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想让下属都钦服你,就要看你事情做得如何

发布时间:2018/7/13 4:45:07   点击数:

《群书治要》讲座第23讲05节

全文字,阅读需7分钟

一百六十四句。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三“说苑”。

『继绝』就是继绝世的略语,意思是说要恢复已灭绝的宗祀,承续已断绝的后代。这句话我们分成两段来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国家没有贤能的大臣辅佐和优秀的人才协助,而能成就功业、平定危乱,且延续已灭绝的国家,这是从来没有的事。这句话就是强调任用贤能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来辅助,是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

像在《群书治要·诗经》上也说:“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任用贤德的、有能力的人,是周室兴盛的重要原因。《汉书》上也说:“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汉书》也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典语》上也说:“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说社会治乱,就是社会治理的好坏、安危,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所导致的。那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俊乂在官,则治道清,奸佞干政,则祸乱作”。如果君主喜欢有能力的、有德行的、有才华的这样的人,并且怎么样?把他们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国家政治自然会清明。如果君主喜欢谄媚巴结的人,而且奸邪之人干预朝政,这个祸乱就不可避免。

在《说苑》上也说,没有恒常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恒常得以治理的百姓,“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如果得到贤德的人,国家就会安昌;失去贤德的人,国家就会危亡,自古至今无不是如此。可见我们任用什么样的人、重用什么样的人,对国家的治乱安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后面说,『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所以国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辅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贤良俊才。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来归附他。这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治理好国家有两项重要的事,这两项事都很根本,第一就是得到贤良俊才,第二就是要得到民心。

在《群书治要·孙卿子》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话,它阐述的同一个道理,它说:“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虽然你拥有了一个国家,但是不能够爱民、利民,而期望人民钦服自己、爱戴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人民不钦服你、爱戴你,而期求人民为自己所使用、为自己效死,这也是不可能的。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人民不能为自己所使用,也不会为自己效忠,甚至献出生命,而期求兵力的强劲、城池的坚固,也是不可能的。“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你的兵力不强劲,城池不坚固,别人就会看到有机可乘,所以你期求敌人不来侵犯,也是不可能的。

“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敌兵来了,而求没有危险,不被削弱、不被灭亡,这也是不可能的。“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所以人君想国家富强、稳固、安乐,就不如首先反省一下自己对于人民的态度。

“欲附下壹民,则莫若反之政”,如果你想使下属都钦服你,人民都团结一致,也就是说都有向心力,大家都能拧成一股绳,那就不如反省一下自己的政事办得如何。“欲修政美国,则莫若求其人”,如果你想使政治修明,政治办得很好、很清明,使国家美善,也就是使国家治理得很好,国泰民安,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取德才兼备的人来辅佐自己。

最后荀子得出结论说:“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也。”作为国家君主的人,作为一国之君的人,因为爱民而使国家安定,因为喜欢贤才而荣耀。如果这两者缺少一个,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后面说,“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国家它不必很大,但是重要的是能够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个自古至今屡屡证实的规律。

在《群书治要·魏志(下)》上有这样一句话:“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夏朝、商朝和周朝历经了数十世才衰败,而秦朝两世就衰亡了,原因在哪里?“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够和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而秦始皇这个人他独裁专制,压迫人民,所以一旦倾覆、遇到危难,没有人去拯救他。

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能够和天下共享安乐的君主,人们也一定会和他共同承担忧虑;能够与天下共享幸福的人,人们也一定会竭尽全力地拯救他的危难。这个就告诉我们,君主和领导者对百姓的态度,能不能够深得民心,这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这个辅佐的人也不在于很多,而在于是不是有真正贤明的臣子来辅佐。

三国的时候刘备去“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那是三番五次地前去,人家看他很有诚意,所以才出来辅佐他。所以在求贤的过程中确实是很辛苦的。“逸于得人”,得到了这个贤才之后,治国就很安逸了。

所以贤才不在于多,而真正是有德行、有能力,这样的人把他请出来辅佐自己,按照他的教诲去做,那真正是可以实现国泰民安。

在《群书治要·新语》上也说:“自人君至于庶人,未有不法圣道而师贤者也。”说从最高的领导者到一般的老百姓,没有不遵从圣道,而以圣贤为师的。即使是一般的老百姓都要学习圣贤教诲,更何况是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人?“故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在上位的领导者他是个有仁德之心的人,他所感召的也都是有仁德之心的人来做官;有道义的人在朝里做官,他所感召的也是讲道义的人来做官。

因此,“墨子之门多勇士,仲尼之门多道德。”你看,孔老夫子一生没有名、没有地位,但是他自己有德行,他把自己所说的全都做到了,所以他走到哪里,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个贤人都跟到哪里,不离不弃。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结果。

“文王之朝多贤良,秦王之庭多不祥”,这是对比。周文王他是一个圣王,所以他的朝廷之中也多是贤良的、有道德、有智慧之人。而秦始皇他本身是一个暴戾之君,结果他的朝廷里也多是不祥之人。

“故善者必有所因而至,恶者必有所因而来,夫善恶不空作,祸福不滥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矣。”所以善人之所以能够被感召而来,也是因为有贤德的人在位;恶人之所以被感召而来,也是因为恶人当政。所以福祸、善恶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所以做领导者的,他自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他能够任用贤德的人,这样才能感召更多的贤德之士来归心于你。这个才是能够使国家安定、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因。

欢迎转发点赞

▼点击







































白殿疯发展期什么样
广西省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59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