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同样是儒家学者,孟子提出性善论,为何荀子

发布时间:2022/8/15 11:06:47   点击数: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三字经》,它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所受到的教育不同,所以才会出现恶人。而同样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荀子却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的性恶论认为人一出生就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教育,人才能变得善良。

人性问题的提出是先秦诸子重视人自身价值的标志之一。无论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未能正确地回答人性问题。孟子着眼于人的社会属性,认为每个人的先天本质都是好的,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就可以保持这种善性,成为贤人与君子;荀子则着眼于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一生下来就是“好利而恶害”,因此本性就是坏的。荀子认为人是天的产物,因此他所说的人性是指人的本能(动物性)。每个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约束,就会长年累月,不知满足,必将造成社会的混乱。

荀子认为,人们可以从性恶变成性善,这全靠后天的努力,靠教育、学习、实践和礼义法制的约束。正是因为人们后天的努力,后天的积累有所不同,这才出现了圣贤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才有了贫富贵贱等级之分。圣人、贤人正是“人之所积而致矣”。人们所以不能都成为圣人贤人,则是由于人们所积累不同:积耕耨便成为农夫,积斫削便成为工匠,积贩卖便成为商贾,只有积礼义才能成为君子和圣人、贤人。

在荀子看来,对于这些性恶的人,必须“隆礼重法”,“明礼义以教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从而论证了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统治的合理性。

荀子同时又强调了学习、教育、修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各种恶性,才有可能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杰出的人才。在重视教育这一点上,荀子与孟子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相反相成:孟子的性善论论证了人接受封建礼义的可能性,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作一生最大的乐事;荀子的性恶论则重在论证人遵从封建礼义的必要性,其《劝学》《修身》等篇都成为我国教育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后人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研究,不论对错都意义重大。而他们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再次提出的其他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7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