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理想的人格来自大学的教诲讲稿三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荀子说性恶,孟子说性善,告子又说性无所谓善恶,那写《大学章句》的朱子的人性观又怎样呢?
其实宋代理学从张载开始,就开始逐渐调和几种人性论,因为他们觉得人性之善恶很难一言以蔽之。
事实也确实如此,有的时候人很高尚,会为了某种崇高的价值奉献自己;有的时候又自私自利,甚至贪图不义之财。这里举一个真实的事件,说明人性的不足。中国某地的银行取款机出了故障,自动吐出几万块钱,有个取款者发现后就把这些钱拿走了,此人被逮捕后判了重刑,结果大家都为这个人讲话,理由首先是量刑太重,贪官贪了千万甚至上亿,也就判个几十年,普通人拿了几万块钱,却要判重刑,这是执法不公。
其次,也是更为引人关切的,是一些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人在没有制约、没有惩罚机制的时候,是做不到慎独的,普通人不一定都能见得思义。因为钱是取款机自己吐出来的,不是那个人偷的或抢的。最后舆论的压力让法院改判了。这个事件也许能说明人性中的善与恶总是在纠缠。
如果你说人性本善,那怎么解释人性之恶?你说人性恶,人又何以能自我牺牲。所以到了张载和二程的时代,他们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以为人性中有一种天性叫做“天命之性”,还有一种天性叫做“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就是来自于上天美善的本质,因而是纯善的。
“气质之性”则有善有不善,因为大自然不仅有正气,亦有邪气。
就像金矿里面总是会有杂质的,杂质不一定都不好,但毕竟和金子不同。有的人气质比较粗鲁蛮横,像《水浒》中的李逵,就属于这一类。有的人性子急躁,有的人慢条斯理,有的人比较刚健,有的人比较柔弱,这些不同就是气质的不同,属于“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像孔子的气质之性属于清静中和的,和“天命之性”配合得很好,所以修行起来就很容易上道。但古代的强盗,或现在的杀人犯,他们的气质就往往不好。在《三国演义》里,诸葛孔明对魏延一直比较戒备,就是因为他认为魏延气质不好,脑后有反骨。有的父母亲比较粗暴,他的孩子也往往比较粗暴,这个也是气质不好。
所以程朱就把人性分为两种,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善恶混杂的。一方面要不断存养天命之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变化气质之性。学习、修身、反思都能变化气质,不断地存天理、灭人欲,人的气质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和天命之性和谐。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荀子的“化性起伪”,其实化的是气质之性。
朱子解释“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就是说“明德”来自于天,就是“天命之性”。“明明德”就是彰显弘扬自己的“天命之性”,“虚灵不昧”是“明德”的特性。
在中国的哲学中,并不像西方的哲学那样常常强调一个实体性的本体,因为如果有个实体性的本体,它就是固定的,不活动的,接近于死物了。
但中国哲学强调“体在用中”,最高精神是“即活动即存有”,所以是“虚而灵”的,本体作用于万物又体现于万物。“明德”就是这样一种“虚灵”的本体,“明德”虽有时因外在的气质和欲望的干扰而被遮蔽,但本身并不会消失或减少,所以说“不昧”,也即天命之性永存于人心之中,光彩耀熠。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意为“明德”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各种善良美好的道理先天具备。
比如说一个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人,他自然会为父母着想,想出各种方法让老人舒服。冬天的时候可能给父母安装一个取暖器,夏天的时候可能是给他弄一个冷空调,表现方式不一样,但都是从孝敬的道理上发展出来的;慈爱的父母,也会从身心各个方面关心孩子,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关怀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应万事”。儒家哲学就是这样,认为所有的道理其实都在人性当中,是“万物皆备于我”。
因为有了“天命之性”这个概念,不仅“明德”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人性本善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安放。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敝,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这是进一步强调:虽然“天命之性”是纯善,但有时会被气质和欲望遮蔽和绑架,“气禀”指的就是“气质之性”,“人欲”当然指的是人的各种过分欲望。
而一旦“明德”被遮蔽绑架,人就会表现出不善的一面,混乱的一面,动物性的一面,这就叫“有时而昏”。这个时候人性之恶或者无明就出来了。或者浑浑噩噩,或者善恶不分。
但即使在这个时候,“天命之性”所具备的明觉功能,仍在发挥功用,所以只要一念反省,或者像曾子那样的“每日三省吾身”,就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认识行为的是非对错。
如果研究过佛学的话,就知道佛教也有人人都有佛性的说法,佛性会被遮蔽掉,但是它永远存在,即使是一个极坏的人,他也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面有共通的东西。
“故学者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由于最根本的“天命之性”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其光明的功能虽然有时被遮蔽,但总有突破昏暗而闪光的时候,学习修行的人只要抓住这些闪光,思考发明,就能回到光明纯善的本来。
比如一个经常做坏事的人,突然之间一念反省,我好像做得不对,然后继续反思为何做得不对,就会进入觉悟的途径。就好比一面镜子脏了,突然有一滴雨水掉在这个镜子上,镜子有一块地方变得干净了。由这点干净思考,原来镜子本来就是干净的,只是需要擦掉灰尘而已。
所以“明德”是什么?按朱熹的理解,“明德”就是“天命之性”。“明明德”就是恢复和彰显“天命之性”。对于“明德”的理解,明代王阳明也有独到的看法。
他说: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大学问》)
现在王阳明很流行,他被称为“明代一哥”,据说现在的领导核心也喜欢王阳明的学说。
王阳明临终前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上面这段话是他回答学生关于何谓“明德”的提问。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这是借用孟子的观点,小孩子掉到井里去你会惊恐害怕,那小孩不是你家的孩子,可他遭遇危险,旁观者仍然紧张害怕,这就说明人和人之间会通过同情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与人身体的差别是不重要的,人心能够相通才是根本。由此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就不仅仅是理念了。
“孺子犹同类者也”,小孩子和我们一样,都是人类,而“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觳觫”是发抖的意思,禽兽被屠宰会哀鸣发抖,很多人去过屠宰场就不想吃肉了,所以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君子购置房产一定要离屠宰厂远一点。
因为人都有同情心,见到鸟兽受难心里也会痛苦,这个时候,通过共情的作用,人的善良情感就和动物联系在一起。
“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
比如上戏的猫都养得很肥,这都是同学们爱心丰富的结果,你们的爱心跟猫狗连在一起了,也就是其仁与猫狗而为一体。“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鸟兽是有感觉的,看到一棵百年老树或者桃树柳树被砍倒摧毁了,人们也会感到甚为可惜。
当然现在很多人麻木了,感觉不到了,只关心功利了,因此泛爱万物的情感就被遮蔽了。
“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这个时候,人类仁爱的情感就与草木联系在一起。
“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草木还是有生命的,“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这是说当看到由瓦、石等构造的建筑等人类创造物被毁坏时,人们也会感到痛心。
你们现在不一定有这个感情,假如说上戏红楼拆掉重建,哪怕建成金碧辉煌的高楼,以前的校友回来也会难过,因为他们当年读书的地方找不到了。就像我现在看到的上海,绝对不是我小时候的上海。在中国发展很快,许多地方日新月异,但很多人的乡愁也没有了,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看到建筑等人类创造物被毁坏,人们心里就会难受,这就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有些同学的苹果手机坏了,他可能会难过一会,但随后就无所谓了,买个新的就是了。但有些人换手机的时候感觉比较复杂,这个东西用惯了,有感情了,扔在外面别人不要,又污染环境,修修能用就再维持一段吧。这种情感本来人人都有,受商业影响,大家都麻木了,还说什么拉动内需,东西就要用好的新的。
这方面西方和日本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很多人还在用传统手机,我想他们并非买不起。所以对人类的创造物或者对自然的创造物,都要有顾惜之情。
“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你说小人没有这种情感吗?他有的时候也会午夜梦回,想到这些道理。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这里阳明直接用“天命之性”和“灵昭不昧”来解释“明德”。
把王阳明的这段话概括一下,明德就是“天命之性”,其内涵就是“万物一体”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对人对物还是有差异的,王阳明分别用了“恻隐”、“不忍”、“悯恤”、“顾惜”四个词语,这也是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等差之爱。
字面上看来,对“明德”的解释,朱子和阳明有所不同,但其实意思并无太大差别。比较而言,朱子理学更注重由天理到人心,从宇宙落实到自身;阳明心学,则是从内心反观宇宙。理解了“明明德”,“亲民”就较容易理解。一个“大人”具备了泛爱万物的感情后,亲近人民,关心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自然而然了。
哲学上强调体用关系,比如电灯是体,光亮就是用。这里“明德”为体,“亲民”就是用,既然大人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了,他怎么会不爱人民呢?
程颢说:“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朱子的版本,“亲民”改做“新民”,这是根据二程的意见,“新”更注重化民成俗,大人不仅要亲近民众,而且要转变民众的思想,要启蒙。“止于至善”是最后达到十全十美的完善境界。“止于至善”是逐渐改变气质,让气质越变越好,让气质之性和天命之性合一。达到至善是一个长期修行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最初的善端,这就是仁爱的开始。
就像每棵树都是由种子发展而来,当它还是个种子时,要慢慢培养,培养得不好就变成歪脖子树,要想让它长得挺拔,就要不断地去校正它,最后这棵树的形状就与此树最好的基因符合了。修行实践也是一个道理,最后要达到“至善”的境地。所以作为一个有德君子,学问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讲到这里,我要说说对上海戏剧学院校训“至善至美”的看法,校训应该是人人努力都能做到的准则,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如果你把这个准则定得太高而做不到,就犯了陈义太高的毛病。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至真至善至美是理念,存在于理想国里,现实世界是理念的模仿,是达不到这种理想境界的。儒家则认为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讲“至善”是相同的意思,但这些是理想境界,是人格的最后完成,真正达到的人并不多。
这样看来,我们的校训就有问题,我们的校训是领导定的,你领导都没到这个程度,叫学生怎么做到呢?况且食堂的餐桌上到处都印着“至善至美”,汤汤水水洒落其上,恐怕也是对这一理念的不尊重。
但我们的特色是领导说了算,领导的看法很重要,即使错了,也没有办法,要纠错得等到他离任后。
未完待续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刘帆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