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amp配套习题精选
小编
昭通市教师补员交流群:第十章
一、选择题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5.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D)。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6.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B)。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7.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A)。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9.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C)。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10.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B)。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1.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某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认得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体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4.促进个体发展存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15.“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B)。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17.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C)。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18.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19.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20.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B)。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21.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22.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二、填空题1.(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所决定的。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9.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达到的发展水平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10.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1.13、14、16、17属于人生的(少年期)
12.(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三、简答题1.简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答: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的发展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因此,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任务、问题和困难等),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需求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活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构成了人持续发展的动力。(3)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是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领域内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展。然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它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高出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的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的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3.简述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答: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尊重。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教育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人培养成为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而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潜能存在的实际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包括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力即体力和心力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挥。在当前,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必然有助于不断提升人的地位。(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人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人的个性化的形成和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可以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其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发展其特长;同时,教师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给其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和力量,促使其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4.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性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不仅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而且重视每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了动物界,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人的能动性能否更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对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发展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几种动因理论。答: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自古就有许多说法,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具体分析如下:(1)内发论①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②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a.中国古代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b.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c.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d.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格塞尔不仅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顺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2)外铄论①外铄论的基本观点:外铄论者一般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