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对国家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7/8/11 8:05:49   点击数:

荀子在阐述了对群道的认识后认为:国家本质上是人们在制“天下”这个最大的群之利而用之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体,把“国”理解为制“天下”之利而用之的机制,“国者,天下之制利(而)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

因此,国家的治理必须要以“分”、“义”为基础;只有立“义”,才符合“国”的本质,才能使这个系统体不断强大和壮大,“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荀子对国家本质的理解和西方文明对国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是我们在宣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务白”的,要尽最大努力去讲清楚的。为天下中的某一个群只有确立了“义”的原则,才能使这个国“定”、进而“天下定”,否则必然“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群臣而首乡之者,则举义志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从西方文明以来,先是一战,后是二战,接着是冷战,再看看眼下中东的混乱局面,荀子对国家本质的把握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在本质上是制天下这个群之利而用之的工具,但现实中的国家总是天下这个最大的群中的一个,因此,“仁人之用国,非特将持其有而已也,又将兼人。”。荀子在这里给我们这个民族提出了更高奋斗目标,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星辰大海

“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奚去我而适它?”荀子认为:兼人而兼天下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兼人”而兼并他的土地,而不是占有了他的土地然后胁迫那块土地上的人达到“兼之”的目的,只有那些能够按照“壹人之道”去“兼人”的人或群,才可能最终“兼有天下”,“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所以荀子强调“王夺之人”荀子在这里把西方文明试图一统全球的迷梦撕的粉碎

荀子在强调了“壹人之道”的重要性后,又对“兼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考察。荀子看来:“兼人”有“以德兼人”、“以力兼人”、“以富兼人”三种途径和方式,只有“以德兼人”才是正确的方式和途径。

“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俞强,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势,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

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若是,则必发夫掌窌之粟以食之,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以富兼人者也。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认为:所谓的“兼人”,仅仅兼并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兼并”起来的人“坚凝”在一起,才能真正“制天下之利而用之”;兼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而“坚凝”则困难德多,“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

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荀子在这里对我们这个民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要兼并之,关键是做到兼凝之

荀子在论述了“以德兼人”的正确性后,由于“以力兼人”的巨大破坏性和危害,荀子专门批判了攻城略地的、“以力兼人”的“用强”的方向性错误,强调指出:追求强大而不务强,通过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全“民”之力、凝民之德才是正确的“兼人”。









































白癜风咨询
白癜风早期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323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