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论语大义崔栢滔颜渊篇第十一章

发布时间:2024/4/11 14:31:20   点击数:

%%%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①齐景公,姜姓,名杵臼(chǔjiù),齐国国君,齐庄公的异母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

齐景公问孔子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粮食有收成,我能吃得上吗?”

春秋时期,社会已经处于重大变局之中,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有识之士都认为这种动乱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秩序受到破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在于为社会开出对治的药方,恢复社会秩序。

“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这些正是对群体形成最朴素意义的解释。而人群并不是简单的乌合,需要为完成一定的功能按照一定的分工组织起来。

对此,荀子进行了理论探源: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王制篇第九》)

齐景公:名杵臼(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崔杼弑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周书·谥法解》说:“布义行刚曰景。”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景公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坐在刚刚盖好的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的齐景公,心思复杂地对晏子说:“多么漂亮的厅堂呀!不知道他将来的主人会是谁呀?”晏子说:“敢问您是什么意思呢?”景公回答说:“我认为还是在德行。”晏子回答说:“如您所说,那恐怕是陈氏了,陈氏虽然没有大德,可是对百姓施有小恩小惠。他征收地租时使用小的量具,以求薄取于民;而在向百姓发放粮食时使用大的量具,以求厚施与民。公室征收的多,而陈氏施舍的多,民众归心于他了。

《诗经》说‘虽然没有恩德来回报你,唱歌跳舞感激你!’民众已经用歌舞来颂扬陈氏的施与了。您的后代如果稍有懈怠,陈氏又不灭亡,那么国家就是他的了。”景公说:“说的很对,那么该怎么做呢?”晏子回答说:“只有礼才可以阻止这种事情发生。依照礼的要求,大夫不可以把自己对家族内部的施与扩展开来对全国的百姓施惠,市民不迁居,农民不移地,工匠商贾不改行,士人不滥权失职,官员不怠慢政务,大夫不谋取公室的利益。”

景公深有感触而不无感伤地说:“你说得太好了,可惜我已经没有能力来推行这种礼治了。不过,我现在倒是真正体会到了礼确实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晏子说:“用礼来治理国家由来已久。人要想实现与天地相并行,需要君王司令,臣属恭从;为父慈爱,子女孝顺;兄长仁爱,弟弟恭敬;丈夫和顺,妻子温柔;婆婆仁慈,媳妇听话,这就是礼对社会关系的定位。为君者指引方向司行号令不违天命,为臣者恭从执行不背逆;为父者慈爱善教,为子者孝顺又能规劝;为兄者仁爱友善,为弟者恭敬顺从;为夫者平和有义,为妻者温柔贞正;做婆婆的仁慈不固执,做媳妇的听话又能婉言相劝。这是礼指导下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景公大加赞赏:“太好了,我现在明白了这才是礼最值得崇尚的地方。”晏子说:“这是先王从天地运行的规律中受到启发,得到的人类社会的组织和治理的模式和方法,所以这是先王治国理民的第一选择。”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年,鲁昭公谋伐季氏不成逃亡到齐国避难,孔子也到了齐国呆了两年,在公元前年,也就是齐景公三十一年,返回鲁国,齐景公与孔子的这段对话就在这段时间之内,这时齐大夫武子开为首的陈氏已经深得民心,姜姓的齐国已经有失国之忧。齐景公未尝不知道这些,但是已经感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果然,齐景公没后,田氏经历陈桓子(无宇)、陈乞(无宇之子)、陈恒(乞之子,即陈成子)杀君荼,立阳生,又杀掉阳生,立简公,最后杀掉简公,窃取了齐国政权,这是发生在这段对话三十年之后的事情。《论语》14.22章有“陈成子弑简公。”

晏子回答景公的问题与孔子对齐景公说的话如出一辙,简直就是对这里孔子所说的话进行的深入展开,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论语》在这里所要表达的道理。

孔子杏坛讲学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89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