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易经复卦middot第二十四寓
复卦
复卦是《易经》中的第二十四卦,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坤上)。复卦外卦为坤,坤为阴为顺,内卦为震,震为阳为动。内阳外阴,循序运动,往返无穷,所以卦名曰复。
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由剥卦发展而来,体现了剥极必复的自然规律。《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卦在上之一阳不可以终久剥尽,由上返下,称为“刚反”,也叫做一阳来复,成为复卦。
复卦之下体震为动,上体坤为顺,震一阳动而进,坤群阴顺而退,“动而以顺行”,其发展的远景是亨通的。然而,由于一阳初生,稚嫩微弱,发展到壮大强大有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所以不必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出入无疾”。“疾”是急速的意思,“出入”是生长的意思,阳复生于内谓之入,上进于外谓之出。既然阳长阴消的势头业已形成,同类的友朋前来亲附为期不远,指日可待,所以应该抱有乐观的信念,“朋来无咎”,不会感到孤独,也不会有什么咎害。
从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看,阴阳两类势力的消息盈虚是一个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过程,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称之为“天行”,“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就是这个循环过程的周期。关于“七日来复”,是一个大致的约数,总的意思是说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不可躐等超越,必须循序渐进,不到这个过程发展到尽头之时,阴阳之间相互转化是不可能发生的。
比如剥卦的总体形势是阴长而阳消,只有当阴长之势经历了五个阶段发展到上极,才会向反面转化。复卦由剥卦转化而来,其在下之一阴固然稚嫩微弱,却是新生的力量,体现了“刚长”的强劲势头,蕴含着蓬勃的生机活力,其发展的前途无可限量,“利有攸往”。通过复卦,可以见出“天地之心”,所以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所说“天地之心”,其外延指的是以天地为匡廓的整个世界,其内涵指的是这个世界化生万物的功能,功能内在于实体,表现于外则为有形可见的大化流行的过程,也就是造化的本身。
这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过程,无所主宰,恒然如此,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思虑忖度为转移。就这一点来说,天地并不具有如同人那样的心,也可以说天地本无心。然而,就天地以生物为本而言,阴阳交感,运行不息,也确实有一个生物之心,这是客观的规律,自然的功能,也就是宇宙之心。
《系辞》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因此,“天地之心”就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宇宙大化流行的基本的原动力,洋溢着活泼泼的盎然生机,与人性的恻隐爱人之心的仁息息相通,也可以说是一片仁心。复卦一阳初生于下,以具象表现了“天地之心”的哲学底蕴,是值得涵泳体察深刻领会的。
24.1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白话
复卦:通泰。出门、居处均无疾病。有钱可赚而可以无灾祸。往返途中,七日可归。有所往则有所利。
解读
复,《说文》:“往来也。”朋,朋贝,即钱币。朋来,有钱可赚。
24.2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白话
《彖辞》说:复,通泰。由于内卦为震为阳,外卦为坤为阴,阳刚返复于内,所以卦名曰复。一切举动符合正道,无往而不顺利,所以“出门、居处均无疾病,又有友人相助,可以无灾祸”。“反复循环,至七则为一周期”,这是天的原则。“有所往则有所利”,由于初爻为阳爻,表明阳刚已渐生长。复卦的卦象,体现了天地运行的实质性规律。
解读
反,同返,犹言阳刚于内。朋,《彖辞》释朋为朋友之朋,与经意有别。七日来复,《易》经、传作者都以为“七”是天地循环的周期。阴阳之气,至七个月则互相换位,易爻至第七爻则复原等,这是天的运行原则。刚长,此以初九爻象为据,本卦上五爻为阴爻,唯初爻为阳爻,《彖辞》以为这是阳刚萌生发展之状。24.3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白话
《象辞》说:本卦内卦为震为雷,外卦为坤为地,天寒地冻,雷返归地中,往而有复,依时回归,这是复卦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雷,在冬至之日封闭城门,不接纳商旅,君王也不巡视邦国。
解读
雷在地中,古时侯人以为天寒之时,雷返归地中,沉寂无声,万物蛰伏。至日,冬至之日。关,城关。闭关,封闭城门。后,君王。省,巡视。方,邦国。
复卦下震为雷,上坤为地,为雷在地中之象。一阳初生,与二十四节气相配,相当于冬至之日,此时雷潜藏于地中,尚未奋起地面,必须经过一定阶段的培养积蓄,才能发展为震动蛰伏的春雷,促使万物复苏。先王根据这种卦象,制定相应的轨制,划定冬至之日为全国例行的假期,封闭城门,停止贸易旅游活动,君王也不去省察四方,目的是为了顺应天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安静待时,预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的繁忙事务。
24.4
初九: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白话
初九:出外不远就返回,没有大的过失,大吉大利。《象辞》说:出外不远就返回,比喻能时时反省,严于修身。
解读
不远复,犹言没走多远就回归。祗,大。本卦多卜旅行之事,事极简单,语极朴素。《象辞》以“修身”、“下仁”、“从道”等儒家的伦理观念进行解释.显系牵强。读者细读文义,不难辨析。②修,借为修。《集解》本作修。修,治理。
初九,为下卦震雷的第一爻,雷声大作,阳气开始冲出大地,春天万事万物开始复苏。一阳来复,在一年中就是冬至日这一天,在一天中就是子时。先贤在修炼时都非常重视一阳来复,此时闭关不出,内守阳气,因此说“不远复”。
24.5
六二:休复,吉。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白话
六二:圆满而归,吉祥。《象辞》说:圆满而归之所以吉祥,是能够去位让贤。
解读
休,美。休复,指圆满而归。
六二,这个时位既中又正,与初九爻相亲相和,因此是愉快地返回。
24.6
六三:频复,厉,无咎。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白话
六三:愁眉苦脸地回来,是碰到了危险,知难而退可以无灾祸。《象辞》说:固然愁眉苦脸地回来,但已脱离危险,理应没有灾祸。
解读频,借为颦,即皱眉头。
六三,这个位置大多危险,它是下卦的最上爻,跟谁呼应啊?上六爻。可上六爻也是阴爻,两个都是阴爻,因此不能对应。它正不正呢?也不正,因此只能愁眉苦脸、委曲地回复。
24.7
六四:中行独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白话
六四:中途独自返回。《象辞》说:中途独自返回,这是返回到道义上来。
解读
中行,中途。半路。独,独自。
六四,在五条阴爻的中间,因此说在中间行走,而且它与独一的初九阳爻相呼应,是独复。
24.8
六五:敦复,无悔。
《象》日: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白话
六五:经过考察,决定返回,可以无悔。《象辞》说:经过考察,决定返回,可以无悔,意思是从内心用正道检察自己。
解读
敦,高亨说:“考察也。”并引《孟子.公孙丑》下篇:“使虞敦匠。”《荀子.荣辱篇》:“以敦比其事。”《疆国篇》:“则常不胜夫敦比小事者矣。”曰:“敦,皆考察之义。”
六五,一定要诚信、要敦厚。六五爻居上卦的中位,非常重要。阳气回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敦厚、要反省、要诚信、要守中道。
24.9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白话
上六:迷途难返,凶险,有灾祸。筮遇此爻,出兵打仗,终有大败,连累国君遭遇凶险,元气大伤,十年后还不能再举征伐。《象辞》说:迷途难返遭遇凶险,这是由于君王违反君道。
解读
眚(shěng省),灾祸。以,及。用如动词,犹今言连累。
上六,它离初九爻是最远的,居于最高位,假如凶残,想去侵略别人,那就违反了君道,就会有凶险。这从反面说明了回复的重要性。迷途不知返就会有凶险、有灾祸,假如在上六爻这个时位用兵打仗,终究大败。
总结
易经中的复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找出任何一个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太极。捉住了这个本体(太极),按照它一步一步来做,这样就会趋吉避凶。怎么来复呢?就是要休复(与四周的人和谐相处)、要中复(要居中守正道)、要独复(收视反听地回复)、要敦复(诚信、敦厚地回复),还要反省自己。这样你就捉住了这个太极,能一步步地往下走。
有一种说法,认为复卦描绘了一幅幅自由贸易之旅的故事。说明贸易是人类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诚信公平的交易是商贸的基本原则和人文思想。说实话《易经》说的是普遍现象,不限于某一种具体事情。
一只高大的袋鼠从围栏里跑了出来。于是饲养员在一起商量,认为是围栏的高度不够,所以,他们决定把围栏从六米增加到八米。可是,第二天袋鼠依然跑了出来。于是,他们又将高度增加到十五米。出乎意料的是,第三天,袋鼠还是跑出来了。
他们又把围栏的高度,从十五米,增加到三十米,最后增加到五十米。可是袋鼠的活动并不受影响,这次袋鼠不仅跑了出来,还跑丢了几只。
这天,几只袋鼠聚在一起闲聊:“你们觉得,那些饲养员还会继续增高围栏吗?”“很难说”,一只袋鼠悠闲地回答道:“如果他们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门没关,围墙再高也不管用。犯了一个错误,不能对症下药,吃再多药,病非但不好,身体还会坏。犯错,就是如此,想要解决错误,总是用错误方式去做,就是南辕北辙,越做越错。
《易经.复》曰:“速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意思是,迷路难返,会有凶险灾难。用这种人带兵打仗,就会大败。用这种人治国,必然君凶国乱,即使过十年也不能恢复作战能力。
《易经》在这里说明了重复犯错就会有凶险。将军如此,国王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一条道走到黑,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当然,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可真正落到自己头上,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了。
问题一: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苍蝇还到处飞,你会因此而再次光顾吗?
回答:谁那么笨啊,花钱买罪受。
这样的蠢事,或许做的人还不只个别人,也许自己也曾愚蠢过。不少男女都抱怨过,自己的情人或配偶,性格不好,三心二意,对感情不负责任。两人在一起,已经是怨多于爱,明知道两人绑在一起是彼此的负担,但却依然搅和在一起,分不了手。其实,原因不是和光顾那家餐厅一样吗。心有不甘,也习惯了。
问题二:你会因为每天看到报纸上的食品中毒,而不敢吃饭吗?
回答:不可能,那是因噎废食。
然而,很多人都说过,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我都不敢结婚了,这个逻辑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少已婚人士,看到诸多婚外恋、第三者的报道,就开始忧心忡忡,怀疑自己的另一半。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因噎废食呢?
所谓信任,就是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相信他是你最爱的人。
问题三:如果你不小心丢了一百元,并且大概知道丢在哪里的,你会花两百元的车费,去找回那一百块吗?
回答:超级愚蠢的问题。
就有这样的人,明知道是自己的错,还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一件事,就生气好几天,还不惜时间、不惜成本地想要报复;明知道无法挽回的感情,还伤心自责好几年。
这些情境,经常在身边重复发生,主角有时候是别人,有时候就是自己。有些错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总想着:这个错误,我一定不会犯。但当自己身处那个状况中,就会重蹈覆辙。
《六祖法宝坛经》就说过: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这句话透彻地告诉世人,知错不改就是护短,护短就会障自真心,一旦被错误蒙蔽真心,就难以回头了。
犯错就像铺在路上的石子,零零散散,为我们前进设置了障碍。人的成长,就是在走路时,不停地被石子绊倒,然后爬起来,清除石子。
《易经·复》曰:“六二:休复,吉。”意思是,美好地返回正道,可获吉祥。一个人犯错不可怕,犯错了依旧能从错误的道路上返回去,就是好事。这个时候,错误还能成为个人的经验,避免了下次的犯错。
另外,人在修正错误中,也会提高自我修养。《易经·复》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就是说,君子在犯了错后,马上改正,以此作为修身之道。
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犯了错,就要及时改正。就算你经常犯错,就算你要多次努力才能改正一个错误,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你一直在改正,总有一天能扫干净你那条路上的石子。
《易经·复》曰:“六三:频复,厉,无咎。”意思是,屡试屡败,既是危险,又无过失。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不断地犯错,不断地修正,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当然,犯错了不是像跌倒了爬起来那么简单,以为事情过去了就没事了。想要真正的改正错误,态度就必须正确。
有个年轻人急着赶路。当他经过一位老人时,跌倒了。老人看着他,他涨红了脸,站起来,生气地说:“还看什么,我不是已经站起来了吗?”老人摇摇头,叹息一声,说:“现在的年轻人,懂得跌倒了才爬起来,而不去检讨为什么会跌倒。”年轻人一听,无言以对。
《易经·复》曰:“六五:敦复,无悔。”意思是,一个人犯错了,诚实稳重地返回,不会后悔。
什么才是诚实稳重地返回呢?“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就是没有主观偏见去考察自己的过失。一个人犯错之后诚心检讨自己就是好的。如果自己错了,爬起来,还一副激愤的态度,只能接着犯错。
当然,犯错总是伤面子的,但是如果为了面子问题,偏激行事,用其他手段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人生就走向了误区。比如,自己犯错了,让下属为自己背黑锅。这样我们当的官越大,跤摔得也会越狠。因为态度不对,没有了纠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所以,知错,不是粉饰太平,而是要对错误深刻认知。这个认知不仅是悔前,也要思后。忏悔前过,把从前的愚昧、嫉妒、鲁莽皆悉悔过,尽量不要再犯。思其后,就是在以后的生活里,怎样避免悔悟过的那些错,怎样做能够更完善。
人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很对。但这是第一步,不是能爬起来就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能从跌倒中醒悟,明白为什么会跌倒。站起来,不再倒下,才是真正的英雄。
感恩遇见,愿幸福和喜悦与你我同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