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精彩书评丨信有人间行路难读人间道有
并不是第一次读郑先生的书,从《逆旅千秋》、《本草春秋》到《眼底沧桑》,一路看来,初叹其笔墨雄奇,言辞慷慨;再敬其博采广览,见解精当;但最重要的,恰如钱穆先生所说“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作者对历史思考之诚,用心之笃,才是最令人感佩的地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者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向历史表达了最大的敬意。
历史之学,最重因果。《人间道》一书,要在梳理中华民族三千年金戈铁马、兴亡悲欢,但它并非历史故事的连缀,也不细究一朝一姓的更替,而是以文化演进为纲,综合民族史上复杂之事实,来探讨文化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历史的洪流跌跌撞撞浩浩荡荡一路而来,是什么使“东西”从拉锯到联袂,使“南北”由对立而融合,这才是作者想要探寻的。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绪论中说:“人类之动作,有共同之轨辙,亦有特殊之蜕变。”
以局部观之,《人间道》八十篇散文各有主题,独立成章,皆有特殊之处。
情境化手法,在散文中常有。荀子说“为其人以处之”,虽不专为治史学的人说,但似乎可以成为治史学的出发点。历史成立于时间变动之中,对历史人物恰如其分的揣想描摹,分析其在彼时彼境中所思所想,以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领会古人心神,亦不失为一种探索。但作者绝不止于此,在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类似这样的句式:
“党锢之祸,不外乎是一场结果令人痛惋的正邪较量,一场正义一方一败涂地的惨烈战役。真相果真如此一目了然吗?”(《有儒如林》)
“后世学者通常都将梁乱的原因,归结于武帝的佞佛。”(《梁皇忏》)
“北齐立国首尾仅有短短二十八年……有学者将这一切归于疾病。”(《无愁天子》)
对于前人观点,作者或可或否,但无论是承其观点,铺陈议论;或是指摘其非,翻出己意,都以史料为重。
“种种迹象表明,关于党锢,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坏人压抑好人的简单论述,而应当努力挖掘杀戮背后的真相。”(《有儒如林》)
“已经无法得知萧衍最终会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但,如此一个插曲,或许会令人有所启发。”(《梁皇忏》)
“真正的分裂并不发生于任何一位北齐皇族的神经系统,而是整个帝国的立国根基。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分裂,导致了人格的分裂,反过来又加剧了文化的分裂。”(《无愁天子》)
……
由现象到事理,到所属阶层与时代背景,再到思想文化渊源……作者如老吏探案,层层剖析,寻根问底,从浩瀚史料的字隙间寻找细节,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以寻求合理的解释;又不一味求新,而是严格遵循史料,“非敢杜撰臆造”(《人间道》序)。与此同时,作者的思维又南征北伐左冲右突,想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寻找参照点,纵横比较以扩大视野。如《我所思兮》中张衡与托勒密的比较,《千里草,何青青》中对罗马安东尼王朝的扫视,《可汗大点兵》中对德意志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征引等等,有详有略,从世界史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历史事件,从而凸显东方文化之特质。
从整体而言,天下本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的背后有文化的推动。纵观《人间道》一书,不难看见诸如“天心”“天道”“气运”“历史大势”这样的词语,天意从来高难问,但在追寻历史真相的同时,作者也在努力探索中华文化的得失,两者本互为因果,曲折演绎。这也是作者超越前著,更上层楼之处。
单就儒学一脉举例。全书从孔子开始写起,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钱穆《孔子传》)“自孔子以前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作者以孔子《绝笔》开篇,虽非提纲挈领,但可见其文化认同。《稷下之殇》中,汇聚了东方世界最高层次智慧(包括孟子荀子)的稷下学宫在西方秦国凌厉攻势下溃不成军,这是儒与法的较量。董仲舒提出《天人之策》想以“受命于天”之说,限制君主权力,消弭可能的暴政,但是最终也只能长叹“圣贤不能开愚夫之违惑”;到光武《中兴》,限制王权的初衷则变成了谶纬化的经学,这是阴阳五行的掺杂。《白马西来》时,儒学对佛教表现出温和的兼容态度;而在《苍天已死》中,却对本土新生道教残酷压制;在党锢之祸中,手无寸铁的儒生们以鲜血和生命来维护道德,他们“埋下的种子将破土成林,用亿万根坚固的脊梁,撑起这个苦难的人间”(《有儒如林》)……
在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实背后,都有这样的文化推动。有时是儒学的“仁”,有时是墨家的“侠”,有时是道家的“虚无”……有时候什么都不是,只是赤裸裸的拳头与机心,是野蛮的放纵与杀戮,乃至人性无休止的堕落与腐化。
这样的思考从《左西右东》一路延伸到《南下北上》,各种力量在黄河与长江两岸交错碰撞,扩大至长城以北珠江以南玉门以西,汇成无比巨大的旋涡。先有西戎、东夷、北狄、南蛮,后有匈奴、鲜卑、氐羌、柔然、突厥等不知凡几,再有月氏、安息、天竺、回鹘……带着他们的精悍蛮横挟裹而来,同在此漩涡中浮沉翻滚,大旋涡中又衍生出无数小漩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以何种方式来沟通、容纳、消化如此复杂的种族及其文化?不论是想要“混同六合,将各族同视为家中赤子”的苻坚,还是推崇汉化而致民族消沉的拓跋宏,最终都倒在了寻求民族融合的路上。但在文化的熔铸下,各民族也在相激相荡中,经历时间的发酵,发荣滋长,融合而成为一伟大中华民族!支撑于其中,成就这片天地的,是怎样一种民族精神!
诚如书中所言:“思想对于政治的影响,往往要拉开距离才能看得最清楚。”这是史学家的眼光。跋涉《人间道》的过程,常觉步履维艰,并非作者语言艰涩,而是他阐述当下历史的时候,目光始终望向未来,因为有这种前瞻式的忧患,所以下笔才更觉凝重。但读史,不就是为当世鉴吗?
今古恨,几千般,读罢此书,始信人间行路难!
长按识别怎样治白癫风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