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首发哲学是追寻意义的思想过程陈少明先
受访者:陈少明(教授)
采访者:龙涌霖(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陈少明先生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不但在经典解释、哲学史方法论与知识论、作为生活方式的古典哲学等层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省思,其哲学研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获得学界的普遍好评。年下半年,陈少明先生在北京大学文研院做访问学者,多次受邀讲学、研讨,引起热烈反响。际兹良缘,《学衡》辑刊编辑部得遂仰慕之忱,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龙涌霖助理研究员,围绕学术经历、治学经验、学术视野、教学经验等方面对陈先生进行访谈,以飨读者。
陈少明,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年获历史学士学位,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年为哲学系教授,年任博士生导师,年获广东省“珠江学者”中国哲学特聘教授,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研究,承担《论语》研读、《庄子》研读、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导论、近现代中国哲学等课程。先后在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出版专著《儒学的现代转折》、《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等待刺猬》、《〈齐物论〉及其影响》、《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仁义之间——陈少明学术论集》、《走向后经学时代》、《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九种,合著《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两种,编有《经典与解释》《现代性与传统学术》《体知与人文学》《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情理之间》等文集多种。
龙涌霖,99年生,广东省潮州市人。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陈少明教授。年至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为干春松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
●
如果有什么内在动力,
那就是经常想寻找有趣的问题
龙涌霖:您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大学文研院做访问学者。半年来,您为北京学界带来了多场精彩的讲座,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您是否可以谈谈您这段时间在文研院的经历,以及您对北京大学乃至北京学界的感受?
陈少明:是的,很荣幸成为北大文研院年秋季访问学者。按计划,我参与6位同期来自不同学科学者的报告会。每人讲2次,包括学术论题与治学经验,一共32次。我的题目是,《精神世界中的空间向度》和《我为什么讨论〈兰亭序〉?》。这一连串非常切实、富于启发的交流,还有精心准备的信息传播,均得益于文研院的安排。文研院院长邓小南老师、渠敬东教授的品味、眼界和能力,都令人钦佩。这是我所向往的高水平组织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当然,这方面北大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是帮助我加强与北大哲学系朋友们的联系,这既是我的计划,也是文研院对来访学者的期望。访问期间被安排主讲了哲学系主办的两个讲座,一个是“虚云讲座”,报告题目是《物、人格与历史》;另一个是“严复学术讲座”,报告题目是《道器形上学新论》。今年适逢北大首任校长严复逝世00周年,能在这个场合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前辈致敬,倍感荣幸。至于在其它高校和社科院的报告,则是计划外的。不过,在问答互动或其它交流的过程中,我向学界同仁甚至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感受到北京整体学术力量的绝对优势。
龙涌霖:时间放长来看,您在八十年代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那时您的成长也与当时的“文化热”有关。这么多年来,您的研究领域和重心一直在更新,从讨论儒学的现代转折开始,到研究《齐物论》的解释史问题,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