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每日一诵史记的个故事第6
韩非的悲剧
朗诵者:靳雪艳约公元前年,韩非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郑城,他是韩国贵族,王室诸公子之一。韩非师从于荀子,与李斯是同窗。但韩非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相韩十九年,使韩国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史记·韩世家》记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申不害主“术”,但“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就衰落了。韩国地处周的旧地,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夹在秦、魏、楚之间,经常遭遇大国的攻击,其中尤以秦为甚。作为弱国,韩国不得不在大国间窥测动向,捕捉时机,有时联秦抗楚,有时与齐、魏抗秦,有时又同秦击齐。不论是合纵,还是连横,韩国总是首当其冲,大受其害。弱国无外交,更无尊严可言,公元前年,秦昭襄王去世,其他诸侯国都派将相前去吊唁,而韩桓惠王则披麻戴孝,像孝子一样前往祭奠。
公元前年,韩桓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策略。他以水工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最后的结果完全出乎韩王所预想,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策,公元前年,水渠修成,关中成天下粮仓,秦国国力大增。《史记·河渠书》评述:“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作为王室公子,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对韩国的衰弱不堪感到痛心疾首,他多次上书韩王献策,希望变法图强,改变当时“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的局面,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博学多才,很善于写作,其文构思缜密,锋芒犀利。韩非不为韩王所用,自觉“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说难》、《内外储》、《说林》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后人辑为《韩非子》一书。
韩非的文章不仅在韩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流传到其他诸侯国,引起了秦王赢政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7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