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怀念王学泰先生最难得是他的清醒和觉悟
王学泰,著有《写在历史的边上》《清词丽句细评量》等
据新京报讯,当代中国学者王学泰于1月12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王学泰,年12月生于北京,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最为著名的研究身份是中国游民与流民文化问题研究专家。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怀念王学泰先生:
最难得是他的清醒和觉悟
听闻王学泰先生今晨病逝,岁末严冬哀音又传。去年初东方出版社有幸出版“名家读史笔记”丛书,由杨天石先生主编,收录了邵燕祥、陈丹晨、王学泰等文坛大家小文。其中王学泰先生的选集取名《写在历史的边上》,自序中他说是“效颦”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应有向泰山北斗般的钱先生致敬之意了,而这套书的几位作者对于我等后辈也是这样的存在,因书结缘是甚感荣幸之事。当时还制作了布面毛边本请先生签名钤印,如今竟成绝版,思之不胜伤感。
王学泰先生另有一本关于旧体诗的点评、随笔和鉴赏文,名为《清词丽句细评量》。这些文章有的针砭时弊,有的缅怀师长,还有的思索社会文化现象,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观察力。文笔从容,旁征博引,感情淳厚,以平和心态与冷静的态度审视做人做事的道理,让读者感受到淡定、超然的力量。
对于学者最好的怀念莫过于读其文字,承其精神。“半生坎坷唯嗜书”,王学泰先生学文爱史,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论态度鲜明,毫不隐晦,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做子民、臣民还是做公民》,就是这样一篇常读常新的“旧文”。
“荀子认为‘出乎口,入乎耳’的读书不能到达人的心灵的深处,只有深入心灵的读书才能化为人生的实践,支配人的一生。”王学泰先生一生读书治学也践行了自己书中所言。笔下文字常有振聋发聩之效,除了广博的阅读与知识积累,也离不开历经坎坷沉浮后的通透与达观。邵燕祥先生评其文字是“经过炼狱炼过以后的”,王得后先生说“他的清醒也就是他的觉悟”,诚哉斯言。谨此纪念王学泰先生,一路走好。
《写在历史的边上》
王学泰先生签名铃印本
《清词丽句细评量》
做子民、臣民,还是做公民?
我想到这个问题是源于最近一场争论,即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随之湖北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重编后再让学生学习。于是,删还是不删?便成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源于年启动的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倡导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于是,中小学生诵读蒙学小书蔚成风气。我对这场“读经”热,当时就有不同意见,曾指出儒家经典是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儒家学说虽然有它超越的一面,但就总体来说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表现,是皇权专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传统经典中,特别是用来教育当时少年儿童的蒙学书籍更是充斥着这种意识形态,让刚刚接触文化、有待于启蒙的儿童诵读这些,害多益少。
为什么说“害多”?因为这些典籍中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强调“君父”对于他统治下子民、臣民的绝对权力。如果说原始儒学中孔孟还主张处于上位与下位的不同人群的相对关系,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父慈子孝”等,不赞成单方面的权力或义务。可是到了宋代和宋代以后,皇权专制日益加强,产生于宋代的程朱理学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限制、甚至要消除出于人性的正当欲求。这样,孔孟所倡导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相对性主张也被消减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把程朱理学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君权越来越强,几乎涵盖了一切。在这种情势下,强调统治者绝对权力,所谓“君要臣死,臣若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若不亡为不孝”就出现了。这在通俗文化和蒙学中表现得特别强烈,上面所引就是出自明中叶成书的《大唐秦王词话》。
《弟子规》是清初李毓秀写的,这本小书就是讲怎么做弟子(儿子、兄弟,总之是在宗法网络中处在下位的人)的。在父子关系上,作者不讲是非,片面强调服从。比如书中讲到“孝”时有云“亲憎我,孝方贤。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六句意思是父亲越不喜欢你,你越应该孝顺,这是考验你孝心的时候。父亲不听你的劝谏,在他高兴时你再反复劝谏。父亲发怒了,他用棍棒打你,你只能号泣,不要怨恨。这里说的是“侍父之道”,古代君父一体,事君如同侍父。《三字经》中虽然没有《弟子规》那么明显,但其中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也是这一套。少年儿童初接受教育时仿佛一张白纸,此时用什么原料做底色很重要,难道孩子一接触文化,我们就要在他们的心灵笼罩上皇权专制的阴影?让他们从小立志只知绝对服从、没有丝毫个人意志与权利的子民、臣民、奴隶?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中,因为其社会基础是宗法社会,因此不管统治如何严酷,总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匍匐在绝对专制下的奴隶,往往称臣民,甚至子民。皇帝以大家长自居,把这种统治装饰得有点“人情味”。百年来,这些都是学界反复讲、讲烂了的问题。直至今日许多做教育工作的人们对它还是缺少警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一再强调“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什么叫公民?记得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后,我上初中,那时的政治课就是“宪法课”。而“宪法课”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公民”。合格公民是能够“自觉的尽到义务,享受权利”。这句话隔五十余年,我仍旧没有忘。这种意识与蒙学中教给孩子的东西是大相径庭的。
是不是应该对这些书籍加以删削再让孩子读呢?我看大可不必,学习传统文化为什么非得要“读经”或背诵这些呢?如果希望趁着儿童记忆力好时,让他们背诵点东西以了解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中对儿童无害有益的读物车载斗量,如唐诗宋词元曲、两汉唐宋文章,甚至《诗经》中也有不少短小通俗有趣的诗章,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来背。甚至有些枯燥、孩子不懂、不能理解的东西(比如《易经》的“六十四卦歌”),小时候背了,长大了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关键是孩子们愿意,如果不考虑个人意志,填鸭式硬灌也不好。读书应该是个有乐趣的事。统一要求“诵读”是不是符合儿童教育规则,值得做教育工作的同志考虑。
“文革”时“批林批孔”,把蒙学如《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名贤集》这套书拉来批判,普及到每个生产队。当时我在农村工作,便被拉来给主持这场运动的政工人员和干部讲解。解放以来,这些书本来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作大批判的“反面教材”,又翻腾出来印了给大家读。为了“批倒批臭”,举国上下用尽了污言秽语。不想三十年河东转河西,现在又要求少年儿童“诵读”了,发现又在讨论删不删的问题,照我看让它们寿终正寝吧。它们的历史作用已经完结。
(本文摘选自《写在历史的边上》王学泰著)
东方出版社
思想
知识
生活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