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middot大略第二十七24

发布时间:2021/7/3 12:44:26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文章编号XZ-27-24,总第期。

简介:

荀子第二十七篇大略五十九至六十一章。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第六本与大家分享的书是荀子,因精力有限,每次分享千字左右,分享的内容包括原文、译文与学习心得。如果有朋友对某段很感兴趣或有见解,想进一步探讨,欢迎回复或留言。本书分段多根据内容数量,并非完全按照文意。

编号:XZ27-59-1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

此章内容与前篇《仲尼》中内容相近,可参见前文(XZ7-1-5)。王者不以诛罚为目的,教化为主,屡教不改才会征伐。文王灭了密、阮、共、荣四国,武王灭了商与奄国,周公成就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康王时就无需杀伐了。

编号:XZ27-60-1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赞许积聚钱财而把一无所有看作羞耻,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是邪恶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积累很多财产,以贫穷为耻,加重百姓的负担,惩处那些不堪重负的人,设置一些额外的刑罚,用于惩罚那些没有给君主创造足够财富的人。这样的刑罚已经偏离了王道治国的思想,按先王的设想,礼是告诉人民什么是对的,刑是表明什么是错的,最重要的是警示作用,是对礼的补充。如果刑罚名目繁多,可能偏移了统治者的精力,增加了百姓的压力,无益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自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法律更重视农与战,非常苛刻,让百姓不堪负压,刘邦占领关中后,废除了秦严苛律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重建律法秩序。

编号:XZ27-61-1

上好义,则民闇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乱?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振作、端正自己的言行了;君主爱好财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分水岭。民间俗语说:“想富贵吗?忍着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君主爱好财富,那么人民的行为就是这样,怎么能不乱呢?

君主的价值观对国家的民众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君主喜好道义,那么民众就会暗自修饰自己,培养良好德行;如果君主喜好富有,民众就会为逐利而死,这两者就是治与乱的分界。当时民间有这样的俗语,如果想要富有,就要忍受耻辱,不顾一切,与故交断绝关系,与道义背道而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如果君主过度喜好财货,影响到百姓过度追求富有,会突破各类规矩的束缚,践踏礼制、法律,引发极大的社会动乱。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8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