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春秋ldquo大一统rdquo

发布时间:2021/8/28 11:56:20   点击数:

啦凌晨,区外废弃的自来水厂内。关琦扭头扫了一眼四周,很专业地说道:“他们是来接人,不会进院内见面的,而外围又很空,周围全是大野地,不好布控。”“是的。”梁队长立即接了一句:“你让小威和他同伙在外面等着丧少露面,很容易就失控了,因为周围安排不了人。”“找俩警员跟在小威身边呢?”许成问。“这肯定不行。”关琦摇头:“突然多了俩生人,小丧肯定不会露面的。”“那怎么办?”“这样,你让部队的狙击手,在墙上找几个随时能射击到小威的位置,以防万一。再派一些警力在外围的土路、公路进行布控,观察他们的人什么时候进来。”关琦立马说道:“不要贪,小丧露面立马就抓。”“可行。”许言点头。“那就这么办。”梁队长立马做出布控安排。此刻,总局的警员外加许言带来的连队,大概有一百五十人左右,而绝大部分的人,全部埋伏在了乌漆嘛黑的自来水厂内。……大约四十分钟后。小威和宝宇被警员放到了自来水厂的侧门,并且还给他们配备了通讯耳麦。“我告诉你,你只要老老实实配合,我肯定保你一命。但你要玩花样,你就得考虑一下,你干妈的处境了。”许成在对讲机内,十分赤果地威胁道:“你旁边四十米开外,有五个狙击手,只要有一点不对,他们马上冲你开枪。”小威沉吟半晌:“知道了。”“各单位注意,”梁队长也拿着对讲机喊道:“时候差不多了,他们快到了。”又过了一小会,自来水厂南侧的大野地方向,小丧借着月光,隐约看到了有两个人影在厂外晃悠。“小威和宝宇在一块呢?”一名小伙问道。“嗯。”小丧点了点头,斟酌再三后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小威的号码。数秒后,“艹,你们到没到呢?我都快被冻死了。”小丧蹲在雪壳子里,看着远处的景象问道:“你们到了?”“啊,都到半天了。”小威回。小丧观察了一下对方的位置,低声又问:“你在哪个门呢?”“南口侧门。”小威扭头看了一眼四周:“你来了吗?”“嗯,你等着吧,我马上到了。”小丧直接挂断了手机。”旁边,众兄弟有点疑惑,一个身材较胖的青年主动问道:“啥意思啊,大哥?人不就在哪儿吗,我们直接过去不就完了吗?”丧少舔了舔嘴唇:“小威糊了,周围有警员。”众人听到这话,全部怔住。“艹,不能吧?小威就是糊了,也不可能卖我们啊。”胖子皱眉回道。“他去的是他干妈那儿,很可能有人拿这个威胁了。”小丧蹲在雪壳子里看了一眼四周:“你们都别慌,就蹲在这儿,我自己过去。”“你TM疯了,要真有警员,你过去了,那不也糊了吗?”胖子劝。“我不过去,小威就回不来,他肯定被锁死了。”小丧看着众人说道:“听到枪声,你们也别过去!”“不行……!”“他妈的,你是老大,我是老大?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小丧骂了一句,再次嘱咐道:“千万记住,不要过去,不然我俩都得没。”众人无奈之下,只能点头。两分钟后,小丧在雪地内绕了一圈,随即才大步流星的往南侧口走去。“滋啦啦!”院内梁队长的对讲机泛起了一阵杂音:“有个人过来了,在雪地里。”梁队长趴在墙头,拿着望远镜扫了一眼,立马喊道:“各单位注意,已经有人过来了。”“收到!”“收到!”“……!”几分钟后,小丧徒步穿过大野地,来到了南门喊道:“小威!”喊声落,南侧口的小威瞬间懵了,不可思议地看着丧少,露出一副没想到他能来的表情。“抓!”院内,关琦立马冲着许成说了一句。“不对劲啊,咋就小丧自己呢?”梁队长皱眉说道:“其他案犯呢?”南侧口,丧少走到小威身前,笑着冲他说道:“你狗日的,把东西买完了吗?”小威回过神来,不停的冲着丧少使眼神。“其他人呢?”宝宇问。“他们在前面岔路口等小峰他们呢。”丧少摆手说道:“走吧,咱们过去。”院内。许成在对讲内听着丧少的话,有些犹豫。“你干什么呢?”关琦立马催促道:“下令抓人啊!”“还有人没到呢。”许成皱眉回道:“罪犯不全部落网,证据链就不完善,到时候又要浪费时间。”“对。”梁队长也回头说道:“让咱们外围的警力,往岔路口方向靠,在那儿把他们全抓住。”关琦一听这话就急了:“他就自己过来,这有点反常。先抓了人再说,让小丧去咬同伙啊!”“他是个亡命徒,枪一响,其他嫌犯肯定就跑了。”许言也赞成自己大哥的想法。众人正在交流的过程中,小威急迫的给丧少使了个眼神,用手拍了拍自己的左肩膀,暗示他院内有人。丧少冲他点了点头,意思是自己知道院里有警员。“他妈的!”小威急了,伸手攥着领口,语速很快的小声说道:“不是警员,院里有当兵的。”小丧愣了一下。墙头上,狙击手瞄准着小丧,低声报告道:“被抓的嫌疑人和小丧有交谈。”院内,关琦听到报告立马吼道:“啥都别管了,先抓他!”许成这时才下定决心,咬牙回道:“算了,先抓他,让外围的人往岔路口方向赶,堵住其他嫌犯。”梁队长闻声立即做出部署。南侧口处,小丧回过神来后,瞬间从大衣兜内掏出了一把强光手电,直接打开,扔在了地上。“唰!”霎时间,整个南侧口都被强光手电照成了白昼,全都是射击盲点。“CNM的!想抓我?!”小丧怒骂一声,左手拽出保险环拉了一半的手蕾,直接冲着院内就扔了进去:“跟他们干!”“轰隆!”爆炸声响,院内四个蹲在墙根的警员,当场被炸倒在地。战斗正式打响。加入书

摘要:《春秋》“大一统”观在秦汉时期的再度彰显,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心向背和历史发展大势。文章从四个方面就此一问题展开论述:一是追溯《春秋》“大一统”观的思想渊源,二是考察《春秋》“大一统”观的历史内涵,三是分析《春秋》“大一统”观的政治诉求,四是纵论《春秋》“大一统”观的文化呈现。文章的结论是,在《春秋》“大一统”观的统领下,秦汉思想家和文学家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凝魂聚魄,强化了我们共有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春秋》;秦汉;大一统;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

汉武帝刘彻元光元年(前134)十一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郡国举孝廉各一人[1]。五月,诏贤良对策,董仲舒应诏对策,提出了建立太学的构想,将儒家学说定为统治天下的思想。《汉书·董仲舒传》载其《举贤良对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2]

《汉书》颜师古注:“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3]“归于一”的“一统”观念,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孔子、孟子、荀子,甚至墨子、韩非子、李斯、贾谊等都从不同侧面有所论及。《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下,《公羊传》解释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4]所谓“大”字,有尊大、尊美之意,换言之,也可以说以一统为大[5]。“统”字,东汉何休释为“始也,总系之辞”。他说:“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6]何休、徐彦等人的看法,均与董仲舒的思想密切关系。

董仲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董仲舒的意义,赋予这一传统命题更丰富的内涵。他治《公羊》学,认为“王正月”不仅是承祖命而为,更是尊天意而为,从而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将王者受命改制系于“顺天命”上,为君主治世预设了不可质疑的天命依据和权力话语。这一主张,顺应时势,自然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一、《春秋》“大一统”观的思想渊源

《春秋》“大一统”观的提出,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庄子·天下》篇将先秦文化分为六派:一是墨翟、禽滑釐,二是宋钘、尹文,三是彭蒙、田骈、慎到,四是关尹、老聃,五是庄周,六是惠施、桓团、公孙龙。《荀子·非十二子》亦分为六派:一是它嚣、魏牟,二是陈仲、史鰌,三是墨翟、宋钘,四是慎到、田骈,五是惠施、邓析,六是子思、孟轲。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亦分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分为九流十家。如果把各家之说归类,发现其学派之不同,多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名、法两家可以归为三晋文化,阴阳、道德两家可以归为荆楚文化,儒、墨两家可以归为齐鲁文化。《春秋》“大一统”观与这三大文化系统密切相关。

三晋文化通常指西周到春秋时代晋国文化和战国时代魏、韩、赵文化。战国七雄并立,属于晋文化的就占其中之三。

从整体来看,“晋”或“三晋”(韩、赵、魏)是“中原古文化”与“北方古文化”两大古文化区系的重要纽带[7]。《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儒林列传》载,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拜子夏为师[8],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等儒教名流、军事干将,先后汇集魏地,对于魏国的振兴起到决定性作用。魏文侯虽欣赏齐鲁文化,但也并非亦步亦趋。譬如齐鲁文化倡导礼治,而魏文侯却更醉心于法制。他坚持起用李悝为相,变法革新,促使儒、法思想的融合和转化。李悝原本是子夏的弟子,却是法家的始祖[9]。在三晋的土地上,还产生了申不害、韩非等重要思想家。两人相距虽有一个世纪左右,但均强调法制,其主导思想一脉相承。《申子》,《史记》记载有两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六篇,均已亡佚。较完整的言论见《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一篇,讲究帝王南面之术。《韩非子》五十五篇则是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家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三晋文化多为秦代所继承。《史记·张仪列传》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10]

相传秦人祖先乃帝颛顼的苗裔,女修吞食玄鸟蛋,生大业,从此开始了秦人的历史。《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早期历史,充满神秘色彩,或曰起于东部莱芜,或曰起于西陲礼县。长期以来,秦国不与中国诸侯会盟,保持着戎狄游牧民族的传统习惯。秦人启用商鞅变法以来,“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11]。从此,法家思想成为了秦国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崇尚武功,讲求实用,追求一统,这些思想一直被秦人奉为主导思想。这种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功利性,崇尚战功,寡义趋利。由此功利性,又演变成一种强烈的排他性。其结果,必然又会制约秦人的更大发展。孔子早就看到秦人的这种不同寻常的特性,《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12]

《史记》,毛氏汲古閣明崇禎14年版,第五册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荆楚文化。

楚国自春秋以来对外采取扩张政策,北上中原,称霸争雄,不可一世。战国后期,楚国遭到灭顶之灾。就在秦朝灭绝文化的时候,素以文化自负的楚人扬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3]对于这八个字的具体理解目前尚有很多分歧,一说是指三户人家,一说是地名,也许这并不很重要,关键是“亡秦必楚”四字,没有异义。陈胜、吴广以及刘邦、项羽、萧何、曹参等均是楚人。他们所立傀儡君主也是楚王后代,说明楚人对于自己国家被秦人所灭,心有不甘,伺机而起也在所必然。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推翻秦人统治的重要武装力量均来自楚地。随着楚人入主三辅地区,楚文化自然大举西移,进入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构成了当时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楚人从者数万人。刘邦立国后,楚国的昭、屈、景等大族的西迁,更为三辅地区带来了强劲的楚风。

荆楚文化以老子为轴心。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的《道德经》。1996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的竹简,也发现了八百多片文字简,其中也有老子的《道德经》。这说明,早在战国中期,《老子》一书已经定形。根据《战国策·秦策上》、陆贾《新语·思务》及题名刘向的《列仙传》等书记载,在战国时期的齐地,道家的传说非常盛行,像王乔、赤松子等升仙故事,《淮南子》将其放在《齐俗训》篇中[14]。《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系韩人之后,自幼欲学赤松子,向往仙人境界,故后来有出家之举。汉家王室成员如刘安、刘向等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主张。刘向所献所撰,多为这类“道术”之书。这说明荆楚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郭店楚墓竹简

荆楚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楚歌的盛行。这类作品,除《楚辞》之外,还有《孟子·离娄》里面记载的《孺子歌》(又叫《沧浪歌》),《说苑·善说》记载的《越人歌》,《庄子·人间世》《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接舆歌》等。公元前350年前后,屈原来到人世,开创了荆楚文学的新纪元。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荆楚文化一时式微。随着秦末楚人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的崛起,楚歌再度盛行。其后,楚歌形式多有分化,汉代诗歌、辞赋乃至经世致用的文章,依然沉积着楚歌的因素。

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也就是统治思想。西汉初年,随着楚人西移,道家思想,尤其是黄老思想在帝国核心地区流行开来。《老子》《庄子》为道家思想渊薮。《庄子》五十二篇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已经多次征引[15]。但在西汉时期,这部书的影响还不足与《老子》相比。黄帝思想在西汉初年非常流行。《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的《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等著作,大约就是这样书籍。

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立长子刘肥为齐王,以曹参为齐相国。当时天下初定,齐王接受胶西盖公的建言,推行黄老之学。孝惠二年继萧何之后,曹参入为丞相,又将黄老之学推广到全国。黄老之学的核心,就是所谓无为贵静之说,亦即《老子》所谓“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16]俗语所说“萧规曹随”,殆即此意。

从西汉前期政治斗争看,所谓黄老之术,究其实质,是一种战略战术,不仅仅是为安息天下民众的一种手段而已。吕后所以采取这种无为之术,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推广黄老无为之术,可以有效地抑制他们的政治野心。由此看来,黄老之术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之术,而是一种权术[17]。黄老思想一直影响到武帝即位之初年。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指》,表面看来对六家之说各有抑扬,但明显倾向于道家。

儒家文化以孔孟为代表。除《论语》《孟子》两书外,影响最大的是相传孔子所作的《春秋》。《春秋》后来又派生出《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等三传,形成西汉颇为兴盛的“鲁学”和“齐学”。鲁学主要兴盛于西汉前期,《诗》有鲁《诗》,《论语》有《鲁论语》等,强调礼治,重视王道,在学术史、政治史上,均有重要影响。与鲁学相比较,齐学可以说异军突起。一方面,稷下学宫为儒学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齐地濒海,齐人善于想象,敢于创新[18]。在战国后期,齐人敏锐地意识到天下终将走向统一的趋势,结合阴阳五行学说、黄老学说,乃至法家主张等,提出了一种包容百家的大一统理论体系,为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武器。

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引兵围鲁,鲁中诸儒讲学诵习之声不断,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于是刘邦对儒生心存好感。公元前204年,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欲立六国后人以树党,刘邦也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人刻印。而张良预设八难,从形、势、情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可立六国之后的道理,颇有振聋发聩之势。史载,刘邦正在吃饭,听到张良的鞭辟入里的分析,顾不上吃饭,大骂竖儒败事,从此不再信任儒生。

问题是,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刘邦消灭项羽之后,主张简易。结果群臣饮酒争功,乃至拔剑击柱。此时距郦食其事件不过两年时间。刘邦的困惑,最终由来自鲁国的叔孙通给予圆满的解决。叔孙通对刘邦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及朝廷中有学问的人,因秦旧制,制礼作乐,从此群臣不敢逾越礼制。刘邦感叹说,“今日知为皇帝之贵”[19]。由此可见,新朝对于儒学的接受,经历了一段相对复杂的变化过程。董仲舒思想的成熟与被重视,正是在此一变化过程中得以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从子夏弟子李悝《法经》开始算起,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止,中国思想文化界在这一千多年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百家争鸣到法家霸道思想的胜利,《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的学说,成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但是物极必反,当法家思想走向极端之际,用刑太极,最终迅速导致秦国的灭亡。

第二阶段是西汉初年荆楚文化的抬头,以黄老思想为中心,讲究清静无为。秦代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给汉初的思想家留下了沉重的话题。如何避免重蹈这段历史的覆辙,不同思想家自有不同的答案。秦汉之际的楚人陆贾,鉴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局面,提出在政治上无为而治,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主张。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想法,自然为刘邦所嘲弄,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些见解的深刻意义,于是要求陆贾著书,阐明秦何以亡、汉何以兴的历史根源。故陆贾《新语》专辟《无为》一篇,以为“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者乃无不为也”[20]。这是对三晋文化的一种否定,也是对荆楚文化的张扬。

第三阶段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百川归一。如前所述,战国时代,人们苦于诸侯割据混战,渐渐地产生了统一的要求。这种思想在产生于春秋末的《左传》中已有萌芽,而在战国中期的《孟子》中逐步明确,到战国后期更趋强烈。《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正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汉初年所倡导的《春秋》“大一统”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实际上融汇了诸子百家学说,其中道家和法家思想,更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外儒内霸的思想体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49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