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一日一背论语bull卫灵公第十
读经改变生命
领读:孙健正读内容串读内容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怎样才能行事通达。孔子道:“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在文化风教差异很大的蛮貊等边远地区也能行得通。如果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时如同看到‘忠信、笃敬’赫然立前,坐车时如同看到‘忠信、笃敬’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行事通达。”子张就把这句话写在衣服的腰间大带上。
◆钱穆《论语新解》:
问行:子张问行,犹其问达,盖问如何而能所行如意。
行笃敬:忠、信、笃、敬四字分列。笃,厚实义。如君子笃于亲。
蛮貊之邦:蛮在南,貊在北,皆异族。蛮貊之邦可行,斯徧天下皆可行。
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近处,文化风教相同,蛮貊远,文化风教相异。
参于前:此参字或训直,参于前,犹云相值于前。或训絫,犹云积累在前。若作参预解,则不得云参预在前。今从累义。
倚于衡:衡,车前横轭。舆,车厢。在车厢之内,则见此忠信敬笃若倚在车前横轭,言无时不如或见之。
夫然后行:忠、信、笃、敬,固可以行乎天下,然必于此念念不忘,随所在而若常见之,不顷刻离,然后一言一行莫非忠信笃敬,乃始有验。此乃功夫无间断,积久所致。若朝如此而夕求效,一日有之而望终生收其果,则亦无可行之理。
书诸绅:绅,大带之垂下者。以孔子语书绅,欲其随身记诵而不忘。
本章子张所问意在外,孔子教之使反就己身,此即宋儒所谓鞭辟近里之教。
◆李炳南《论语讲要》:
子张问行。这是指凡事行不行的问题。
孔子解答,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是南蛮,貊是北狄,通指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这是说,一个人只要说话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有礼,虽到蛮貊之国,也能感化人,无往而不可行。反过来说,假使“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别说到外国,“虽州里行乎哉。”州里,指自己的乡里,虽然在家乡,也令人反感,处处行不通。
以下是孔子教子张把忠信笃敬想像为具体的事物,时时可见,念念不忘:“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两个其字,都是指忠信笃敬而言。参,阮氏校勘记说:“案释文云,参,所金反。包注云,参然在目前。是古读如森,不读如骖。”衡,车前横木。此意是说,站在那里时,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参然在眼前,乘车时,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倚靠在车衡上。这样不离忠信笃敬,然后到处可行。
“子张书诸绅。”绅,是衣带。子张把孔子的话书之于衣带上,随身记诵,依照实行。
◆朱熹《论语集注》:
子张问行。犹问达之意也。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笃、行不之行,去声。貊,亡百反。子张意在得行于外,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犹答干禄问达之意也。笃,厚也。蛮,南蛮。貊,北狄。二千五百家为州。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参,七南反。夫,音扶。其者,指忠信笃敬而言。参,读如毋往参焉之参,言与我相参也。衡,轭也。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随其所在,常若有见,虽欲顷刻离之而不可得。然后一言一行,自然不离于忠信笃敬,而蛮貊可行也。子张书诸绅。绅,大带之垂者。书之,欲其不忘也。程子曰:“学要鞭辟近里,着己而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
◆蕅益大师《论语点晴》:
“信”而曰“忠”,“敬”而曰“笃”,对治子张病根也。“参前、倚衡”,但尽其“忠信、笃敬”耳,非以此求行也;惟不求行,夫然后行。
讲师黄勇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卫灵公篇第6章,先恭诵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这又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师弟对话。这次的提问者依然是爱提问的好学生子张,他在《论语》中一共提问13次,提问数仅次于子贡。子张所提问题一般都是大问题,如问“仁”、问“政”、问“明”、问“崇德辨惑”、问“达”等等,这次他又提了一个大问题,问“行”。
什么是“行”呢?行就是做事行得通、吃得开。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到处都行得通呢?”为什么子张要问行呢?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录:“他日从在陈蔡闲,困,问行。”子张这次提问是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边境时。此时孔子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围困,粮食都断绝了,正是内外交困之时,前面子路提出了“君子亦有穷乎?”表达对现状的不理解、不接受。这里子张问行,也是希望能从老师那得到脱困之法,想到处可以行得通。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孔子说:“言语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就算到了不懂礼乐的蛮荒之地也可以行得通。”蛮是南蛮,貊是北狄,此处通指没有被周文化影响到的蛮夷。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孔子依然坚守着君子的道德操守,并针对子张的问题给予最切实的回答。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处处行得通、时时吃得开,事事顺利,但是对于行得通的因却并不真正知道。于是我们往往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用自以为眼前行得通的方式处理问题,殊不知却埋下了未来遭遇更加困窘的种子,有时眼前就行不通了。比如,我们许多时候为了避免眼前的麻烦,就用欺骗的方式处理问题,以为欺骗可以行得通,可当欺骗被识破、被拆穿时,才会发现自己是自掘坟墓,根本行不通的。
孔子给出的方式与一般人不同,言忠信、行笃敬。
什么是“忠信”?北宋大儒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对他人的事要尽心,就是忠,也就是曾子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忠”就是把心放在中间。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乃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此就很难与他人很好地协作。谁又愿意与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合作呢?但是君子与人相处时,会把心放在中间,以对己之心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的事情,我就怎么对待别人的事情。我希望别人对我的事情尽心尽力,不敷衍马虎,那么我就对别人的事情尽心尽力,不敷衍马虎,这个心就放正了,就是忠。
“信”就是诚,《说文》上讲“信,诚也。”《大学》中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也说,“诚者何,不自欺也。”不欺骗自己,就是诚,就是信。一个人如果想欺骗他人,一定先欺骗自己。心口不一,给自己找理由,“我是为了大家好”、“我也没办法”、“这家伙就应该教训一下”......如此自欺欺人,怎能和他人相处,更谈不上行得通了。
什么是“行笃敬”呢?《中庸》讲君子为学应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解读其中的“笃行”时说,“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己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耳。”“笃”字含有切实认真的意思,说已经去行了,就是切实行连续的功夫。笃行就是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也就是靠谱。反之,不笃行,就一定敷衍苟且、偷机取巧,这样怎么可能行得通呢?
“敬”就是恭敬,对人对事都要保持恭敬,心存恭敬,自然内心战兢惕厉,谨慎庄重。反之,内心没有恭敬,必然放逸不羁,对人傲慢无礼,对事马虎苟且,如此,谁又愿意与之相处呢?
《荀子》“修身篇”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仪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心中有忠信,又对人对事恭敬,遵守礼仪,又真情实意地关爱他人,这样对人,就能纵横天下,就算被困在蛮夷之地了,人家还是会很敬重他。这与本章孔子的意思是一致的。
每周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