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阎崇年修身应当读书,修心必须学习

发布时间:2018/2/14 10:48:11   点击数:

读书,这既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很现实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要读书呢?

我认为读书有“四宜”:一宜修己,二宜齐家,三宜治业,四宜天下。

一宜修己。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代儒家经典,文字简括,寓意深奥,各种理解,多有歧义。古往今来,许多专家,对《论语》有各种疏解,对上面引用孔子名言的一种解释是:

上半句:“古之学者为己”的“古之”就是古代的;“学者”不是指专家学者,而是指学习者,就是读书人;“为己”不是为了自己私利,而是为了修身、修己。

下半句:“今之学者为人”的“今之”就是当今的;“学者”如同前面所做的解释,也是指学习者,就是读书人;“为人”,不是为人民利益,而是为了功名、利禄。

读书为什么要同修心相结合呢?原因之一是人性存在弱点。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存在“性善”与“性恶”两种观点。

前者,《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所以《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认为即使“性善”,也需要学习,因为人的善德,会被蒙上尘埃,所以《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后者,《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人为什么“性恶”呢?荀子认为人生而有“五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这“五好”都是人性邪恶的根源。要使人性由性恶向性善转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

所以,儒家无论是“性善”或“性恶”说,都主张通过读书、学习来修身修心,达到人性完善。

要进德修业、完善人性,应当从读书、学习做起。

康熙帝说:“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玄烨《庭训格言》)

所以,读书对于个人有着向善抑恶、克己修心的作用。

二宜齐家。

读书既宜修身,读书更宜齐家。读书不仅为自己,而且为家庭。一个现代的家庭,应当是一个书香家庭。而成为书香家庭,首先应从父母做起。做父母的,做祖父母的,做外公外婆的,自己的读书修养,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素养,并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下二代,甚至于下三代。

我讲一个古代读书教子齐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清代浙江秀水人陈氏,她嫁给同省嘉兴人钱纶光为妻。陈氏,名书,父母希望她喜爱读书,以书为伴,故以“书”字为名。

陈氏幼年,不负父望,喜爱读书,端庄娴静,教养很好,深通大义。结婚不久,丈夫和公爹外出上坟,陈氏从楼上望见有一少年,在殴打佃户,被打佃户,流淌鲜血,衣服染红。被打者的家人及其族人,气势汹汹,群聚楼下,声责钱家。

陈氏问:打人者是谁?回答是自家的从子。她吩咐家人将受伤的佃户抬到宅院室内,召来医生,看医敷药,又给受伤者的母亲银子和稻米,并命人当众将其从子用木棍杖打。愤怒乡民,怨气缓解,散去回家。她公爹和丈夫回家后,称赞她处理得体。

陈氏孝敬公婆,侍奉丈夫,款待宾客,和善邻里,受到称赞。丈夫病死,儿子钱陈群年幼,她夜间纺织,授经教子。陈氏一面教子读书,一面赋诗作画,画的山水、人物、花草,功力深厚,清逸高秀。由于陈氏严于律己,重于身教,其子钱陈群康熙时中进士,入翰林院。

雍正时,钱陈群奉命到外地给诸生巡讲,“反覆深切,有闻而流涕者”,有人被感动得流泪。雍正帝称赞钱陈群为“安分读书人”。乾隆时,钱陈群在南书房,官刑部侍郎,向乾隆帝献其母《夜纺授经图》,还呈上其母陈氏的画册。

钱陈群为人敦厚,好学聪敏。插一个小故事:一天,乾隆帝赐侍臣、礼部侍郎、诗人沈德潜(字归愚)诗云:“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福。”刑部侍郎、诗人钱陈群从旁和诗道:“帝爱德潜德,我羡归愚归。”上述赐诗与和诗,都巧妙地嵌入沈德潜的名“德潜”和字“归愚”。

古人说:“仁者寿。”又说:“智者寿。”钱陈群既是一位仁者,又是一位智者,享年八十九岁。他获尚书衔、加太傅、入祀贤良祠。陈氏的孙子钱汝诚,也是进士,在南书房行走,官侍郎;重孙钱臻,官江西、山东巡抚。其家一门四代,家风淳朴,读书明理,是个书香门第。(《清史稿·列女一·钱纶光妻陈传》)

三宜治业。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要想把事业做好、做出色,一靠修德,二靠智慧,这都需要读书、学习。在这讲个宋初名相、贤相赵普读书治国的故事。

赵普(~年),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早年跟随赵匡胤,颇受信任,为掌书记。赵匡胤陈桥兵变,赵普有拥戴之功。后官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普“直躬敢言”,被誉为唐太宗时的魏徵。

《宋史》记载:一天,他上朝举荐某人任某官,皇帝不用;第二天,又举荐某人任某官,皇帝还不用;第三天,再举荐某人任某官,皇帝大怒,将其奏章撕碎扔在地上。他颜色不变,跪在地上,捡起纸片,回家粘贴;第四天又举奏如初。宋太祖赵匡胤感悟,允其奏,用其人。

另一次,有的大臣应当升官,但皇帝厌恶其人,不准;赵普坚持;宋太祖怒道:“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赵普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宋太祖生气,起驾回宫,赵普跟随,皇帝入宫后,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史书评论说:普虽“开国元老,参谋缔构,厚重有识,不妄希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圣朝之良臣也。”(《宋史·赵普传》)赵普喜爱读书,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被广泛流传。

四宜天下。

读书宜身、宜家、宜业,更宜天下。纵览上下五千年,横观五洲八万里,酷爱读书的人,优秀读书的人,贤达读书的人,饱读诗书,胸怀宽大。

大家知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成为千百年中国士人博大胸怀的典范。

宋代张载(字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今的读书人,已经在地球村里生活,更应修炼或具有这种“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境界、博大胸怀!

总之,修身应当读书,修心必须学习。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本文选摘自《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九州出版社出版

推荐阅读:《阎崇年自选集》(精装)

作者:阎崇年

出版:九州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学术自选集,精选了二十九篇代表作结集成书。

共分为六组:第一组《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等二篇,为综论类;第二组《论努尔哈赤》等八篇,为人物类;第三组《论宁远争局》等六篇,为战史类;第四组《论满学》等五篇,为满学类;第五组《张吉午与康熙顺天府志》等五篇,为考据类;第六组《明永乐帝迁都北京述议》等三篇,为北京史。

相关阅读:

阎崇年:读书四忌

阎崇年:择书“五要”

阎崇年:读书的四种境界

阎崇年:读书“五贵”

阎崇年:读书之用

阎崇年:“士”的风骨与情怀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九州》电子杂志。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ID:jzhpress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

谢谢您的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白癜风症状都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98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