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大宗师荀子
写两汉的时候,特别是秦汉之交的这段历史,绕来绕去,绕不过一个荀子,后世儒家因为许多不可说的原因,喜欢联合起来抹黑他。
荀子提出了一个性恶论,主张内用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遏制恶念,外用刑法威吓,让人不敢作恶。
我这个号刚开的时候,写过对“性本善”的理解。
人生下来其实无所谓善恶,但人作为生物,必然就有生理上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利己的,所以大家称之为“恶”,但同时人也是群居的动物,人要适应社会生存,就要克制自己无限利己的欲望,做一些利他的事,这就是“善”。
善恶都存在于人的天性里,可以称为性本恶,但向善!
为什么人需要受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主要还是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在社会体系里适度克制自己的欲望,有条件的释放欲望,让人类社会这个共同体能够维持下去。因为独自一个人,脱离社会,基本是无法生存的。
因为提出性恶,需要法律制约,所以很多人认为荀子根本不算是儒家的。
但是荀子提出来的恰恰是如何从性恶到向善的一套做法。
如果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荀子的理论,他希望社会向善,良性发展,但人不能活在理想世界里,人性有本来恶,自私的一面,所以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制,帮助你向善。
在推行法制过程中,必须依仗王者的力量,所以他教了许多巩固王权的手段,但他的本心不是为了帮一夫专制实施暴政,而是用这种方式来迅速提高效率,最终荀子大师的目标还是建立一个王道社会,让人民幸福富裕,有规则可循。
这比起纯粹法家玩的那一套视民为贼的暴虐,或者是纯粹儒家那种圣母式大爱感动人心岂不是强得多?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后世明君李世民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来节制权力;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种藏富于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