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孟子与荀子
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亚圣孟子与
儒家学说的开拓者——荀子
儒家在先贤孔子的带领下迅速的成长起来,传到孔子之孙子思这一辈时,出现了另一位圣人——孟轲。孟轲是鲁国贵族公族孟孙氏后代,从小丧父,但其母也就是“孟母三迁”的孟母,她特别重视对孟轲的教育,也正是在她影响下,孟轲成就了一代伟业。孔子的“爱人”和“复礼”奠基了“人”学,那么孟子的仁政学说和民本主义发展了“人”学,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所谓仁政就是在经济上行井田,薄税敛。政治上行禅让,省刑法,效仿尧舜。军事上反争霸,反兼并,文教上希望君民同乐,重视民众教育。在孔子思想里,“仁”既是伦理范畴,也是政治概念,而孟子在“仁”的基础上衍生出“仁政”,他成功的将孔子思想中杂糅的概念区分开来,形成了人学理论严密而完善的体系。另外孟子还领导了一场思潮——以民为本。孟子在君民关系上大胆的论述了民为国本的激进思想。他的一句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难理解孟子认为民众最为重要,国家次一等,君无足轻重。当然我们不是说孟子不尊君,而是孟子认为在道德层面上君对臣民有师事之礼。值得重视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先秦是很少见的,道家遵从“小国寡民”,法家完全与民本对立,纵横家则是利用民本思想以达到他的目的。孔子的思辨在于中庸,而孟子的思辨在于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在上篇中孔子的中庸充分体现了矛盾,量,质的辩证关系,可孔子只是浅尝辄止,真正理解并发扬这种辩证关系的是孟子。孟子阐述了事物的矛盾性及矛盾的转化。正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中忧患与安乐一样,此二者是矛盾的表现;而在特定条件下,他们可以相互转化,吴王夫差先前为了复仇越国,在忧患中励精图治,在打败越国后,却贪图享乐,最终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打败。吴越战争中吴王夫差充分说明了矛盾的转化性。孟子还客观的认识到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例如“五十步笑百步”,试问走五十步的逃兵耻笑走一百步的逃兵,说他们胆子小,这样行吗?不行,因为无论走几步,这都是逃跑。二者虽有量的变化,但没有质的不同。当然,孟子也没有否定量变的重要性。此外孟子还特别重视主观能动性,以及把握量变与质变的界限。最后,孟子就人性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生下来都有“四端(四德的基础与本源)”,人性的善良,就好比水自上而下,但拍水使水跳起来,戽水使它倒流,这些并不是水的本性,而是形势所迫,人之所以会变坏,本性的改变正是如此吧。提到性善论,我不禁想到了荀子的性恶论。如果说孟子是儒家的继承者,那荀子就是儒家的开拓者,荀子批判继承了儒学,他结合了法,道,墨诸子之学,将儒家推到了新的起点。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一切人都是平等的,生下来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他反对孟子把后天的道德伦理说成性,他的性指的是自然生就的原始素质——本能。而圣人、君子的不同,在于后天思考,学习的积累罢了,由此可见,荀子并不赞成天才论。此外我认为荀子提出了一个超时代的观点——天人之分,他不赞同孔子孟子所谓的意识天,而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人是自然演化形成的。人虽然依赖自然界,但人并非动物只能消极适应,而是利用,改造,征服自然。天人之分的提出,让一部分人不在盲从天命,反而相信推崇人定胜天的积极精神。儒家在3位先贤的探索和发展中,让儒家一跃成为了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影响着东亚地区现代文明建设…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