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书摘荀子摘录30

发布时间:2020/7/22 10:32:58   点击数:
书摘之二荀子摘录(30)原文: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解蔽)

心知道,然后可道。(解蔽)

白话:心中没有认识到“道”,那么就不能认可“道”而依于非道。心中明了“道”,然后便能依循于“道”。

杂言:所谓观念决定了人的行为,良有以也。古圣先贤对于人心主宰行为早有认识,让心循于正道,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多么的重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心是天体的主人,是精神的主宰,对形体发出指令而不受控制。同时,心在自我的范围内约束、驱使、决定、取舍、行动、终止。控制心的是心自体。佛家唯识学中以心识为万法之主,描述心有四分:“相分、见分、证分、自证分。”

大略而言,相分是心意识所缘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外相;见分如镱照物;证分是对所见外物相状的认知、分别、判断;证自证分是对自证分的再确认。分别与判断以藏识心中储存的资料作参照,可见自我心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之作用。心中有正确的参照则结论正确,从此导向的结果也会是正确的;相反,心中参照系本来就有问题,那么导向的结果怎么可能正确呢?因此,荀子告诫心中有“道”、有标准、合理的法度,然后才能遵循正道而行,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里的知“道”,句读时要带引号,以别于当前语境下淡化成知道了、晓得了,与文意想去霄壤。如何知“道”?用心知。心又如何知?荀子用了三个字:虚、壹、静。人生来就会认知,认知就会产生意志,有意志就会储藏在心里,因此,虚其心才能更好地接纳、容纳,不至于固塞;心里储存多了会纷乱、相左,就需要聚精会神、专一其心;心念、心思一直在动,不论是醒着的时候还是睡着的时候,这就需要澄静。虚心、专一、澄静,能在纷乱、不定中正确地认知万事万物的准则、法理、法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12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