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论语之谜孔子和弟子们ldquo在
《复活论语》破译《论语》所留之谜
《复活论语》是王宏杰研究儒学三十余年的学术成果,站在先秦儒家文化的起点上,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儒学本义的《论语》。
《复活论语》破译了至今未解的、至今仍在争议的,有关《论语》内容的谜底,同时破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谜底,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波澜起伏、荡气回肠的《论语》。
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复活论语》是《论语》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论语》何以能复活
《复活论语》,从正本清源到追根溯源,破译了《论语》留给我们的一个个迷团,其解读更接近儒学本义。
王宏杰老师发现,从西汉以后,后人在很多方面误解了儒学,同时也误读了《论语》。
当今我们该为孔子正名:
孔子,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世界历史上倡导并践行平民教育的第一人,是全人类的老师。
欢迎四海同仁前来曲阜儒风国学院共学、共修,请加。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篇”第二章
(1)绝,《说文》:“绝,断丝也。”即用刀断丝为二。本义是把丝弄断。本章指断绝、用尽。
(2)病,疲累,倦困。
(3)莫,没有谁。
(4)兴,《尔雅?释言》:“兴,起也。”《说文》:“兴,起也。”即起身、起来。本义是兴起、起来。本章指兴起,即改变现状。
(5)愠,《说文》:“愠,怒也。”即含怒。本义是心燥、不冷静。本章指含着怒气。
(6)穷,《说文》:“穷,极也。”即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本义是穷尽、止境。本章指困窘、不得志,与“达”相反,可译作穷途末路。
(7)固,《说文》:“固,四塞也。”即四周阻塞不易进出。本章指安守,坚守。
(8)斯,就。
(9)滥,《说文》:“滥,泛也。一曰濡上及下也。《诗》曰:‘??bì沸滥泉。’一曰清也。”即洪水漫延。一种说法认为,“滥”是从上到下整体沾湿。《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喷涌而出、沾湿山岩的泉水在翻腾。”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滥”是“清”的意思。本义为泉水涌出。本章指过度、无节制、漫无准则。
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断粮了,跟随的弟子们被饿得十分疲累,没有谁能够改变现状。子路带着怒气,满腹牢骚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会坚守其道,小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就会漫无准则了。”
解读
孔子和弟子们“在陈绝粮”这段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是因为不同的历史记录,在本章又没有记录时间,所以究竟发生在哪一年,至今也不能确定。我们根据不同的历史记录,来推测一下。
离孔子所在时代最近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记载,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厄,困厄、遭遇困境。上下,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这里特指陈国和蔡国自上而下的臣民。交,结交、交往。孟子的记录是在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是君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困境,是因为与这两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臣民没有交往的缘故。孟子在这里明确给了我们一个信息,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初次来到陈国和蔡国,没有熟悉的人。
荀子所在时代,距离陈蔡绝粮大约一百多年。《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向南到楚国去,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吃熟食,野菜羹中不搀一点米,学生们都有挨饿的脸色。子路前来问孔子说:“仲由我听说:‘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报答他;作恶的人,上天用灾祸报复他。’现在先生积累功德、不断奉行道义、怀有美好的理想,行善的日子很久了,为什么处境这样窘迫呢?”
孔子说:“仲由你不懂,我告诉你吧。你认为有才智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王子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吗!你认为忠诚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关龙逢不是被杀了吗!你认为劝谏的人是一定会被任用的吗?伍子胥不是在姑苏城的东门之外被碎尸了吗!是得到君主的赏识还是得不到君主的赏识,这要靠时机;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这是各人的资质了;君子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却碰不到时机的多着呢!由此看来,不被社会赏识的人是很多的了!哪里只是我孔丘呢?再说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并非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贵,而是为了在不得志的时候不至于困窘、在碰到忧患的时候意志不至于衰退,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心里不迷惑。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在于资质;是做还是不做,在于人;是得到赏识还是得不到赏识,在于时机;是死还是生,在于命运。现在有了理想的人才却碰不到理想的时机,那么即使贤能,他能有所作为吗?如果碰到了理想的时机,那还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君子广博地学习、深入地谋划、修养心身、端正品行来等待时机。”
孔子又说:“仲由!坐下!我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流亡途中的曹国,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围困的会稽山,齐桓公小白的称霸之心产主于逃亡之处莒国。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想得就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叶子枯落的桑树底下就不能得意呢?”
荀子如此详细的记录,对理解《卫灵公篇》有关“陈蔡绝粮”前后几章,是有思路的。第一,我们从子路的埋怨和孔子的回答里,明白这次陈蔡绝粮的原因,是因为孔子没有被任用。没有任用孔子的人,指的应该是卫灵公,这和上一章孔子离开卫国的原因,是一致的。第二,孔子为自己的境遇解释说,“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是说君子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却碰不到时机的多着呢!这为我们解读下一章提供了依据。充分说明,第三章的内容和第一、第二章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三,“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这句中的“为穷而不困”,是说而是为了在不得志的时候不至于困窘,说明这一章“穷”的意思就是不得志。
庄子是在孔子去世九十年后出生的,他记录孔子的事迹应该在“陈蔡绝粮”一百多年以后。其在《庄子?让王篇》记载,孔子在陈、蔡之间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屑,脸色疲惫,可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走投无路,如今在陈、蔡之间又陷入如此困厄的境地,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治罪,凌辱先生的没有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不曾中断过乐声,君子不懂得羞辱竟达到这样的地步吗?”
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内室告诉给孔子。孔子推开琴弦长长地叹息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于道叫做‘达’,不能通达于道叫做‘穷’。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成是走投无路!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达于道,面临危难就不会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葱葱。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安详地拿过琴来随着琴声阵阵歌咏,子路兴奋而又勇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洁,而我却是那么的浅薄啊!”
古时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通达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心境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都像是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规律地变化。所以,许由能够在颍水的北岸求得欢娱而共伯则在共首之山优游自得地生活。
对于庄子的记载,说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说:“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把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所受的苦难都列举出来,传达的信息是说这次“陈蔡绝粮”是在孔子经历了所有磨难之后。这个记载在陈蔡绝粮的时间上,未必可信。因为庄子的记载并不是准确地记录历史,而是借这个事件来说明君子在“仁义之道”面前“穷”和“达”的道理。
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吕氏春秋》对“陈蔡绝粮”这段历史的记载,和《庄子?让王篇》的记载内容基本一致,足以说明《吕氏春秋》的记录是以《庄子》为版本的。
墨子对陈蔡绝粮的记录,是用来诋毁孔子的。《墨子·非儒下》记载,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孔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席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子路进来请示说:“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相反呢?”孔某说:“来!我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和你急于求义。”在饥饿困逼时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饱食有余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污邪诈伪之行,还有比这大的吗?
到了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六年,即公元前年,孔子六十三岁。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救援陈国。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因为蔡国担心楚国重用孔子,对陈国和蔡国不利,就派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司马迁的记录说,孔子和弟子们陈蔡绝粮是因为被围困的原因。这和孟子和荀子的记录,有两点是相违背的。一是孟子记录的,与这两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臣民没有交往的缘故;一是荀子记录的,这次陈蔡绝粮的原因,是因为孔子没有被任用。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记载,可以看出很多内容都是根据《论语》及先秦典籍整理而成的。那么,司马迁为什么把“陈蔡绝粮”的时间明确在这一年呢?我们从荀子的记录中,“孔子南适楚”,就结合与楚国有关的历史事件,认定在这一年了。但是,孔子去陈国,然后有去楚国的打算也未尝不可,又怎么仅仅通过荀子的这句话就认定是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呢?
因此,我们还是更相信孟子和荀子的记录,认定陈蔡绝粮的时间,就是孔子第一次离开卫国到陈国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年。
我们再回来看这一章的内容。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这是接着上一章“明日遂行”来记录的。关于陈蔡绝粮,《先进篇》第二章记载,“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是说在陈国和蔡国的那段日子跟从我的弟子,都不用到我门下学习礼乐了,因为他们都是君子了。这是对和孔子一起在陈蔡绝粮事件中的弟子们的肯定。从者,之跟随孔子的弟子们。病,在这不可以作“生病”解释,因为不可能跟随的弟子们都病了。病,疲累,倦困的意思。相同的用法有,《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对于“病”的程度,《荀子》记录为“饥色”,即挨饿的脸色;《庄子》的记录为“颜色甚惫”,即脸色疲惫。莫,没有谁。能,能够。兴,兴起,即改变现状。这句话是说,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断粮了,跟随的弟子们被饿得十分疲累,没有谁能够改变现状。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路是孔子最亲的弟子,一直跟随弟子,也是说话最随意的。愠,《说文》:“愠,怒也。”本义是心燥、不冷静。引申义是含怒、生气。本章指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在《学而篇》第一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子路来问孔子,就是因为在君子修行的这条路上,子路还不够火候。见,进门来见。我们从“子路愠见”能看到背后发生了什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子路这种人是首当其冲去解决困难的。子路带着怒气,满腹牢骚地来见孔子,这个“见”背后有子路想“兴”,即改变困境想了很多办法并付诸行动,实在是没有办法便来想孔子发牢骚。君子,子路为什么直接问“君子”呢?因为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是君子之道呀,让弟子们成为君子。但是,跟着孔子混来混去,连饭都吃不上了。穷,指困窘、不得志,与“达”相反。“穷”和“达”,就是指一个人处于逆境和顺境的时候。在“穷”和“达”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呢?《孟子·尽心篇》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说,一个人活在这世间,如果自己身心不健全,叫他“嚣嚣”,也潇洒不起来。再说真有德性修养的人,自有高尚品德的自尊心,能“尊德”,所作所为,都能够好善、反省,能“心不负人,面无惭色”,胸襟开朗,对得起天地鬼神。这就是“尊德乐义”,这样才可以“嚣嚣矣”,才可以真的逍遥自在了!因此孟子说了两个要点:不得志时不失掉义,所以自得其乐;得志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恩泽普施于百姓;不得志,修养个人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要想着如何完善自己,人在通达的时候要想着如何让天下人完善自己。
正因为子路不明白君子在“穷”和“达”的时候该如何去做,才问孔子,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一章出现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差别,就是在不得志的时候,也就是穷途末路的时候,君子和小人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君子该怎么做呢?君子固穷。东汉何晏《论语集解》认为是“君子固亦有穷时”,意思是君子本来也有不得志的时候,把孔子的“君子固穷”理解为“在陈绝粮”的说辞。北宋程颐注解为“固穷者,固守其穷”,意思是君子固守着其不得志的状况。这样理解,只能说明君子面对“穷”的现状变成了懦夫,在现实面前不会勇敢地去改变。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句式应该是“君子穷则固,小人穷斯滥”。这是君子和小人同样在困窘、不得志的时候,也就是孔子在陈绝粮的时候,孔子的做法是“固”。“固”和“滥”的含义是相反的。固,安守、坚守,即坚守着“道”。滥,过度、超过限度、漫无准则。斯,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就的意思。在表达小人“滥”因为“穷”。这个“滥”,就好比《里仁篇》第二章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就是指小人;不可以久处约,就是“滥”,意思是不能够长时间保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生活状态。君子的“固”是什么呢?就是“长处乐”,即长时间保持贫而乐道的心理状态,在不得志的时候更应该坚守。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会坚守其道,小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就会漫无准则了。
让我们一起学习《复活论语》
《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儒家学问有三个完整的体系,这个答案明确地写在《论语》中。公冶长篇第十三章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一章告诉我们,孔子的学问有“人道学”“性命学”和“天道学”三大完整的体系。《论语》是讲君子之道,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用一句话概括,《论语》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我们人生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
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因为《论语》经历过两次结集。前十篇就已经把“人道学”系统的思想讲清楚了。《论语》的结构,分为上半部(前十篇)和下半部(后十篇)。上半部《论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篇,是《论语》之“体”。第二部分从第五篇至第九篇,是《论语》前四篇的发挥,可以说是《论语》的“用”。第三部分是《乡党篇》,记录孔子言行事迹的。可以说,半部《论语》已经把孔子的“人道学”内容讲清楚了,后半部《论语》是后来结集补充的。
上半部《论语》和后半部的区别
上半部是第一次结集完成的,核心是君子之道的“孝悌忠信”,然后是为政之道,再讲乱政的根本原因,还有个人求仁和社会之仁。下半部的重点是讲“礼乐”的推行,如何用“礼乐”教化人。从“先进篇”第一章就可以完全看明白。对《论语》的作用,下半部更实用,更具体。
《复活论语》是什么
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复活论语》完成了《论语》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会改变从汉儒至今,一部《论语》解读成百种含义的局面,是《论语》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复活论语》,揭开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谜底,破译了儒家学问有三大完整的体系,即“人道学”、“性命学”和“天道学”。《论语》属于“人道学”体系,以儒家的做人之道为根本,即做一名君子,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
《复活论语》,是中小学生、大学生、语文老师、国学老师、《论语》研究者的必读版本,是打开《论语》解读有争议章节的一把钥匙。
万仞宫墙下,学而时习之。
王宏杰在曲阜儒风国学院,期待四海同仁前来共学、共修!
王宏杰
河北沧州人
诗人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
儒家文化与大乘佛法践行者
《复活论语》学习和教育体系创始人
西域历史文化研究学者
曲阜市教体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聘讲师
现任曲阜儒风国学院院长、导师
生长于华北平原,沧州以南潴龙河北岸。于天山脚下近三十载,博览群书,深入经典,勤学不辍,研习儒学、佛学、道学、易学,尤其对先秦文化的探索别开生面。主张用“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的治学路径,意在寻找各种文化的起点。从师于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系统学习南怀瑾先生著述。
研究古今诸家《论语》解读版本,继承南怀瑾先生、钱穆先生、李炳南居士对《论语》的注解思路,提出“复活”的观点,完成《复活论语》。《复活论语》是“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的重要著述,将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论语》呈献给读者,是《论语》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精研中华传统相学,阅人无数,以儒家文化为体,以人才管理为用,对识别人才、运用人才的典籍《冰鉴》和《人物志》解读和实用可谓独树一帜。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fhlyw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