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读周易前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准备哪些
《周易》是卜筮之书,是古人占卜用的书,这毋庸置疑。但据近代考古发现以及通过对甲骨文和出土文献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易》有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其中《连山易》、《归藏易》失传,且与《周易》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两易只有卦象、卦辞,没有爻辞;《周易》却有卦象、卦辞、爻辞。现今一般认为《周易》卦辞由周文王姬昌所作,爻辞由周公姬旦(周公旦)所作;但是我个人认为虽然卦辞可能由周文王姬昌所作,但周公有进行过修改;同时周公所作的爻辞,在周公故去后,其继承者也有进行过微调,才最终定型。
战国及之后,解读《周易》皆用其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卦的本卦、变卦、错综复杂卦,运用爻之间的“乘承比应”等各种关系,进行解读,使其玄之又玄;让普通大众读《周易》时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进而导致即使近年国学兴起,但此书还是远离大众,读其者少之又少。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周易》成书之时仅有非常朴素简单的阴阳学说;没有五行学说,更没有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是以解读《周易》,了解周公所作《周易》爻辞的本义和原义,我们应该要抛弃阴阳五行概念,摒弃爻之间的“乘承比应”等各种关系。
我们要读懂《周易》的本义和原义,还需要弄懂以下几个基本点:
1、了解周公,了解其生平及功绩;以及读《周易》前做哪些准备。这也是本篇文章要介绍的内容
2、对于《周易》究竟讲了什么,有个基本的概念。
3、明白八卦,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兑为泽……要知道为什么其代表这种自然现象。
4、明白《周易》乾卦为何以“龙”为象。
5、弄懂“用九”、“用六”两爻辞真正的内涵及意义。
6、明白《周易》中“贞”的正确及准确的字义。
我们先来介绍周公其人,及解读《周易》需要准备那几本典籍。
首先,《周易》的卦辞有可能借鉴《连山易》、《归藏易》两易所作,但《周易》的爻辞是开创性的,没有可借鉴的现成之作。那么爻辞的内容是如何而来的呢?
作为“唯物论”者,本人不相信什么“天生圣人”、“生而知之”、“托梦”等等,不相信《周易》所著内容是凭空而来。就现今所知所学,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学术著作就是艺术创作。著作的素材源于作者的所知所学,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生活即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著作反映的是作者的观察、所思、所想,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
《周易》由周公旦所作,故《周易》反映的是周公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反映的是周公的所知所学、所思、所想,反映的是周公的思想。
要了解周公其人,了解周公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了解周公的所知所学、所思、所想,我们需要准备《尚书》、《周礼》、《诗经》、《甲骨文字典》。
一、周公其人、生平及功绩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尚书·大传》概括周公一生的功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从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来看,周公的主要成就为:一、军事上两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二、政治上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三、文化上制礼作乐,是周礼的集大成者。
周公制定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周公被儒家尊为儒学奠基人,被尊为圣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荀子在《荀子·儒效》中赞颂周公的德才;贾谊评价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确立“天命观”和“以德配天”为核心的新的神权理论
天命观: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信“天命”(老天爷)。“天命”,上天的旨意、命令。
周公将“天命”和“德”联系在一起,强调统治者要有“德”。“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有“德”者,有“德”者会得到上天的庇护;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便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周代商”便是天命循环的体现。周公认为文王有德,故受天之大命,武王有德,故能克商。德的内涵包括敬天、孝祖、保民,既有宗教意义,也有伦理性质。《尚书·周书》中的“泰誓;武成;大诰;酒诰;多士”等多篇文章都讲到殷商失德,天降罚于商;周有德而天佑之,天命归周。
《尚书·周书》所载周公的许多言辞,都反复阐述天命与德的联系,告诫周王和贵族、官吏要效法先王(周文王、周武王),不要失德,否则天命将坠,商朝的覆亡就是鉴戒;要求重视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贵族及平民的教育作用,并提出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力劝统治者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