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每日精练高中14篇名篇名句专练一扫光一
《劝学》(选自《荀子》)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作品)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________________,”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4.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1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_________”。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师说》
1.________________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________________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参考答案
《劝学》
1.学不可以已2.学不可以已3.《劝学》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3.学不可以已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6.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逍遥游》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9.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1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师说》
1.唐韩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阿房宫赋》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赤壁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驾一叶之扁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拓展阅读
一张饭局照背后的故事——一定要考好学校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