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快备考

发布时间:2017/11/5 9:25:19   点击数:
导语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的8个模块,小编今天为大家总结好了,希望大家认真记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考点.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理论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考点2.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三)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四)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考点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考点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考点5.调查法(个案调查法)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

普遍调查: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

考点6.课程词源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美国学者博比特在9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考点7.课程目标

(—)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即为典型的普遍性目标。

(二)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和动作)。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
拉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39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