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炳中谈国学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发布时间:2018/5/30 22:22:44   点击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著名的《三字经》的开篇语。《三字经》开篇便谈人性,可见人性在孩童认识世界中的地位。什么是性呢?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也就是说,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的,所以才叫“天性”。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是对人性认识的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各说各的理,在历史上争论不休。

  “人性本善”观点历史上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认为,人出生后本性善良,一张白纸,思想没有污垢。成人后之所以出现斜思恶行,是后天生存的不良社会环境造成的。比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孟子主张“仁政”、“德治”。

  “人性本恶”观点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为战国末期的荀子。荀子小孟子59岁,孟子去世时,荀子己24岁。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即人生来是“性恶”的,因此,对孩子才要进行道德教育,至于仁义,则完全是由后天所学、所为而得。

  其实,“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都有失偏颇,笔者认为,人性的要点有二:

  其一,每个人的人性当中都是善恶共存的,成年人都找不到绝对的善人,也不存在绝对的恶人,何况孩童乎!区别只在于有的人善多于恶,有的人恶多于善。这也正是五行学说可应用于人生的存在依据。

  其二,人从出生起性情就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善恶是有别的。比如一群还没有接受后天教育的孩子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一定有很大差异,有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而有的孩子却天性善良,家长想改变他们的相关性情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命理学存在的基石,也是现代遗传学产生与发展的依据。

  基于上述原理,不同的人,手握同等的权力,假如都贪腐,但程度一定是不同的。同样都是富商,都行善,行善的尺度也是有差异的。

  就一个人来说,不管是生来善多于恶,还是恶多于善,都要加强后天的道德修炼,做一个性善的成功者!

作者:沈阳市周易研究会会长 王炳中

炳中易学







































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525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