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思想焦点个体性与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

发布时间:2022/5/30 11:05:46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啊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同时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义。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他将人看作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然,这是在宏观上的理论解释。在微观层面上,社会学领域中的“角色”理论为理解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关于人的本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论出发提出很多相异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试图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他们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火、气、水等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伦理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如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现代西方人学观或从人的思维、理性角度出发,说人的本质是智慧,或从工具的角度出发,将人理解为使用工具、使用语言符号的动物。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尼采看来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而在弗洛伊德的眼中人的本质成了一种本能的冲动。

综合前人的理论和观点,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从人的个体性来讨论人,而没有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之所以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是社会的动物。马克思将人放在社会的范围中考察,分析人在亲属、家庭、社群、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领域中的状况,从而从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的角度理解与认识人的本质。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动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奠定了马克思科学的人学观。

一、关于费尔巴哈人性论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对费尔巴哈的人性论观点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对宗教的批判为其理论目的。他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人性论思想显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费尔巴哈对于人的考察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他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认为人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认清人的本质,便会求助于宗教。这较以前那些仅仅将宗教视为愚昧无知的产物的理论显然有所进步。不过,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费尔巴哈是将自我分裂开来,将现实作为理想的异化,从而呼唤一种所谓的“爱的宗教”。他没有看到人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存在。因此,费尔巴哈无法以世俗本身的矛盾为前提来认识人本身,当然也不可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其次,费尔巴哈将人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在他看来,宗教情感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人被视为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存在,而不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当他描述现实时,倾向于将其看作是静止的;而当他描述历史发展时,又倾向于将其归结为宗教意识这一唯心主义的因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费尔巴哈撇开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过程,假定出了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因此,他的唯物主义不具备历史性特征的,因而必然是半途而废的。

最后,费尔巴哈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而抽象考察人的本质。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实践与理论的相脱离,“类”的概念高高在上,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七条)

费尔巴哈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泥潭。其所以如此,乃在于他始终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他的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这使他的唯物主义不具备对现实的批判性与革命性。他不可能用现实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将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将人看作是孤单的、自然的、独立的,而非群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首先,自然本质。马克思首先确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人不是什么具有超验性或特殊灵性的存在,而是和其他生命一样拥有一种自然的本质。他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其次,类本质。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来考察,将这一本质归结为“劳动”。他指出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从这个角度而言,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

再次,现实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最深刻认识在于人的现实本质。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多种多样的联系,在这些联系所构建的范围内,人不再仅仅是一个生物的、个体的存在,而上升为一种社会的存在。可见,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这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价和解释:

首先,这一思想超越了人性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机械对立。过去的思想家在思考人的本质的问题时多将个体与社会分裂开,不考虑人的社会性,认为个人决定社会,呼唤抽象的人性或者认为社会决定个人,不相信个人是理性的存在。在现实性上,个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把握个人及其生存发展的条件,这样才能全面地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过去的理论家与思想家都习惯于站在现实之外的某一点来批判现实。事实上,如果不能理解历史的现实,就无法正确处理“批判现实”的问题,无法构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实现从现实到理想的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根本上超越“人不能救人,必须呼唤先验的东西”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历史地认识现实,才可能超越现实。

最后,人的本质的历史内涵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必然统一。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动,具体的人性体现在历史过程中,因此它必然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而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在这个统一中体现出来。

三、人的本质的再思考——基于社会学的角度

恩格斯曾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那么所谓的“新世界观”指的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可称之为理论亮点的东西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实践的观点、社会关系的观点和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的观点”。它的突破性在于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联系起来,看作是一个整体;将原本静态的割裂的社会变成一个动态的整体的社会。能够产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在于马克思发现了是人的实践活动建构了整个世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能动的地位,他不但能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还可以对世界做出改造。

具体到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超越了静态的角度,而是从一种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性,将社会关系引入到其理论的主体思路中。也就是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像他在早期作品中所做的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联系。如此一来,个人就成为了社会角色的人,而非独立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社会学有关“角色”理论角度来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做一个微观角度的阐释。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而社会对每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都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是社会期望;相应的,当个体按照社会对其要求去履行义务、行使权力时,即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其社会行为就是一种角色行为。具体而言,理解一种角色行为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角色与社会地位:因为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所以理解一种角色首先必须明确其社会地位;(2)角色与社会期望:社会对每一个角色都有预期的规范要求,个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就是个人对社会期望的理解以及其做出的反应。

如果从角色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解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中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问题。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他需要在社会中与别人发生联系,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身份,同时由这个身份发展出来的,他又必须扮演一系列相关的角色,那么他是如何扮演角色的呢?我们知道,每个社会对各种角色都有相应的期待与要求,个人需要学习这种期待与要求,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关于社会化的过程,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众多伟大的学者都给出过相应的理论解释。比方说查尔斯·库利(Cooley,C.H.)的“镜中我”理论、乔治·米德(Mead,G.H.)的“角色借用”理论、弗洛伊德(Freud,S.)的“无意识”理论、艾里克·艾里克逊(Erikson,E.)的“认同危机”理论以及让·皮亚杰(Piaget,R.)的“认知发展”理论等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总的说来,社会化过程体现出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社会性的一面。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人,个体性与社会性是相统一的。

其次,如果我们将理想的社会看作是一个和谐体,在其中生活的人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各司其职,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就可以被理解为这种“理想的角色”与“现实的角色”之间的差异。如果我们将角色扮演者的实际扮演看作现实,而将社会的角色期待看作理想的话,那么一个社会角色的人所面临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他要解决的不过就是使其角色扮演更加符合某种完美的社会期待而已。

当然,在这里关于“角色”的种种理论和探讨更多地偏向于微观世界的讨论,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是旨在探讨社会整体发展与变迁的宏观理论,或者说马克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69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