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孟子和卢梭认为人性本善,荀子与霍布斯觉得

发布时间:2022/8/13 16:31:20   点击数:

第08节–性善论与性恶论

作者:蔡银兵

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吗?对于这样老生常谈的问题,许多人都有各自的见解。有的人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所有的罪恶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另一部分人则会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善举善行,只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关于人性的看法,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过不少争论。早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论。作为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始终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觉得一个人面对他人所遭遇的不幸,会本能地产生同情心,并施予帮助。

这就好像我们在面对那些正在遭受痛苦的人,所产生的怜悯之情一样。即便我们并没有真的伸出援助之手,但恻隐之心本身就反应了人性当中的善良。

而我们之所以会对他人的不幸抱以同情,正如孟子所说的,这是一种良知。而且这种良知来自于人的本能,并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

当我们在看到灾难片或食不果腹的贫穷者时,心底冒出来的同情,不正是我们良知的唤醒吗?因此孟子以及认为人性本善者,对善良是人的天性始终抱有坚定不移的态度。

提到性善论,就不得不提起与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的观点。虽然荀子和孟子一样,都是儒家代表人物,也都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但在人性的看法中,两人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都是有私心私欲的。人总是先考虑自己,并且在许多时候,会为了保全自己而排挤他人。人有着贪婪、嫉妒、争名逐利的本性,而这些无疑是人性当中恶的体现。

不难理解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的观点,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例举很多关于人性本恶的例子。尤其是小时候的我们,还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人的天性更加显露无疑。孩子之间常常会因为各种矛盾而吵架甚至打架,直到大人出面制止并进行教育。

而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成年人受到过一定的教育,但人性的恶根却依然不见得完全被剔除。在成年人之间,为了争名夺利而明争暗斗的情况,频频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74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