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法家思想花开三晋,果结秦国
法家在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主张:
以法治国,反对仁义;
明刑尚法,信赏必罚;
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君主专制,君尊臣卑。
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按地域主要划分为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和以《韩非子》《商君书》为代表的三晋法家两派。
齐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形成的法家派系,是当时齐国的治国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始创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
三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法家代表人物大都源自三晋大地,从中华法系第一部成文法典的著者李悝,到"礼法并重、刑德并举"的荀况,再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并且提出权力制约理论的韩非,以及吴起、商鞅、慎到等。其法治精神和法治思想共同构成三晋法家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同为法家但二者在对待君、民、礼、刑的看法上差异很大。
就“君”而言,都强调君主专制树立君主权威;但齐法家主张“令重则君尊”(《管子重令》),三晋法家则认为“君尊则令行”(《商君书君臣》)。
就“民”而言,齐法家主张“富民”“商德保民”,三晋法家则主张“愚民”、排斥民本。
就“礼”而言,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三晋法家强调“一任于力”。
就“刑”而言,齐法家主张“宽刑省禁”,三晋法家强调“严刑峻法”。
齐法家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儒家学说提出了厉行法制要与礼义教化并举这一重要主张,三晋法家反对并排斥儒家主张治国不用礼义教化只强调严刑厉法“以刑去刑”(即轻罪重刑)
对工商业,齐法家主张“务本饬末则富”(《管子幼官》。),“以农为主以商为辅”,三晋法家是“重农轻商”。
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却果结秦国晋材秦用
李悝变法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
(1)“尽地力之教”,提高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2)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统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3)著《法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律。
《法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吴起
魏国进行兵制改革
楚国进行政治改革,打破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
韩非,约前—前,韩国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形成了重“法”(商鞅)、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以申不害为代表)、重“势”的不同学派,而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韩非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专制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理论来源
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
对法家评价
法家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却果结秦国
最后,秦用商鞅之法。商鞅虽死于非命,但秦法未败也。孝公之后,秦王大多为贤能之君,人仍以法家的富国强兵为目标,尚法治任贤能。范睢,魏国法家人物,曾受辱于魏,而秦昭王以为相。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又用反间计使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名将廉颇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韩公子韩非,在韩不被重用,而秦王政,则爱其才,慕其书。晋材秦用,果结秦国。
终章
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法家、墨家练习题
1.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派别
认识
道家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
《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
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道家在人道上主张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人道主要指的是恪守礼教、仁心爱人的德治思想;法家认为天道指的是掌控世界运行的无上法则,那么人道便是规范行为、巩固统治的法律准绳,由此可以看出人道是建立在天道规则基础之上,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是为适应事物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规律方法,故B项正确。A.天道更侧重客观性与公正性,它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并且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道的特点,故A项错误。C.道家、儒家以及法家思想代表不同阶级的思想,有本质不同,故C项错误。D.人道是建立在天道规则基础之上,二者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故D项错误。
2.孔子弟子子夏在全国许多地方办私学,广收门徒,其学生中不仅有兵圣吴起,还有李悝、魏文候和商鞅等;荀子的弟子中有韩非子和李斯等人。这说明()
A.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一致
B.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C.诸子百家思想皆源于儒家
D.各学派思想融合的趋势
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儒家主张仁、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思想,两者思想并不相同,故A项错误。B.题干信息不能说明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故B项错误。C.诸子百家思想皆源于儒家不符合史实,题干也未体现这一观点,故C项错。D.题干中孔子弟子子夏是儒学思想家,但他的学生中包括兵圣吴起,还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悝、商鞅,荀子是儒学思想家,同样他的弟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说明当时各学派思想融合的趋势,故D项正确。3.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主张“周道”,墨家主张“尚同”,老庄主张“小国寡民”,法家主张“今世”。这反映了诸子百家的共性是()
A.托古改制
B.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C.微言大义
D.对现实进行揭露批判
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题干未体现诸子百家托古改制的主张,故排除A。B.“周道”反映孔子主张恢复周礼,重建礼制的愿望;“尚同”大意是要求人们逐级上同,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议”的治世;“小国寡民”是道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法家主张“今世”即主张改革。由此可知,题干共同反映了诸子百家各自对理想社会的诉求,故B正确。C.微言大义意思是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和题干不符合,排除C。D.题干未涉及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主张,故排除D。选B。4.《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D略
5.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理由是()
A.建立了无差别等级的社会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建立了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
D.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
B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B.题干中“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表明法家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是“重要的积极作用”,故B正确。A.法家强调尊君卑臣,故A错误。C.“建立了”是结果,题干未体现,故排除C。D.题干未体现改革的主张,故排除D。故选B。
6.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
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
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C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根据题干可知,法家并不是不重视道德的作用,其对德治也有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B通过材料“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代表下层民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可而成为显学,故B正确;
主张恢复礼乐制度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思想,排除C;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
8.战国时有思想家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然而,同为“显学”的儒、墨两家诸多思想却多有相异之处。下列属于墨家言论的是()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④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A.①③B.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C
本题考查墨家思想,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故①正确。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体现了墨家思想,故②正确。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体现了儒家思想,故③错误。④.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体现了墨家尚贤思想,故④正确。
9.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B
本题考查墨家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由题干“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这是墨家尚贤和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正确。ACD.民贵君轻和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是道家的思想。故排除ACD。
10.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这体现了()
A.春秋战国富民思想的出现
B.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C.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
D.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A.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小农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受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