县柏林寺是唐代的一位叫做赵州禅师的道场。做本分事就是赵州和尚在接引学人时讲的一句话。他的弟子不明白什么叫“做本分事”,他就解释说:“树摇鸟散,鱼惊水浑”,树一摇动,鸟就飞散了,水里的鱼一惊动,水就浑了,这是很普通的事情。
学禅也是很普通的事情,你现在在干什么,那你就继续干什么。有人听了不解,会问“那你还修什么呢,既然你已经这样了那你要修什么呢?”但这正是佛教所讲的“无修之修”,这个其实比你要想通过学一个什么方法去修是更难的。因为就一般人来讲,他们都是不太安于自己的现状的,总是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想着另一件事,而且总觉得我手里做的这件事是委屈了我这个人,而我心里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适合我做的事。所以说要能够做好你手下的本分事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禅正是要在这个地方考验你,锻炼你。
我们常常讲事情要从脚下开始,你怎样才能使得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脱离你现在所做的事,这只能成为一个空想。禅不是一个空想,它是很具体的,就在你的面前。你要是能真正做到这第一步,你也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了,你也就开始认识到禅的真谛了。
禅不是要让我们离开现实世界去幻想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而是就在现实生活中让你去体认你的自我。学人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帮我解决种种烦恼啊?帮我解脱掉绑在我身上的种种绳索啊?”
很多禅宗祖师们在回答他们的时候,就会反问“谁绑住你了?”没有人绑住你,是你自己绑住你自己的,我们有句话叫“自寻烦恼”。你自己有了分别心,自己讨厌这个现实生活环境,讨厌这么多的包袱,就想跳出这个现实生活环境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可是有这样一个清净的地方吗?没有!
看起来你是跳出这个环境了,可实际上你是放下这个包袱又去背上另一个包袱,逃出这个牢笼又去钻进另一个牢笼。所以禅宗是非常强调当下就觉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没有烦恼的,只是你自己把烦恼加在自己身上,所以禅宗的第一个宗旨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你要离开现实的世界要去寻找一个清净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烦恼,因为你找不到。所以我们要从当下的本分事做起,这是第一步。
持平常心
第二句话是“持平常心”。这句话和前一句话是相通的,但是它对你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因为虽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是否还能做到对你所做的事没有什么计较呢?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所做的事的赞扬或批评,是否会因为别人说风凉话心里就不高兴,别人说了好话有必要就心里很舒服呢?
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动心,不起念。
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禅师“你平时修炼不修炼啊”,他说当然修炼了,又问:“你怎么修炼啊?”他说我是“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别人就纳闷,说你这也叫“修’吗?他说当然是修了,有多少人是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百般的思虑啊,睡的时候不好好睡,千般计较啊。本来很普通的一件事,吃饭睡觉,可是有很多人就是要想东想西,吃到好的心里就高兴,吃到差的,心里就埋怨。
对于这些事你能不能不计较任何的好坏呢,用佛教里的话讲就是能不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哪“八风”呢?利、衰、毁、誉、讥、称、苦、乐。
“利”就是顺利,“衰”就是衰落,“毁”“讥”就是毁谤你、讥讽你,“誉”“称”就是赞扬你、吹捧你。你做任何事情,在这种八种情况下都能不动心,那是需要很高的修养的。有时尽管你嘴上会说“这些事我都看穿了,根本就不在乎”,可是我想当别人说你几句风凉话的时候,你可能心里就不太好受。别人要是吹捧你几句,你虽然表面上说“哪里哪里”,可是心里面可能在暗暗自喜。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能克服这一点,必须禅修达到相当的境界才行。
我常常讲一个故事,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他对禅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跟佛印禅师关系相当好,平时经常来往,他们一个住在江南,一个住在江北,有一次苏东坡坐船过江去看望佛印,恰好碰到佛印不在寺庙里,他就一个人在寺庙里转悠,看到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十分庄严,他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写完自己觉得很得意,就交给小和尚,说等你师父回来交给你师父看,然后他就走了。
佛印回来看到这首诗,就提起笔来在上面题了两个字:放屁!就让这个小和尚给苏东坡送回去。
苏东坡一看很纳闷,心里很不以为然,心想我写那么好的诗,居然给我的评价就是“放屁”两个字。所以他就马上坐船去找佛印禅师,要跟他辩辩理。见了佛印禅师,佛印就跟他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我这么一屁怎么就把你打的过江来了呢?
所以你们看,苏东坡的佛学修养还是相当高的,对佛学的义理理解得也相当透彻,可是碰到这样具体的事,他就不能用一个平常心去对待。大乘佛教讲“六度”,即从此岸世界渡到彼岸世界的六种修炼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第三讲的忍辱,我们常常将它理解成忍受屈辱,比如别人打你、骂你你都能忍住,或者甚至像基督教里讲的那样,别人打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也送上去。
其实佛教里讲的“忍辱”不只是忍受屈辱,你还要能不能忍住人家的吹捧。“八风”里不仅有毁、讥,还有称、誉,对于别人的毁、讥,你可能忍住了,对于别人的称、誉你能不能也不为所动?而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成自在人
第三句话就是“成自在人”。所谓“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没有任何烦恼的束缚了,那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吗?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里描写的佛、菩萨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
《心经》的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么怎样才能成自在人呢?什么是大自在境界?禅宗里也有描写,就是“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这句话在一般的思维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过这个要说的是,你不要被这些外在的相状所牵动,你虽然整天在吃饭,走路,但不会被米、路这些外境所干扰,而你又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外境。
修禅并不是要你躲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去,什么东西都见不着,好象这样就不会被外境干扰了。其实就算到了深山老林里面,要是你的心不净的话,你产生的种种妄想念头可能比你在这热闹的地方更多。禅宗讲你心净了,才能佛土净,心不净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如果你能做到对境不起心、不起念、不着相,那你就自在了。
上面我给大家讲了三个步骤,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有些人听了我这三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能不能给它再对上三句,让它成为一个对联呢?我想了想,觉得对上这三句话比较好,今天也奉献给大家: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这三句话应该算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精神。
行慈悲愿
大乘佛教从哪入手?就是从慈悲入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对众生要行慈悲,而对自己来讲也是一个修证的过程。因为最切实的来讲,怎么才能行慈悲?慈悲就是你的本分事。
启般若慧
第二句话“启般若慧”,“启”就是开启,而“般若”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翻译成智慧呢?
因为它跟我们平时讲的智慧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我们平时讲的智慧就是指一个人很聪明,或者这个人对事物能够分辨得很清楚。我们平时的认识就是从分辨开始的,我们讲一个东西是方的,这是相对于圆的、三角形的来说的。可是正是这种分别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分别心、执著心。
在佛教看来最基本的一个分别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别,即“我执”,一切的烦恼归根结底来说都是来源于“我执”,将我和他人对立起来。那么要怎样才能破除这种分别与执著呢?那就是要用一种般若的智慧。
所谓般若的智慧就是消除这种分别,它是一种平等的智慧,用《金刚经》里的话讲,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种所谓平等、无分别是在什么基点上来讲的呢?就是认识到一切事物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是空的。
为什么说它们是空的?因为一切现象世界的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缘起”,既然是缘起的,这个事物就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它是各种因缘集合在一起的,因缘聚会,才有这个生命体。所谓生命体都是由“五蕴”聚合而成的,即色、受、想、行、识。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在佛教里称做“无我”,因缘一旦散了,这个事物也就没有了。
因此这样一个现象世界的事物是没有恒常性的,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佛教里讲“无常”,一切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这样的过程,一切非生命体也有成住异灭这样的过程,所以佛教才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般若这种智慧要你看到这一点,用《金刚经》里的话说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你就不会产生种种颠倒妄想,去执著它。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平常心,不会去计较得失。佛教就是要你用般若的智慧去消除分别心,执著心,以及由这种执著心产生的贪、嗔、痴这“三毒”。
贪就是贪得无厌,嗔就是恼怒,痴就是不明事理。人们的一切烦恼就是来源于这“三毒”。有人会问佛教讲消除“执著心”、破除“我执”,这和有人生目标、有人生追求有没有矛盾。我想这是两个问题,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追求呢?佛教并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目标,而是说你要找到自己恰当的人生目标。
人最难的就是自我认识,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瞎追求这个追求那个,那很可能就会出问题,可是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了自我。这并不是执著。我们不要把两种执著混淆了,做事情要有一种执著心,这是佛教里讲的“精进”,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于我们这里要破除的“我执”。
证菩提道
第三句话是“证菩提道”。《法华经》里讲,佛是为了一个大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这个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佛知见就是般若的智慧。那么佛教追求的是什么东西呢?
就是“证菩提道”。菩提就是觉悟。佛教说,这种般若的智慧就是让你悟到你自己的本来面貌。禅宗常问,父母未生你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貌?那就是什么都没有啊。佛教最终来讲是讲人的觉悟的,觉悟人生,认识到自我,而不被现象世界的我牵着鼻子走。如果你回归到真正的自我,那你就是自由的,现在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的失落。
我们所以烦恼,所以觉得没有自由,是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必然,如果你认识到必然,那么你就有了自由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则都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你是不能随便违背的,违背了就要惩罚你。可是你认识到这种必然性,按照这种必然性去做的话,那么你就到哪都是自由的。
为什么孔子讲到了七十岁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七十年的人生经历让他能够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到人生的一些必然规则。当然不一定要到七十岁,这要看各人的悟性。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还是达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些人不要到七十岁就能觉悟。
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个节目,其中采访的一个小女孩,我觉得她的悟性就比我高啊。这个节目是采访大连的一个叫“爱心之家”的社会机构,它是专门收养那些父母都是囚犯的孤儿的,其中就有一个12的小女孩,她父母都在坐牢,她只能在外面流浪拣破烂,在这个流浪的过程中,受到社会上的种种歧视、侮辱、打骂。但是她说她在受到别人打骂的时候从来不去还手、还口。主持人就问她为什么不还手、还口呢?她回答到,要是我去还口,他还在骂我,这不就吵起来了么,那就等于我自己换了个嘴在骂我自己,要是我去还手,他就会变本加厉的还手,那就等于我自己换了一个手在打我自己。
我们看到,她小小年纪就能看到这一点,有这样一份平常心,是很不简单的。总的来说我们要有一种觉悟,这样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我。
活在当下
我讲完这两个联了,有人就会问:是不是还有个横批啊?是有个横批,就是四个字:“活在当下”。
这就是说,佛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是脱离世间的生活的,恰恰相反,它是从当下做起的。大乘佛教起来以后,它对原来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即所谓“小乘佛教”最大的批评就是这些部派佛教“欣上厌下”。
所谓“上”就是菩提、涅槃,“下”就是生死,烦恼。小乘佛教把“上”看的很重,拼命的追求,把“上”、“下”看成是对立的。但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佛教并不是宣扬命定论,你的命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造这样的业,就受这样的报,你一念之差,你觉得现在生活在地狱里一样,但你也完全可以改变你的心念。
因果理论是两方面的,它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叫做“命由己定”。所以佛教强调的是当下,是靠你的觉悟来解决你自己的生死、烦恼问题。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中国传统文化中,刑法和礼法的关系耐人寻味。相对而言,刑法体现出强制性,礼法体现出自治性;刑法以武化人,礼法以文化人。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
文化,要实现人的自觉自律。那么,文是什么?是纹路、纹理、纹饰。换言之,人要通过装饰,才能成为文明人,才能变化自己的心性。所谓“化性起伪”,即是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使之趋向真善美。人与动物相区别,文明才不断进步。人生于世,根据身份、角色不同,都有应当遵守的规矩,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
礼的教育,从自觉到自律。教育的意义如何体现?第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懂得做人的道理,对自己、对社会、对天地万物,形成一种正确而全面的认知。第二,教育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化民成俗,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风俗习惯。
传统书院的根本教育理念,正是礼学。德智体美劳,是人的几种基本素质。传统书院,把人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在培养人的自我认知,造就一批引领风气的社会精英。至于专业技能,一般通过拜师学艺来获取。清末新政时,传统书院被废止。改书院为学校后,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以降,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德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创建于年的复性书院,则很好地延续了古代书院的传统。马一浮先生认为,复性书院宗旨在学道,而非为了谋食。因材施教,以及师生、同窗之间的互动问答、切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领域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超过了本土文化,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例不够均衡。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本土文化有更充分、更深入的了解;科学如果离开了人文的指引,就可能迷失方向。90年代以后,很多专科大学、理工大学,在意识到人才培养的短板后,开始积极引进和重建人文学科。
这些年,随着国学热、书院热的兴起,书院在全国遍地开花、形式多样。但在热闹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今天的书院,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成为现代教育的有益补充,让二者相得益彰。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与道密不可分。具体来说,便是以道来统帅艺,以艺来传承道。遗憾的是,今天的艺术创作,更
百年前,全面否定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原因,比较大的原因是西方文化传入以后,我们分不清传统文化呈现样式和近代文化呈现样式的不同
从西方学习经验,早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是君主立宪,不废除君主制度,但是把权力移交到议员手里,早期荷兰、英国都使用这样的改革,成功了。我们也走君主立宪,所以就有了年的戊戌变法。但是因为中国的国情跟欧洲的荷兰、英国不同,跟日本也不同,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之前天皇就是个摆设,所以君主立宪的改革比较顺利。中国皇权不是架空的,所以戊戌变法失败了,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
欧洲在走向现代过程中,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把君主制度彻底推翻,我们是不是也走这条路?在这种思路引导下,先进的国人酝酿了后来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又经过四年,年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归根到底,传统文化中维持我们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关系的核心文化思想是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家里的宗法血缘关系,就是家的关系,家上面是族,宗族代代相传,家代代相传。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家的制度,一代一代相传。一个国的政权也像一个家一样,家国不分,新文化运动批判这样的观点,企图彻底打倒孔家店,彻底破除中华血缘观念。
百年前,全面否定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原因,比较大的原因是西方文化传入以后,我们分不清传统文化呈现样式和近代文化呈现样式的不同。传统文化,不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西方传统文化也是一样,综合地呈现,不分科。近代文化是分科呈现的。
古代文化是综合性的,我们看古希腊罗马文化,哪有哲学、宗教、艺术等分门别类,都是笼统在一起,混在一起讲的。我们古代也是这样,没有把哲学、宗教、艺术、伦理等分成各个不同学科。另外,分科以后,要找标准、模板,各个学科都要有一个样子作为参考。我们都是拿什么样的模板作为标准呢?几乎一律都是西方的。
比如讲到宗教,最典型的是基督教。基督教的要点:第一个要素,造物主崇拜。有一个我们现实世界之上神的世界,神的世界里又有一个唯一至高无上的神——上帝。上帝创造我们的现实世界,创造人类,这是基督教第一要义,也是其最核心的理念。
第二个要素,讲人是有原罪的,天生带了罪恶。人类到这个世界上要消除罪恶,然后得到上帝的拯救,灵魂得救。上帝不仅是造物主,还是救世主,只有得到拯救以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就要打入地狱。
第三个要素,基督教是未来彼岸的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充满了罪恶的,灵魂得到拯救,才能到彼岸世界去。
有些人就用这三个要素来界定宗教文化,来检查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他们的结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宗教文化,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这一观点在上世纪初是很普遍的,包括很多学者都是这么认为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原因就是用一种宗教文化的样式作为一个标准来判断有没有宗教文化。中国文化里不提倡现实世界外的另一个世界,也不提倡另外一个世界里边的神来创造我们的世界。中国文化强调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是靠别人,不是追求彼岸世界。有些人从来不去考虑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宗教这种文化是可以具有不同特色和样式的。
所以同样道理,中国有没有哲学?有人说没有。为什么?原因是他们把西方哲学学科标准作为认定哲学文化应该具有的标准。西方哲学学科里面,可以专门抽象讨论一个概念,来进行推理,来进行逻辑的辨析,不涉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中国文化不这样,探讨最高的真理,还要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西方哲学学科的特点来衡量,中国文化也是没有哲学的。
中国有没有艺术?西方画强调逼真、写实,认为这才是艺术品。中国历史上的绘画强调写意,我们要看这幅画所表达的理念是什么,给人有什么样的启发联想,让人们从这幅画里体会到大自然的庄严伟大等。宋代学者欧阳修明确讲“古画画意不画形”,如果按照西方写实的艺术来要求中国绘画,我们没有艺术。
我们要保持中国文化的传统,维护本位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
有学者提出我们中国人要真正地走向现代化,必须全盘西化。这个理念曾经被非常明确、公开提出来。当然,在整个近代历史中,也不断有很多社会精英提出,我们要保持中国文化传统,我们必须维护本位文化,我们必须树立起文化自信。这个呼声没有中断。
但是在现实中,全盘西化的理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文化在某些方面变成了西方文化的附庸,使得我们要讲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借用西方文化的话语来加以解释,人们才能听懂,否则听不懂。必须清醒认识到,话语权丢失这个问题很严重。
当下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以西方的文化样式作为标准,把西方文化对文化的各种各样的理念引进来,用这些理念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果是消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中国文化核心理念被解构掉了,传统文化就会慢慢消失。
我举一个例子,医院看病,医院,它怎么认识和分析病情?靠仪器。这哪还有中国传统中医里的望闻问切?哪还有中国传统医学里的阴阳虚实,内外辩证思考?中医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者,不仅是哲学观点,而且也是科学观点,中医就在具体实践这样的理念。现在西方科学家也看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像阴阳五行,阴阳相辅相成,对立互补,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可以说是揭示了整个世界的奥秘。哪个事物不是由正反两面构成的?前后、上下、左右、内外,这样才构成一个事物。
中国文化讲和,孤立的不可能叫和。事物如果不是外在原因调整,就是内部自我调整。事物怎么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要有相互的关系,相互关系里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互相帮助的“生”,互相制约的“克”。既有制约,又有推动,相生相克,这样才能够完成自我运作。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生存发展规律。
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别人文化的长处,但是必须坚守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充满了辩证思维。比如,彼此分不开,没有此哪来彼;离开彼,此也不能存在。此里有包含彼的东西,彼里有包含此的东西,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而且根据条件的变化,此会变成彼的,彼也会变成此的。比如,很好的一个人最后变坏了,一个很坏的人最后变好了,不能说坏人就永远是坏人,好人永远是好人。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坏人也可能转变成好人。“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爱要知道其有不好的东西,憎要知道其还有善的东西。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笼统讲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有个绝对的标准吗?事实上很难建立这个评估标准,精华、糟粕都跟它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在这个环境里是最优秀的精华,不见得到那个环境还是优秀的。这是必须要看到的,所谓精华和糟粕跟时代环境有关系,不能够脱离时代环境。
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讲要怎么去运用优良传统,怎么扬弃。一个人如果很有智慧,很有技巧,那腐朽的东西也可以变成精华。如果这人很拙劣,那精华的东西到他手里也会变成糟粕。关键得看使用的人。“善用物者无弃物”。一根朽木到了一个工匠手里可能变成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
文化是在不同的人类生存环境下形成的,它有不同特色,所以一定要认同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状态,不能全世界的文化都一样。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出现文化热,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世界经济地球村的现象。世界一体,经济一体,这样的发展好不好,可不可能形成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当时就有人思考这个问题。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文化趋同,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出现了许多传统文化丢失的问题。当时出现了文化讨论热,讨论比较突出的就是经济可以全球化,文化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因为文化是在各自不同特色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推进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如果都一样,都趋同了,还有什么可以相互补充的?没有了,文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所以当时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念,认为在文化上面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出现了一个怪象,文化越来越趋同,自我的文化主体意识越来越薄弱。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很多企业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企业家提出“重铸国魂”。但是当我们加入了WTO以后,有些自主的品牌慢慢消失,有些自主品牌变成了外国品牌的打工仔。企业出现这样的现象意味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在丢失。如果丢失了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只能追在别人后面,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
大道不器,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包容的,这种开放包容在一个前提下,就是在不丢失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吸收外来各种各样的文化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一旦丢失了主体以后,那就会让外来的文化吞没。国家有国家的底色,地方有地方的特色,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地方的文化特色消失了,千城一面,到处都是西式的建筑,到哪看都一样。文化特色消失的原因就是缺乏我们的文化,没有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别人文化的长处,但是必须要坚守主体意识。
来源:爱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