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4分10秒
知识扫盲
之前连续推送了五篇关于荀子的文章,介绍荀子其人,其学说,对专制制度的理论贡献等多个主题,大家对荀子一定有自己的印象和感悟。今天一棋再说说荀子的身后评,也为荀子系列收尾。
欲知后世如何评价荀子,大家需要了解:一是荀门弟子对老师的推崇;二是儒法之争后的外儒内法;三是扬孟抑荀的思潮;四是近现代对荀子价值的再发掘。下文即按照此逻辑展开。荀子雕塑一、荀门弟子初评:推崇备至在文章《荀子其人:高寿+经历丰富+不得志》(点击可查看)中,一棋提到《荀子》一书最后一篇《尧问》最后一小节是荀子学生对老师的总评,也是荀子身后的初次评价。据《荀子·尧问》篇记载,时人以为荀子没什么了不起,更比不上孔子,所谓“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但荀门学生一句“是不然”便开始反驳,主旨是:荀老师其实很有本事,只可惜没有遇上好的时代,否则早就让天下大治了。其中有几句话很有意思:(1)当今学者得荀老师稍微点拨就能治理天下,何况他老人家亲自出马,所谓“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2)如今时代太混乱,没有给荀老师一个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所谓“孙卿迫于乱世,遒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3)荀老师是贯彻了孔夫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的教诲,装傻而非真傻,所以才被误会没本事,所谓“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4)荀老师的本事大到能称帝称王,所谓“呜呼!贤哉!宜为帝王”。荀子弟子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高,吹捧荀子的能耐比孔子大,甚至适合做皇帝。幸好先秦时期言论自由,否则《荀子》要成禁书,荀门弟子也难逃杀头厄运。总之,荀门弟子认为是时代埋没了老师,是世人误会了老师,所谓“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荀子与其弟子二、儒法之争后的外儒内法众所周知,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是继承了荀子衣钵,所以后世法家的兴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荀子学说的兴衰。而秦汉之际,儒家和法家作为对立的学术门派开展了激烈争夺,他们争夺的是统治者的青睐,谁得到青睐,谁就能成一时显学,影响当代甚至波及后世。秦朝初年,百家仍在争鸣,思想界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极重要一点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又是法家思想的先行者,自然代表荀子及法家一派的利益,而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采纳李斯建议,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著作,史称“焚书”,而这之后又发生“坑儒”事件。在儒法之争的秦朝回合,法家完胜。秦灭汉兴,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直至汉武帝与董仲舒进行了“天人三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精华的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实际确立,直至年清朝灭亡,儒家的正统地位从未受过动摇。在儒法之争的汉初回合,儒生们一夜翻身做主人,推至整个封建王朝历史,儒家看似取得了永久性胜利。但一棋认为,儒家的这场胜利是表面而非彻底的。原因还得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当今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汉武帝表面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走了一条外儒内法的新路。简单说,就是挂儒家的羊头,买法家的狗肉,表面上提倡仁义礼智信,实则以逐步加强的君主专制统治人民。从思想学说来看,荀子以及之后的法家所提倡思想都是好做不好说的,秦朝从口头到行动都贯彻法家思想,结果二世而亡,这个教训太过惨痛,所以后世统治者都为逐渐加强的君主专制蒙上一层含情脉脉的儒家面纱以蒙蔽百姓。此时儒家早已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表面以师者自居,实际忠实践行为臣之道,外儒内法的优越性也被极大的发挥出来,从而沿用后世。“罢黜百家”完成“大一统”的汉武帝三、千余年的扬孟抑荀思潮儒家虽是表面胜利,但终究是胜利了;外儒内法虽说践行着法家学说,但终究是秘不示人的。于是乎,引出法家学说的儒家大师荀子也深受其害,千余年的扬孟抑荀思潮开始了,荀子一度被打入异端,在世人冷眼中悲惨度日。唐代韩愈曾评价孟子“醇乎醇”,但说荀子就是“大醇小疵”,开始扬孟抑荀。后来韩愈更是对荀子大加贬斥,视若仇雠,意图推翻荀子,自己取而代之。到了宋代,朱熹则干脆主张“不须理会荀卿,且理会孟子性善”,完全将荀子的“性恶论”诉诸异端,而对孟子的“性善论”爱不释手。苏轼在《荀卿论》中也曾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苏东坡认为荀子没有教导好李斯,秦乱天下的根源在于荀子学说。直至清代,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存目,清初理学家熊赐履著《学统》一书,“以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朱子九人为正统,以闵子以下至明罗钦顺二十三人为翼统,以冉伯牛以下至高攀龙一百七十八人为附统,以荀卿以下至王守仁七人为杂统……”,可怜的儒家大师、先秦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竟被归为“杂统”。总之,尽管今天看来荀子理论与孟子思想难分轩轾,但在儒家那套从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再到孔、孟的所谓“正统”谱系中,一直没有荀子的一席之地。千余年的扬孟抑荀,不但统治者没有接受荀子,他还被自己的本家踢出门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四、近现代对荀子价值的再发掘尽管经历了千余年的扬孟抑荀思潮,《荀子》一书仍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可见荀子思想自有存在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清末学界泰斗、史学家、经学家王先谦重新审视《荀子》并开始发掘其价值,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一书,荀学开始抬头。而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荀子学说:“(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他认为中国千余年的学术表面上看是孔孟之学,本质则以荀子学说为精神内核。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提出“新四书”的说法。“新四书”首先包括《论语》《孟子》。之后将《大学》、《中庸》回归《礼记》,把整本《礼记》作为一书。而第四本就是《荀子》,意图将《荀子》提高到“经”的极高地位。年初,一棋有幸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劉又銘教授当面交流。他主张“重新给予荀学一个高度的正当性”,并且“开始建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新荀学”。在他看来,《大学》、《中庸》非常可能属于荀学,而且宋明理学中潜藏着的荀学成份也比向來以为的更多,一直到明清,自然气本论也属于“不自觉地新荀学”,从而构建出一副恢弘壮丽的荀学新蓝图。王先谦《荀子集解》书影总体看来,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通过以下三点加深理解:第一,荀子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和兼容并包意识。荀学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交融的历史大趋势,《荀子·非十二子》篇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发掘潜力巨大。第二,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代学者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第三,荀子皮肤病医院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