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人一生下来就是坏蛋,善良的表现都是

发布时间:2017/12/11 15:26:30   点击数:

早就买了一本《荀子校注》,岳麓书社的。一直放着,这次拿下来随便翻翻。自然就看到了性恶篇。对于普通人来说,荀子对大众最有印象的也就是他的性恶论。虽然知道荀子主张性恶,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在这一篇的性恶论中荀子用自己强大的逻辑论证了人性为什么是恶的。(这一篇也是写议论文的好典范。)每个人都念过: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常从连话都说不清的孩童嘴里听到。这是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与性恶篇,人们常拿来对比着说。而在荀子的性恶篇中,荀子拿来反驳的对象,也正是孟子。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是坐着二把交椅,被称为亚圣。孟子的文章写得很有文采,可是仔细看,孟子其实不擅长思辨,有时候甚至让人感觉是胡搅蛮缠,在论证问题时,常有转移论点的毛病。但是荀子,有论点,有论据。逻辑自洽。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一开篇,就亮明自己的观点,这就叫开宗明义。

人的本性是恶的,至于说那些善良的行为,全是人为的啊!或者再通俗点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坏蛋,善良的那些表现都是伪装的。这种观点,当然上不了台面(所以荀子一书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边缘化。)。荀子把善定义为:伪。这是不是很伤感情?很伤人类大众的感情。有一天早上,我看见一个父亲牵着自己的小小的女儿,大概才3,4岁的样子。他们在讨论正能量的问题。父亲问女儿:什么是正能量呢?女儿说:我把自己的饼干,给小狗狗吃,就是正能量。而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肯定不是正能量。荀老夫子接着怎么说呢?人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的心,就有嫉妒的心理,就想看好看的,听好听的,如果人循着这种本性,放纵自己的本性,顺着自己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现在国家提倡生二胎,家中突然来了个整天只知道哭和拉的小宝,大宝很容易产生敌视心理,他可没觉得我们是一母同胞,我们都留着同样的血,我们的基因有多少多少相似。在他看来,小宝就是和他争夺爱、争夺食物的小恶魔。在荀子看来,这种本能的敌视才是人的本性。荀子接着对孟子的“性本善”给予了批判。简直是毫不留情啊。荀子怎么批判的呢?每次开场白都以孟子曰。。然后直接说这是不对的。特自信有木有?而且每段巴拉巴拉证明孟子是错的后,最后来一句: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这种辩论方法简直了。来具体看一下: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只是由于丧失了本性的缘故。”这样说法是错误的。。。。

人的本性,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衣,累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情性;如果人饿了,看见年长的吃,并不抢着吃,这是为了要谦让;累了却不敢要求先休息,这是为了要代替长辈劳动。儿子对父亲谦让,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代替父亲劳作,弟弟代替哥哥劳作,这两种做法都是违背了人的本性,背离了人的情欲的。但是这是孝子遵循的原则,是礼义的制度。所以依从人的情欲和本性就不会有谦让了,有了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情感本性了。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荀子认为孟子说人性本善,这是因为孟子根本不懂人性,不了解本性与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本性是什么呢?是先天的,学习不来的。比如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声音,眼睛清晰、耳朵清楚,不是可以学习到的,而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经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差别。在荀子看来,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与“性”相对的是“伪”。伪在荀子这里是人为的意思。比如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就都是后天教化的作用。都是人为的。也即是伪的。中学课本里学过荀子的《劝学》。老师教我们背过其中一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为什么主张要不断学习?答案就在这里。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将善做出来。(可是庄子听了,会发出叹息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亦。这群蠢人啊,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知道这很危险吗?)所谓善,就是符合礼仪,符合社会规范,相反就是恶。人的天性就是不符合礼仪和社会规范的。再或者说人的天性就是放纵自我。你不想不劳而获吗?说到底礼仪和规范什么的,都是约束。我们观察中外贵族,他们的风范,光从表面看,贵族一般表现举止得都比较克制,说话不急不躁,声调不会太高升,也不会低的让人听不见。这是因为贵族从小都进行过相应的训练与教导。礼记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在春秋时就是贵族,与小人相对,无关乎道德。)佩玉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开始佩玉有辟邪的意思,到了后来,就是“礼”。佩玉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行有节度。有身份的人身上佩玉,一走起路来,那些玉必定发出环佩叮当的声音。你行走卧坐,怎么才能让玉发出和谐动听的声音。“用伍声音阶来判断的话,戴在左边的玉佩要发出宫声和羽”声,右边的要发出角声和徵声。所以在交际场合,就要求你用什么步态,什么速度前进,玉佩不同的声音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而且身上带着几块玉,也走不快,只能小步慢走,也因此正好符合贵族追求端正气派的心理需求。成语:充耳不闻。充耳其实就是一种玉石挂件,是冠冕两边垂到耳上的装饰品。如果你左顾右盼,抓耳揉腮,充耳就会打到你的脸上。贵族的端正姿态,形容举止,很大程度都是这么约束出来的。

也就是说在荀子这里,解决性本恶的答案,就是制法度,修礼仪。在荀子那里,圣人和小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区别,大家出身时都是大坏蛋。不过圣人善于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并且还能带动小人学习礼仪。而那些历史上的小人,就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顺应自己的情欲,他们胡作非为,贪图私利,争夺权势。荀子关于圣人和小人本性平等的论调,肯定的、当然的又不招后世帝王的喜欢。天下所有人本性都一样,那么帝王呢?后世帝王为了强化自己的高贵与天命所归,不惜脑洞大开,创作出了无数神话的脚本。比如刘邦,说他爹亲眼看见一条龙趴在他娘身上,就为了证明自己是龙种,是真龙天子。不惜给他爹戴绿帽子。而荀子把大家的底裤都扒拉下来,你:皇帝老儿出身时也是大坏蛋。这恐怕也是荀子不招人待见的原因吧。但荀子终究还是给圣人留了面子的。他说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才需要圣人啊。如果人性是善的话,大家都知道谦卑有理,都知道不贪图名利,那还有你圣人什么事呢?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白癜风医院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31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