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弟子规每日一解lt余力学文gt
余力学文
《弟子规》一共讲了七个方面内容,前六个方面讲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是让我们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修养品德的,是讲力行这方面,而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通过学习能帮助我们力行,这样力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所以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文化文化,就是要用文来化我们,学文的目的就是化自己,变化自己的气质,把文化到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化到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去。所以学文和力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力行帮助我们学文,学文指导我们更好地去力行。我们学到了圣贤教育,帮助指导我们去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在力行;真正力行了,对于圣贤的教诲,就会有新的悟处,就会有更深入的体验。力行是行门,学文是解门,解行要并重。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力:努力。但:仅,只是。文:文化知识,书本知识。浮华:表面光鲜实则空虚无用。
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受教育的目的首先在“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古人读书是志在圣贤,而现在人读书是志在赚钱。很多家长和老师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分数,不注重品行教育,结果小孩越学就越傲慢。讲的头头是道,自己没做到,这样就变成伪君子了,因此品德的提升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学能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本事?这个要谨慎于开始!做家长和老师的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观念才行。现代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只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手段,没有道德的指导,科技知识极有可能被滥用而贻害人类。对个人而言,有才无德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当务之急是努力恢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明白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
墨子有句话,大意是:“学来学去,都是为了用。”
(《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孔子说:“光长叶子不开花的庄稼有吧;光开花不结实的庄稼有吧!”
(《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苗而不秀——光长叶子不开花:就像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没能给老师和家长争光。——不秀!不光鲜亮丽。
秀而不实——光开花不结实: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所学知识不会用——不实!盆景土豆,中看不中吃。
陆游有一次夜晚读书时忽发感慨,写下一首诗,
教育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总觉不深,要想真正掌握必须亲身实践。——想起中学物理课画了那么多电路图,什么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我都会啊。可是,实际操作起来根本不沾边,别说让我给房子走电线了,走好的线我也看不懂,对于跟电有关的,我只会按开关,插插座。——我也可以给自己解脱啊,我从来没亲身实践摸过电线。对于电线我远不如我那些高中毕业去工厂当了电工的同学。
我,对于电路,不过是纸上功夫,知行脱节,中学物理课学的电路知识全还给老师了,属于“空长浮华”的人。
荀子有一句名言,体现了其“知行”观:“光学不干,知识再多也玩不转。”(《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敦:盛多。困:窘迫。)
纸上谈兵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头头是道,十分在行,自以为天下无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军连攻了三年也没有打退赵军。秦国见廉颇难对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了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乱箭中被射死。
学习圣贤教育的启示
例一有一个小朋友,读了一段时间的儒家经典后就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有一次,母亲发现他做错了事,就批评了他,他反过来指责母亲:“你还批评我,你自己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吗?”孩子学儒家经典,应该学了就要做,正如蔡老师说的“《弟子规》不是背的,是用来做的”,儒家的经典也不是用来检查对照别人的不是,而是应该用来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德行。不应该自己背会了几句经典,就拿来批评指责别人。
例二有一个人研究生毕业后,母亲叫他帮忙做些家事,就在做家事当中把一件东西弄坏了,母亲就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他听说妈妈骂他笨,马上生气地说:“我都已经研究生毕业啦,你还骂我笨。”研究生院给他什么了?给他傲慢。卢叔叔曾说:“假如是我的孩子,绝对不让他一读就读到博士,一读到博士眼睛都长到哪去了?”大学出来本应该虚心学习,好好磨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对,所以真正学问绝对不是记问之学。
例三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有才华,也很聪明,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一个知名大学破格让他直接当副教授,但当了十年都没有升到教授,原因是他这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都是写哪个教授哪里不好,抓住人家的弱点进行精辟论述,他不知道“攻人之恶勿太严,当思其堪受”,每逢要升级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接受朋友的建议,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人家的优点,于是他写论文评说教授的优点,学着赞叹欣赏别人。论文刚写出来时,让人看了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因为他从前只会攻击批评别人,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缺点,找不出赞赏别人的语言,而别人教他,那根本不是他自己的本意,所以他写出的话让人一看就是假的。因此欣赏别人应该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在赞叹别人时,要能让人家感受到你是打心里对他肯定。要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别人是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有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会受益一辈子,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习气,会障碍自己的一生。
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毕业了有没有文化?一般人的认知会觉得学历高就有文化,这是很片面的认知。文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伦理”。文化的本质是圣贤智慧,做人的道理。当一个人不孝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伦理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有文化呢?现在学历越高,只代表他对某一个专业特别懂而已,所以高等学府是知识技能的传习所。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些现象:高学历,高离婚率,学历越高,可能产生的傲慢越重,跟太太、亲人、同事无法相处。这也难怪,他们可能都常常面对电脑,电脑很听话,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沟通,需要交流。
因此我们家长一定要有教育的敏感度,要时刻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千万不要让孩子学点经典或大学毕业就“长浮华”,学习经典的目的,是改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对于没有学过圣贤教育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并告诉他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让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例四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学习经典的孩子可喜可贺的成果:海口有一个孩子,他读了二三年的经典了,他的母亲在这些方面特别叮咛。这个孩子见到每一个老师都是恭恭敬敬九十度鞠躬,看得出来他的这个鞠躬也净化了他的心灵,所以当母亲对经典有什么不会时,就把他找过来说:“来,这一段背给妈听。”当孩子背完后,母亲感谢他,他也是很谦恭地说:“不客气。”这样不仅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孩子也不会产生傲慢。
有一次,蔡老师同几个老师到深圳去讲课,这个孩子也跟着去听课,刚好有十块饼干,大家将九块分掉了,还剩下一块。这个孩子在房间里,他觉得很好吃,又走出来说:“这个饼干很好吃,还有没有?”老师们都看着那块饼干没说话,这个孩子走到前一看只剩一块了,马上把这个饼干拿起来,走到蔡老师的面前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第一,这个孩子一点都不贪;第二,他还知道饼干要先拿给谁吃,能掌握进退、应对的分寸。所以,学习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以学呆,学习礼仪要让孩子非常灵活,懂得怎么样去应对变化。
还有一次海口防空演习,每一个状况出现都是一个教育机会。所以老师马上对学生讲,当防空演习的时候,你们不要带太多,应该带一些必要的东西。当时每一个孩子都在收拾东西,有一些孩子收拾了一大堆,都快提不动了,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的内心很没有安全感。只有这个孩子没有收拾什么东西,跑到一个地方把抽屉打开,里面放着一张孔子像,他对老师说:“老师,这个应该带走。”老师当时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在危急之时,第一个念头是要带走孔子的像,相信这个孩子往后的人生,在面对很多挑战的时候,孔子的教诲一定会从他的脑子冒出来,进而用这些态度去处事做人。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利用经典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经典不是背的越多就越好,而是将经典中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工作、接人待物上越多越好;落实在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方面上越多越好。
当真正践行《弟子规》的时候,我们才了解到为什么圣贤人这么重视根基的落实,当有了根基的时候,我们整个道德学问才能站得稳固,这时你的学问越高,在社会上越能发挥作用,你就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