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middot性恶第二十三5

发布时间:2020/8/31 10:55:31   点击数:

文章编号XZ-23-5,总第期。

简介:

荀子第二十三篇性恶第五段。

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第六本与大家分享的书是荀子,因精力有限,每天分享千字左右,分享的内容包括原文、译文与学习心得。如果有朋友对某段很感兴趣或有见解,想进一步探讨,欢迎回复或留言。本书分段多根据内容数量,并非完全按照文意。

XZ23-1-5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有人问:人性恶,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凡是礼义,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所以,陶器工人用沾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产生于人的作为,而不是陶器工人的本性。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产生于木匠人为的努力,而不是木匠的本性。圣人不断积累思虑,熟悉做各种人为的事,从而产生了礼义,建立了法度,因此,礼义和法度都是圣人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于圣人的本性。至于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乐音,嘴巴喜欢尝美味,内心贪求私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这些都是从人的情欲本性中产生的,是一有感觉就自然形成的,不依赖于人的后天努力就会产生出来的东西。那些并不由感觉生成,必须靠后天人为努力然后才能这样,这就叫做产生于人为。这就是本性和人为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特征。

有的人问,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礼义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荀子认为,凡是礼义,都是圣人的后天所为,并非出于人的本性。就好比陶器工人用黏土调和起来制成陶器,陶器并非出于人的本性,而是由人的行动加工而得到的。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木器是由木匠加工而成的,而非木匠的本性。由此出发,可以推论出礼义与陶器木器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圣人不断积累思虑,学习人为的道理,以此为根本,设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所以说法度和礼义都是圣人后天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出于圣人的本性。如果圣人没有善的本性,是如何强迫自己背离恶的本性向善,并且制定非常完备的礼义、法律来引导百姓呢?虽然在荀子的角度能进行解释,但太过于艰难,所以我对荀子的观点不是很认同。

眼睛喜欢看美丽的景色,耳朵喜爱音乐,嘴巴喜爱美味,内心贪图私利,身体喜欢舒适、安逸,是从人的本质性情中产生的,是人有感觉就会自然形成的,并非是靠人的个人努力形成的。那些不是与生俱来的事物,必须靠人后天努力形成的,就叫人为的事物。这就是本性和人为的区别所在。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15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