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洪涛讲荀子善恶阴阳一体,抑恶为善
洪涛老师《荀子》30讲:向先秦最后一位大师学习,一次读懂诸子百家。
如果经典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能使我们的生活走向圆满,不能让我们的人生获得阶段性的涅槃,那么学它有何用?
第二部分
化性起伪:荀子人性论
第五讲:善恶阴阳一体,抑恶为善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我们在前几天论述了荀子的命运论,通过四天的学习,洪涛老师相信大家都已经懂得了富贵、贫穷不在天,只有从二找到一才能不二。若我们给人的出生定一个基本分数的话,洪涛老师以为七十五分为最好,即便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也没有关系。人生都是自得因果,做好了加上二十五分便可求得圆满,若再加一分就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反之,做得不好,也只能减掉二十五分,获得五十分的不及格人生。人生命运多舛,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做那二十五分到二十六分之间的事情,是这样吗?同学们。
在这四天当中,让洪涛老师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同学们在学员群里的踊跃发言。在此,特别要表扬吕志霸老师。一年以前,他还是一名刚进入“洪涛读经班”的学员,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如今深受大家欢迎,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变化,也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看到一个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近于道的吕志霸老师。另外,我还要表扬一剑惊鸿老师、杨磊老师,你们的喜悦我看得到,你们的进步我看得到,洪涛老师愿与你们一起携手走进人生的觉悟与跨越。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除以上四者以外,洪涛老师认为还要“精于法”。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地球村”时代,如果只懂道,不懂法、术、势的话,那么只能如上个世纪的中国一样被别人践踏和欺压,最终被人瓦解和瓜分。
荀子的学说因为韩非和李斯的发扬光大,终结了先秦时期近千年的祸乱、战争,他是诸侯割据局面的终结者,也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倡导者、设计者和引领者,他的功劳巨大,如天上的日月星辰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第五讲包含两节内容;第一节,“1”是性恶,善是修行;第二节,“1”是弃恶扬善,归于大道。在荀子的人性论当中,我们也同样要讲两个“1”,这也就是洪涛老师常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1=1+1。
第一节一是性恶,善是修行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反,荀子认为,人不仅生而具有饮食男女的声色犬马之情,同时还生而具有贪得好利,嫉妒暴虐之性,如果依顺人的情欲,放纵人的本性,则必然产生争夺淫乱。慈让忠信、礼义廉耻将丧失殆尽,社会也必将陷入混乱与崩溃。因此荀子得出结论:人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修炼才能达到的。
舍就是得得就是舍今天,一剑惊鸿老师在群里引用了一首纪伯伦的诗,洪涛老师觉得非常切题。年轻的时候,你可能会喜欢泰戈尔的诗,因为充满着激情与风花雪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发喜爱纪伯伦的诗,因为他的诗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智慧与哲理。
纪伯伦诗是一位黎巴嫩诗人,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有一首十分著名的诗句:“你当然不能要求那地下的根像枝头的苹果一样任人采摘。”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地下的根完全利己,没有利他地汲取营养,那这棵树就一定长不好,自然也结不出丰硕、诱人的果实。所以当你认为根与苹果等同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如果把根都刨出来了哪里还有苹果呢?
我们常讲“舍是为了得”,其实并非如此。洪涛老师告诉大家,舍就是得,得就是舍。
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1=1+1。就如同刚才讲的苹果树的例子,如果没有根大肆地汲取营养的“得”,怎么会结有丰硕的果实任人采摘的“舍”呢?
如何走在道上?王阳明的学生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老师,您认为真的没有善恶吗?王阳明回答:真的没有。学生又问:天底下的人好像没有不喜欢黄金的,它应该不是坏东西吧?王阳明笑对:如果把半斤金砖放到你的胃里,它还是好东西吗?因此,很多学者以荀子的“性恶说”来骂孟子,或者以孟子“性善说”来骂荀子,是完全不在道上的。
国家昏乱之时,人性就会闪现“恶”的一面,如果说“人性善”,那就不会产生法、术和势,自然只能得来一个“崩盘”的局面。然而,当此时我们提出“人性恶”的时候,人们就会寻求一些抑恶扬善的方法,从而使国家得到治理,因此,荀子提出“性恶论”是时代赋予荀子使命与责任。
如果你不懂得1=1+1,就一定会认为荀子是一个恶人。如果没有荀子,自然也就没有韩非和李斯。不管后人对韩非和李斯如何评价,我们都不能磨灭荀子以及他的两位高足对中国两千六百年历史的卓越贡献。
善恶同体修道抑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伪”指“人为”,不是现在普遍的“假”的意思。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争抢掠夺就产生了,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残杀陷害就产生了,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如果我们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因此,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有了师长的引导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如此看来,荀子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做出来的。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没有师长和法度,没有礼义,人们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
恶归于正则善圣王认为“人性恶”,但是他会告诉人们“人性善”,并且还要引导人们懂得“恶”为“邪”,“善”为“正”,告诫他们一旦有“恶”就要立即归于“正”。
就像一个孩子经常不遵守纪律,妈妈们常说:“孩子,今天你们班主任给我打电话了,告诉我你是班里最听话的一个孩子。”尽管老师根本没打这个电话,尽管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换来了什么效果呢?孩子信以为真,在课堂上好好表现,终于变成了妈妈和老师想要的样子。其实,这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说,与圣王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洪涛老师在参加一些“饭局”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些做妈妈们的人说:“俺孩子不吃这个,不吃那个。”我说:“这些东西不是你的孩子不吃,而是你说完,人家才不吃的。”洪涛老师小的时候不吃豆腐,这其中也有一些缘由。在我们那个年代,豆腐绝对是极好的东西,有一次发烧,母亲为了让我吃点好的,好心给我做了一顿豆腐。因为那时年龄很小,味蕾也不是很发达,所以一吃到“卤水豆腐”时候就觉得苦不堪言,从此便再也不碰一下。直到我长到十几岁,听到母亲对别人说“俺洪涛不吃豆腐”的时候,便对此产生了怀疑,夹了一块尝在嘴里才发现果然是人间美味。所以,人性恶也好,善也罢,关键看后面的结论。
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就如同我们常说的一句玩笑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从二到一求得人生的光明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由“人性恶”立论,导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荀子从相反的两个“1”出发,走向了同一个终点,即人无论“性善”还是“性恶”,都要去修行,并求得人生的光明。
老子讲的“善”与荀子、孟子讲的“善”有所不同。老子认为“善”是合于道的,即德,而一般人认为的“善”只是停留“利己”或“利他”的层面,就像我们常说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导出的都是丰富的道德修养理论,导出的都是主体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虽然一个说“性善”,一个说“性恶”,且两者的出发点迥然相反,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结论却完全一致。所以用孟子骂荀子,用荀子骂孟子,当属“二言”。他们二人都是在强调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从二找到一才能不二,才能得道,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也是释家讲的“真空妙有的不二法门”。
自作孽不可活再看一看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思想理论到法度,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哪一项不是人类“伪”的结果呢?大概只有空气、水、阳光不是“伪”的成果。但是即便是在今天的空气和水里,也留下了一些“伪”的痕迹,比如“污染”和“雾霾”。“伪”在推进文明进程,创造人类文化当中,也让人类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污染”“雾霾”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已,但是1=1+1,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不少仁人志士、哲人、圣贤对人类之“伪”也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普通人在体验了“人造丝”“人造棉”“人造肉”各种化学合成的“伪”的东西之后,不免也会怀念那些“真丝”“纯棉”以及“原生态的猪肉”。
人工智能本身没有善恶,但是如果它们不在“道德”层面上为世界人民服务的话,那么人类终将会被自己所造的这些机器所终结。科技发展本身没有问题,然而一旦脱离了道德的属性,就会成为人类自作聪明的终结者。
“向善”是累世的修行佛学上说“一阐提皆得成佛”“顿悟成佛”“人人皆可成佛”,与儒家所讲的“人皆可成圣”的观点相辅相成,强化了“性善论”的主导地位。宋代“蒙学家”将《三字经》《童蒙养正》等列入启蒙教材,推行“人之初,性本善”和“童蒙养正”的概念,才有了王阳明“人人心中有仲尼”的惊世之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孔子,这个想法从某个角度来讲并没有错,但如果不从“性恶论”的角度审视,没有“法”和“术”带来的“势”的扶持,人是不可能成圣贤的。
荀子从人的“避害趋利之性,耳目声色之情”出发,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他认为嫉妒抱怨、声色犬马本来便是存在的,但如果只是“有钱人任性,没钱人认命”,放纵人的性情而不加节制,就会导致战争祸乱,人们丧尽礼义廉耻,社会秩序紊乱,将重新陷入黑暗。所以,圣人建立的法令约束,就是为了约束矫正人的恶性,引导人们向善。
“向善”,不只是一生,而是累世的修行。荀子曰:“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在人性上,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圣人的善,是通过不断学习修行而来,这也是圣人的超凡脱俗之处。与孟子一样,荀子十分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荀子“师法”的论断中有重点论述。
追礼义除恶念抑欲望今天我们的重要论述已在小黑板上,就是“化性起伪”,人要除去的不是什么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恶性。要得到的是什么?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的伦理道德便是如此,个人只要认可了儒家仁义道德的价值,就会通过学习,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恶念,坚持不懈地追寻“礼义”,就可以使自己的本性发生变化,让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
美国哲人爱默生说:“人生最珍贵最美好的补偿之一,就是自己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与我们的《学记》中所讲的“教学相长”有异曲同工之秒。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努力才会得善,而善就是阳光雨露,是冬天里的一把火,黑夜里的一盏灯。因此,不管人的本性是善也好恶也罢,只要在后天秉持一颗善心,事事向善,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开满鲜花的山坡,便会阳光明媚,蝴蝶蜜蜂翩翩起舞,不管你的人生旅途是曲是直,你的足迹也都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第二节是弃恶扬善,归于大道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几千年来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荀子告诉我们,本性这种东西,不是我们能自己制造的,但是可以由自己改造的,是却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的。而学习的积累,不是我们固有的,却可以造就。对人的安排措置以及习惯风俗,是用来改变本性的;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不三心二意,是用来造成知识积累的。风俗习惯能改变人的思想,安守习俗的时间久了就会改变人的本质;学习时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相并列了。
“神明”是什么?在我们现在的语系当中,说起“神明”,很多人都会不明其意,认为一定是彻头彻尾的迷信。《易经》中讲“阴阳之未生,谓之神明”。这个概念很复杂,但是我们想想,一个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么存活的呢?营养物质是怎么通过脐带输送到胎儿的?为什么妈妈的身体出现问题,孩子会在妈妈的肚子里乱踢乱踹以示抗议呢?孩子一旦出生,就和人一样可以呼吸,但是在妈妈的肚子里,与空气隔绝,又是怎么呼吸的呢?《易经》上讲,孩子在没有出生之前,就是神,在出生之后,才变成人。一句话,我们看不到,不能证实,不知究竟,便谓之神。
在《姬氏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但是以前的《道德经》中没有的话,“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长善救物,故无弃物,是为神明”。老子在这里更加明白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神明。所有的老师都放弃了那个孩子,都认为他多动、没有好心眼,而只有一位老师没有放弃他,在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教导后,他开始发生变化,三年之后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在这位老师的眼里,没有不好的学生。在一次讲座中我便告诉听众,名师都是由最笨最痴的学生造就的。很简单就可以理解,别的老师教不好的放弃的学生,你都教得好,而且让他成为最优秀的,你当然就是名师,也就是老子说的“神明”。
普通人如何变成“神明”?那么我们普通人要如何变成“神明”?荀子告诉我们,要“弃恶扬善”,要归于“大道”,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悟道。而且,所谓的风俗习惯,就是这一方水土上的人的生存之道,在这里生存久了,所有人都可以创造出“人定胜天”的创举。普通的人,经过一心一意的学习,每日每夜的修行,最终就能够成就独属于他自己的别人看不明白的经典。这就是“神明”,可以“与天地并列”。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王也是人,但是人不大,王之所以大,就是因为王是得道的人,类似于神一样存在的人,不是神,怎么可以引领人呢?要怎么从人变成神呢?那就是荀子告诉我们的“弃恶扬善”,归于大道。如此,所有的人间奇迹,你都可以制造。孟子在《告子》中说的“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者也,犹如水之不分西东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知道人在某种意义上既是魔鬼也是天使。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本《人类倾听癌症》,后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要出一个小说家特刊,发表了我和当时最火的作家,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作家二月河的作品,一本增刊,一人一半。我当时的题目就是《天使与魔鬼结伴而行》。癌症,一定是魔鬼,但是魔鬼的另一面一定是天使。
前几天,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颈椎疼得厉害,在治疗的时候,脖子上烫了一个大包,更加疼得死去活来了。她说,真想自杀。我告诉她,要直面疼痛,学会与它和谐相处,就会发掘疼痛的美丽。因为你太敬业太劳累,只顾着工作,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所以疼痛就是来提醒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了。那么当疼痛走了以后,你就会对自己的身体更加细心呵护,这不就是天使降临,给我们以点拨吗?
性善性恶本是一家“1=1+1”,性善性恶,本是一家,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荀子说,古今天下所认为的善,是指符合礼仪法度,遵守社会秩序,所说的恶,是指违背礼仪法度,破坏社会秩序。那么,人的本性怎么会生来就符合礼仪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呢?现在的小孩子不经过教育,怎么可能知道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呢?况且,就算很多人是受过这个教育了,还是会违背。
人的第一性是人性,第二性是社会性,当人性不符合于社会性的时候,人的第一性便成了社会性,人必须要遵守这个社会的制度、礼仪和法度。人之所以“为善”,就是因为性本恶,这就跟贫穷的人向往富贵、肥胖的人向往纤瘦、丑陋的人向往美丽是一样的。人性本恶,无可厚非,只是在“性善说”之后导致了太多战乱,所以“性恶说”才应运而生,告诉世人,人性本恶,要抑制,要追求善。原来,虽是另一番理论,但是所追求的同样都是“治国平天下”。
成全别人的一份善意有一则故事:战争结束之后,很多人牺牲了,也有很多人成为残疾,这些人明白以后的生活会很艰难,会成为家庭的负担,所以心里会有很多消极的想法。有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一只脚的年轻士兵思索再三终于给自己的母亲打去电话,说:“妈妈,战争结束了,我可以回家了,但是我想带一位战友回家,他是个孤儿,而且在战争失去了一只手一只脚。”这位母亲在为难之下还是告诉这位士兵:“孩子,战争过后,我们的生活很拮据,我们没有能力养一位残疾人,我们或许可以给他找到更好的去处,或许……”话没说完,士兵就挂了电话。几天之后,部队打来电话,告诉这位母亲她的儿子跳楼自杀了。母亲到部队之后,才知道儿子嘴里的残疾战友就是他自己。
这个故事很悲惨,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想一下,如果我们是故事中的母亲,我们会怎么回答自己的儿子?不管人之初是善也好恶也罢,都要注意在表达自己的善良的同时,要成全别人的一份善意。如果故事中的母亲成全了儿子的善意,结局也许会皆大欢喜。
弃恶扬善归于大道佛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也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各种人生滋味,包括自己的得到和失去。在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坏人都一样会遭受人世间的苦难,奥古斯丁说过:“同样的痛苦,对于善者来说,是证实,是洗礼,是净化,而对恶者来说,是诅咒,是浩劫,是毁灭。”
人性当中,有太多不美好的成分,比如邪恶、残暴、冷酷、奸诈、贪婪、嫉妒、狂傲……“1=1+1”,一个“1”是性恶,善是修行;另一个“1”是弃恶扬善,归于大道。人之性恶,是极其重要的不可获取的“1”,但更重要的“1”是弃恶扬善,归于大道。
作业
一:到底有没有“普遍的人性”这种东西?如果没有,那么人与非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有,那么你认为他是善的还是恶的?
二:你觉得我们的社会道德是符合你的本性的,还是对你的本性的一种束缚?如果是符合本性的,那你怎样看那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人?
学员心得感悟
01
作业一:老师这个问题提的真是好,费了我不少脑细胞,哈哈。好在将问题一分为二,有点辩证看问题的感觉,我就用假设法来解答,发现了一些玄机。
如果不存在“普遍人性”,那么就是“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是选择“善”还是“恶”。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似乎没有绝对的界定。想来想去,比较合理的说法就是,你的言行带来了美好的愉快的结果。再往下想,没有天生的就知道什么是善恶,是历史文明进程中不断引导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认知和约定,觉得这样更利于和谐,是善,那样会破坏社会稳定,便是恶。
好,接下来,开始另一种假设。如果存在“普遍人性”,也就是人类的共性,那它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历史文明进程中不断引导形成的一种共同认知和约定啊!比如尊老爱幼是善,诚实守信是善,助人为乐是善,谣言是恶,欺凌是恶,等等。但这个“普遍人性”是善是恶,最终要具体到个人的选择。
现在终于发现,其实两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最终都归结扬善弃恶的修为上。
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纯粹的善和恶,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完全的坏人,都是特定情境下的不同念想和选择。每个人经历不同,性格有异,不必苛责,早点入道的就快,晚点的就慢,但都会在跌跌撞撞中完成弃恶扬善的修行,最终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善恶也常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要尽可能传递温暖、愉快和美好,也许就将对方可能的恶引向了善。
感谢老师提出的问题!(暗香疏影)
02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说的是人性本恶,见到这个论述,便想起一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这又与《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理念相悖。是不是人性都具有两面性呢?这大概就是洪涛老师所说的“1=1+1”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是字面意义,是人不把自己修好,修善,不完成自己善性的圆满,天诛地灭——洪涛老师批语。)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我们常说舍小家顾大家,这是人“善”的一面。而当面对多个同等单位时,我们又说为班级争荣誉,或为祖国争光,注意这里是为自己所在班级(或祖国)而争,可见,既有争,即是私!而这个私,也算是人类另一种“恶”的本性吧,看来人“恶”的本性很普遍啊!
荀子还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民间还有俗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由此可见,人性的善恶是可以相互转化或同化的。当一个人所具有的善性打败他的恶性时,他将能造福于人类,是受人所欢迎的,最其码保持中立、不致危害别人吧。这就是良心使然,尽力克己所为,维持自己正的形象、“伪装”成善的结果吧。而这个伪装,却不是所有人所能及的。反过来,这个人恶的一面若战胜他善的一面,他将不受欢迎,被人反对甚至唾弃。这种个人利益至上的作法将会受到法理的束缚。
以上就是考验一个人定力的时候了。老祖宗早告诉我们“人在做,天在看”,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告诉我们,一心向善,既便生来从恶,只要改造(伪装)好了,将终得善果,反之会不得好果!
《礼记》能讲“天下为公”,《左传》也说“从善如流”。在人性化的当今社会,一次小小的失足,将不再是千古恨,何况在崇尚礼仪道德、宣传正能量当下的我们呢?(杨万星)
03
作业二:你觉得我们的社会道德是符合你的本性的,还是对你的本性的一种束缚?如果是符合本性的,那你怎样看那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人?
①这个问题我想起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一个事儿,我问孩子一年级一班王老师管得严你怕吗?七岁的小孩儿不假思索说,我不捣乱怕什么呀。其实做人一样,你本身就不想去犯众怒,你本身就不会做法外的事,你的心灵也没有格处的印记,你就不会感觉道德是束缚,有时也不会格外记起道德名言。有人本身要做法外的事,却会用道德去掩饰,而时常把道德挂在嘴边。道德之用,全在于心。
②芸芸众生,利益纷繁,需要社会去引导,论语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讲的是唤起人内心良知的重要性,但往历史上也会乱世用重典,惩治社会戾气。没有包治百病的药,需辨证医治,时事变化,人情变化,方法亦应顺化百姓。
③对不守道德的人,我们要引导,不要贴标签,不要一棍子打死,道德层面不能站到其对立面,去痛打落水狗,对于吃瓜群众我不赞同。对不守法律的人,也要从他身上吸取反面教训,他也自会受到法律严惩。(一剑惊鸿)
04
孟子同学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同学主张人性本恶,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实践,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人类经过上亿年的进化,而形成了人,而具有了人性!人性包括孟同学的本善和荀同学的本恶,既老师说的1=1+1(大家都知道)只是两位同学把他分开了发表,两个1是个性,等于1是共性,个性组成了共性,而共性成就了个性!想到这,心情豁然开朗!
下一步就是我们如何去做,如何隐恶扬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进化”的不同,当然进化的速度也不一样,当面对恶与善、私与公、阴与阳的难以抉择时,我们就想想天道、公道,事情似乎就不会那么难了。
在进化的道路上,我们又前进了一步,跨越了一台!进步大的同学带动像我这样进步小的同学,比如杨校在身体这般不适的情况下,还在带动我们这个团队砥砺前行,这应该就是上善若水,是咱们这个团队的真正诠释!
强者带动弱者,弱者渐变为强者!(在这里解释一下,我跟杨校也是在空中课堂相识没有现实中的任何上下级关系,敬重她,佩服她,因为有好多新同学,所以解释一下)再次感谢孟同学和荀同学几千年来抛给我们的问题,也许怕我们退化,常想常新!感恩大家!(鸿锦壁纸)
05
今天的作业,首先撇开老师的命题,带着老师同学给予的亲切关怀和问候,梳理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我因颈椎压迫导致的手臂疼痛病灶虽未见明显好转,但是内心的感动却无以言表。同学们的亲切关怀和无私帮助,让我首先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为此特用如下两段文字记下我的感动:
感谢一:在荀子学员群里,众多亲爱的同学对素未蒙面的我,如此感同身受,如此关怀备至,这让我无比感动!结合老师这一课提出的命题,我认为,这属于非普遍人性,是人的德行根本,是属于人的个性范畴,流溢的是人个性中的光辉与人性的自觉。我以为,这才是梁晓声倡导的有文化人的特质: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祝福每一个心性、本性、个性善良的有文化的人!文化可以立国,因为有我们群里的这些生命自觉的人,我们的中国,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感动二:我突然发现,灵魂高贵的有温度,有光芒的人都在我们这个荀子群!我同时还得感谢我自己的这个可爱的小毛病,是它让我发现了一个个“光而不耀,利而不害”灵魂高贵的生命个体!我还得感谢我们的老师,没有老师的荀子课,没有老师的感召力,哪里来的这个有温度的群啊!我更要感谢荀子,若不是他老人家的“性恶论”,哪能透视到大家灵魂中的光明与纯净啊!
感动之余,我又感慨高科技的强大,让来自天南地北素未蒙面的同学因网络课结缘,而且彼此情真意切,感情笃深,彼此关怀备至。同时我也更加钦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仰慕诸子百家人性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古代诸位圣人所阐释的善与恶,自从有了洪涛老师1=1+1的逻辑,他让我们心中升起了一分为二的哲学思辨,让我们对古代经典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并有了一定的梯度。
一周来,老师所持的1=1+1这把万能钥匙,对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一一辨析,从一个“1”到另一个“1”的深入导读,让我们明白,荀子、孟子虽然所持的观点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对于善与恶的认识绝对不是孤立意义上的二元对立,而是二位智者从不同角度带领后世之人认清人性的本质的导向与启迪。
对于荀子的性善论,马克思早有定评,认为它比之性善论有更大的客观积极意义。荀子讲:“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这是荀子发出的尊师重教的垂训。打着圣贤、伟人的旗号,我们走入经典的逻辑,有所识且有所行,去领会经典之奥妙。也许我们不能够完全理解荀子所言“人之性也,其善也,伪也”。可是有老师的钥匙帮我们打开脑路:人性是恶的,因为人生下来,就有思想,就有欲望,如果不加遏制,任由欲望之恶蔓延,那么最终,欲望会把人毁灭。
古人的眼光如此敏锐,伟大的荀子一下子就看出了端倪,他于是提出:“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意思是,虽然人的秉性不可移,什么“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很难改变,但是通过正道化育是可以迁移的,人的心性是可以化育的,欲望之火是可以熄灭的;人的行为是能够从善如流弃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是可以由坏向好的方向逆转的。为此我非常赞同吕志霸老师的理解:人的念头有善有恶,当人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净的。刚动时,内心所想的也大抵不会跨越善念。这不正是孟子性善论的逻辑吗?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成为阳明心学的最有力的支撑。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以蓬蒿与白沙做喻,让世人明白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对人性影响的多么重要。此时我们就不难看出,荀子与孟子各抒己见,但是他们殊途同归、和光同尘,他们都在呼吁人类心生善念,趋于善行才利于众生。孟、荀二人同心,其力何止断金,而是把人的灵魂唤醒。他们二人作为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人物,分别把自己置身于红尘,导之以行,晓之以理,难道还不能让世人有耻且格吗?
从荀子课堂回到现实,重新感知同学们给我带来的温馨。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拉大船。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力量的凝聚,这是孟子性善论光芒的自然回放,也是荀子扬善归本的自然天成。王娴华老师还打算把自己治疗颈椎的诊疗保健器械寄给我用,天云、一剑惊鸿、黄京红等还专门发私信告诉我如何治疗与防范,还有范国忠、张向红、连山等同学的亲切问候与帮助,所有这些,足见同学情深。如此的自觉而为,这哪里仅仅是课堂,这是老师特意搭建的精神磁场,这是社会道德的自觉而为,这是老师这个爱的火把点燃起的耀日光芒,这是老师这位掘井人掘出的甘泉!
古语云:“君子乐得做君子。”我们以圣贤做媒,与老师结缘,与众位同学结缘,是缘于让天下变美好的理想,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是“圣善公义,无所不能”。我爱这人性中的道德自觉与行为规范,我爱这爱心流溢的集体,我更爱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行走在修行的大道上!感恩世间所有善行!借用老师引用的爱默生的话做结尾:“人们真诚帮助了别人之后,也帮助了自己。”我且铭记。(杨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音整理
杨玲娇刘龙祥|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
程虎跃|山东儒学传播公司产品经理
插图|网络
编辑|版式千年老妖
赞赏
长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白癜风山东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