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学生作品于巾媛荀子的人性本恶
往往在提及人性之本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先想到亚圣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从孩提时就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首句,即使多年后有所遗忘,这句话却也绝对是千古通习。
然而“性本善论”虽为众所广及论之,却未必人人与之苟同。同为千古圣贤的荀子,便是性本恶论的提出者。有意思的是,孟子与荀子,皆为儒门中人。同承一脉,孟子的儒道与荀子的儒道,何以有“本恶”“本善”的两极论调?
我们不先谈荀子,先从荀子的师门儒家谈起。
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后传心学于曾子,曾子传于子思,子思传与孟子。到了孟子这儿,咔吧一声——链子断了,儒家正统心学失传了。于是孟子之后,儒家凋落,直至出现荀子,复又振起。此时的战国时期,诸国“不遂大道营于巫祝,信祥”,阴阳之家盛行。儒家的大旗到这里就有点行不通了。在这种大势之下,荀子也与之前儒家的软乎劲儿大为不同了。
荀子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他不信孔子的“主宰之天”,不信孟子的“运命之天”“义理之天”,他信奉的是“自然之天”,如果搁到现代指不定还会走上科学怪人狂鼠博士之路。
当时社会是推崇什么“天人合一”的,但荀子却逆大势而行,“天人相分”,他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自有各自的规则,职分,天人相分不可言和。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超前的,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制天命而用之。
从百姓到王侯,大多数人都持“天命不可违”的想法,长期的思想习惯使众人很难产生掌握自然的想法,第一个跳出自然的掌握的,就是荀子。
天命之说,荀子提出了“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而知天命用之”,在人性之说,荀子则提出了“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所谓人,生而存欲。这个“欲”是人类从原始时代进化而来的证据,是人体内兽性的一面。在君子之风畸形的宋儒口中,欲是人的一大耻辱,而在当时的战国时代,虽不至于“存天理,灭人欲”,但欲望也绝不是可以毫无羞耻的挂在口边的东西。荀子自然也免不了受影响,提出人的欲之“恶”所在。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是人的创造,人也因此具有与天地等同的价值。
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本身是恶的,但经过文化的教习,恶会得以抑制,善终将掩去恶的一面。这让我想到著名的“七宗罪”,从本源来想,荀子的思想与七宗罪相似,都认为欲望使人生而为恶,道德使恶逐渐被修饰(放在七宗罪中就是人生而有罪,生而为赎罪)。
但在我看来,欲望其实是个中性的东西。欲望说白了,就是,渴望,就是想要而未得到。人生下来,先想要的是继续活着,这就是求生欲。求生欲使原始人为了存活而开始聚居,开始有了族和聚落。这是人类社会的锥形。
生存后,为了满足更多欲望,进食的欲望,解渴的欲望,繁衍的欲望,保持温暖的欲望,遮风挡雨的欲望,以及好奇之心,工具,火,房屋,男女,人类的秩序开始在欲望的基础上完善。为了满足控制欲,凌虐欲,满足懒惰之性,弱肉强食的本能使奴隶制出现。为了在弱肉强食中活下来,求生欲使弱小者开始了反抗。
哲学家为满足求知欲而思考,商人为满足获得金钱的贪欲而行商,女人为了虚荣心而穿衣打扮,男人为了虚荣心而奋斗。
欲望本身是无罪的,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的构成是由欲望推动,只要欲不变成贪,守好自己的底线,欲望的存在有何不可呢?
于是说到这里,人性本恶,似乎是对的,也似乎有那么些不足——人性本平淡如水,善恶全凭后天。它本如大浪翻行,虽不断汹涌,但只要无风推波助澜,其实它也一无所求。
而所幸,大多数时候的大多数人,就是这样一无所求的生活。
赞赏
长按北京哪里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