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荀子(约前年—前年),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学家。
教育作用与目的
他认为人的成长变化、改恶从善是靠后天的影响。且由于仁义法正的影响,才能使“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强调环境、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但他却不能科学地说明礼义、法治的起源问题,把礼义、法治说成是少数圣人、君子的发明。关于教育目的,荀况认为在于“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也就是用礼、法来改造人类的恶性。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看,荀况基于为初期封建统治者培养人才的需要,主张以培养士、君子、圣人作为教育目的,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的目的。
教育内容
荀子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对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了继承与改造,成为孔子以后孟子所大不及的传经大师。从经学史上看,荀子传经功不可没,秦汉之际,焚书之后,儒生所习《五经》及其解说,大都传自荀况及其弟子,从而为中国封建思想和文化的统一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荀子重视读经,认为诸经记载的知识具有不同的作用,对人才培养也有不同作用。诸经的各门课程,内容也各有侧重,但他非常强调《礼》、《乐》的作用,《礼》、《乐》之中,尤其以《礼》为要。因为《礼》是学习的总纲,他把“礼”当做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故主张学者要从读《诗》、《书》开始,以读《礼》告终。
诸经的内容,在荀子看来,一定要结合实际,有选择地讲授,因为经书也有不足,所以学生也不能盲目信奉经书,必须由教师结合实际地讲解,否则是培养不出有用人才的。
贵师重傅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人无师法,就会任凭恶的本性支配,有师法才有礼教,才能向善。《荀子·礼论》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后世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即由此而出。
荀子特别强调“师法”的重要。他说:“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他认为要“化性起伪”,积礼义为君子,就要注重师法。他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荀子从“礼法”结合的政治主张出发,强调教师的作用在“正礼”,正礼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礼法的知识,知道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当时通行的教材都过于陈旧而不切实际,无益于治国之急。要传礼,只有靠教师结合实际的讲解和以身作则的传授。因此,为学必须接近贤师,仰承师训,这样的学生才可成材。荀子也把老师等同于礼义或礼法的化身,常把君师并称,视教师为“君子”,以此抬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人人可以作教师的,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他说光有广博的知识还不能算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尊严、有威信,使人们敬服;二是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使人们信赖;三是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四是能从平凡的小事中论证出不平常的道理。在师生关系上,荀子认为师长是礼义的化身,师法是使礼义转化为个人品质的捷径,因此,一方面学生应当隆师,主动地跟教师学知;另一方面,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导,所谓“师云亦云”。荀子对教师提出这样高的标准,是与教师崇高的地位相配套的。
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不能有任何违背师说的言论。即使毕业后,自己也当了教师,也不能把老师的教导抛在脑后,否则就是背叛:“言不称师谓之畔,教不称师谓之倍。”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于苛刻,但它代表着极端尊师的传统流派。
教育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荀况提出以下几个原则:
强学力行。荀况认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他对知行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认为行比知更为重要,强调艰苦的学习和实际的行动。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同时他还认为,只有行之有效的,才是正确的。他曾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虚一而静。荀况认为学习要虚、一、静。所谓虚,就是虚心,不因已有的知识而妨碍接受新知识。所谓一,就是专心。心中已有各种不同的知识,这叫“两”,不能使这种知识妨碍另一种知识的吸取,即“不以夫(彼)一害此一”。所谓静,即静心,能不受烦乱杂念扰乱。荀况说:“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能够“虚一而静”,才能做到“大清明”,即达到认识上完全透彻、无所偏弊的境界。
学思兼顾。荀况继承了孔丘的思想,认为在学习上学与思二者都不可缺,这与他的认识论是有关系的。他说:“学不可以已”。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渐全尽。荀况认为学习要全面、彻底、精粹。他说:“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全,也就是照顾全面,不要“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蔽”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因此要“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即: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在一起,对事物进行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
专一有恒。荀况认为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他说:“行衢道者不至,……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赞赏
长按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招聘裂变式营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