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儒家弟子,法家名師157
戰國末期,儒家學派又出了一位堪稱大儒的人物,被史書上稱為儒家“集大成者”,但是又遭到大量儒家學者的抨擊,甚至被懷疑其是否屬於儒家學派。這位備受爭議的人物,就是荀子。
荀子,生卒年約為西元前年-西元前年,名況,字卿,趙國人。
作為儒家大師級的荀子,其老師是誰,史書上記載不詳。不過荀子是一位學識非常廣泛的學者,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從荀子的學術觀點及文章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荀子應該是集合了多家學派的思想,其主要觀點既和當時流行的眾多學派有碰撞,又有很多的相輔相成、相通之處。
荀子還是第一個使用“賦”這種文體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荀子曾經遊學于齊國,三次擔任過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官辦的高等學府,因為位於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而得名。著名的“百家爭鳴”,就是以稷下學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稷下學宮在最興盛的時期,曾經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幾乎所有的學派,著名的賢士多達千人。
祭酒這個職位相當於學宮之長,可見荀子當時學識及名望之高。
荀子還曾經到達過秦國、趙國,對於這兩個國家的政治、軍事,也都留下過見解。
荀子曾經兩次去楚國。西元前年前後,春申君黃歇任命荀子為蘭陵令,不久有人向春申君進讒言,春申君免去了荀子的職務。荀子離開楚國,去到趙國。再過不久,又有人批評春申君,認為荀子是天下著名的大賢,你怎麼能不用呢?於是春申君又後悔了,再派人把荀子請了回來。
此後荀子一直擔任著這個職位,直到西元前年,春申君死後,年邁的荀子也不再擔任蘭陵令。時隔不久,老死于蘭陵。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論”。所謂“性惡論”並不是說人生來就都是壞蛋,或者說可以隨意作惡,而是認為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其本性中,具有“惡”的道德價值,這是一種生物的生存本能。荀子恰恰是因為認識到這種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惡”,才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是後天學習的必要性。
這一點和孟子提倡的“性善論”既對立,又相輔相成。
荀子最特別的地方,還在於作為儒家大學者的他,卻教出了兩個法家代表人物的弟子,韓非、李斯。說起他這兩位弟子,其在歷史上的名氣,甚至超過了荀子這位老師。
韓非,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被尊稱為韓非子;李斯,秦始皇時秦國丞相。而且,這兩位弟子都不怎麼待見儒者。韓非子在其名篇《五蠹》(就是五種社會的蛀蟲)中,將儒家學者稱為五種社會蛀蟲之一。秦朝建立後,大規模的焚毀包括儒家經典在內的百家之書,最早提出這個主張的,就是李斯。
也正是因為這兩位弟子的緣故,荀子的大儒身份,才一再的被質疑。
荀子的著作集就是同名的《荀子》一書。最為我們熟悉的,是其中的《勸學》篇,其精彩名句,廣為流傳,發人深省。
分享幾句《勸學》中的名言,共勉之:
學不可以已。
譯文:學習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文: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更加寒冷。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譯文:我曾經整日的思考,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譯文:積累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裡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譯文: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堅持不懈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敬請推薦給友人,並請關注此白癜风怎么治疗好哪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