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第三讲张蓬教
(通讯员宋昀翀邢博伟)12月9日下午,终南文化书院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专题课在西电南校区信远楼报告厅举行。首先,张蓬老师带我们回顾了第一二次课的内容,即确立了士这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担者这样一个观念,而后沿着这个脉络,从试图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出了本节课的两个主题:中华传统文化是生命教化修行的文化和儒家文化就是成圣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是生命教化、修行的文化
张蓬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家:儒家、道家和佛教。先秦号称百家,实际大体上主要为五家,而能够一直流传下来的,只有儒家和道家。这是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主要有佛教和基督教,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生根,并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流传了下来。基督教则最终未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再往后,清末科举制废除和白话文的兴起使得新兴的一些文化流派出现,这段历史时期异彩纷呈,甚至可与先秦诸子百家的盛况媲美。
然后,张老师介绍了研究生命意义的境界说。儒释道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关于内圣,即关于个人生命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研究不多;而关于外王,从境界说的角度,儒释道三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总的来说都可以归结为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张老师提出,修行文化讲得主要是功夫,有文有武,修养功夫实际上是修身、气、心。儒家讲的是修身,这个身是德性之身,即道德、德性。道家讲的是修气,指的是真元阳气。佛家讲的是修心,修般若心。
儒家文化的修行之道:君子之道,成圣之道
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君子之道,成圣之道,即内圣而外王。欲探求其原因,需先了解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先秦诸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三位。一是孔子,孔子韦编三绝,修注先秦经典;二为孟子,孟子强调内圣心性;三是荀子,荀子注重外王的修养。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发展为经学。老师在此强调经学的本质其实是国家大一统学说。国家统一,分为三点。
第一,经济统一。即地理、版图、度量衡、语言、文字等归一化;
第二,政治统一。政治就是统一整个礼乐制度;
第三,文化统一。文化便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后来儒学途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至清代朴学。随后,老师向大家讲解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在《大学》中名为大人之道。大人就是君子,小人是无明明德之人。大人之道就是君子要学治国内圣外王的道。大人之道后来形成了理学和心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用比喻的方式来看,理学的方法像禅宗渐悟的方法,而心学更像六祖慧能顿悟的方法。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没有离开渐悟的顿悟,也没有离开顿悟的渐悟。
文字
宋昀翀邢博伟编辑
魏书珺责任编辑
终南山人
终南文化书院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药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