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道德内涵(三)
忠诚
孝的根本是忠。忠是发自内心、竭心尽力;诚是真心实意、诚实厚道;合而言之,忠诚是真心实意、尽心尽力。“忠诚”也可以只称“忠”。儒家认为,忠是孝的根本又根源于孝。曾子说:“忠者,孝之本与。”(《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孔子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
忠诚是中国古代核心道德规范之一。孔子说:“信者,德之厚也;忠者,德之正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左传》也说:“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忠是德行的正统,信是德行的保证。信即是诚。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天的根本属性,追求诚是为人之道。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忠诚在道德范畴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人们称为“百德忠为首”。正因为此,中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特别强调忠诚道德思想修养。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他把诚视为道德修养的准则。
尽忠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尽忠才会事业有成。孔子认为忠诚是成就事业的动力和保证,他说:“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文言》)忠信,就可以增进品德;修养成诚实的品格,就能建立起功业。《礼记·大学》说:“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很远。《礼记·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忠是做人的根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推崇“忠孝”,倡导以“孝”立身,以“忠”兴邦,既强调国家的绝对权威,又不偏失以民为本。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孝与忠结为一体。事君为忠,事亲为孝,忠孝两全,成为当时社会思想道德标准的最高典范。一个伟大的民族,首先必须具有伟大的精神、高尚的品质,然后才谈得上兴邦伟业。这伟大的精神、高尚的品质,就是忠诚。“忠诚”是与正义联系在一起的,讲“忠诚”首先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可以说不懂得忠诚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做不到忠诚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只有那些在任何时候都忠于国家、诚于国家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人。“忠诚”,对国家的强盛和民族振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忠诚凝聚力量,忠诚焕发活力,忠诚促进社会和谐,忠诚确保社会明朗健康、蓬勃向上。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忠诚的风气,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