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middot劝学一

发布时间:2022/6/19 11:13:08   点击数:
白癜风北京专科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荀子劝学》一

我最近决定将我读书的一些体会写下来,我向来读两种书比较多,一种是偏思想的,一种是数学书。偏思想类的书主要是较经典的思想著作,我不能完全将这部分归为哲学著作,因为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著作不能称之为哲学著作,至少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而我读中国古代的尤为多。最近我在读《荀子》,本科时期粗略翻阅过,但没有完全读完,我决定将一些想法记录下来。而我一直也想写有关《论语》的一些心得,这是下一步要做的。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我并不是用写书的严谨性去谈《荀子》的,只能是个人的一些理解体会,而我亦无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暂时也只能做到这样。

荀子名况,字卿,一般将他归为儒家学派,从何判断呢?最重要的当然是从他表达的思想上看,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看他赞扬哪种学说:《荀子》共三十二篇,第六篇题为《非十二子》,意思是反对十二个学术代表人物(其中有孟子、子思、惠施等),而大力赞扬了孔子和子弓(孔子弟子),且荀子本人精通《诗》、《礼》、《易》、《春秋》,由此可见他是较为推崇孔夫子的。相较我们比较熟悉的儒学著作而言(《论语》、《孟子》等),《荀子》的著作似乎更实用一些、更辩证一些。所谓更实用和更辩证,其一,观点的论证是较为严密的,多用譬喻,一篇的篇幅往往只论述一个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劝学》就是如此。其二,实用性,对应他给出的观点,荀子给出了具体躬行的方法。

荀子的观点有唯物主义的影子,孔孟的学说中会有“天道”的观念,虽然按我本人的观点,所谓“天道”有一些地方可以用“仁”字来代替,有一些地方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发展规律,但在孔孟后的儒者中有不少逐渐将其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甚至主观吧)。我很喜欢荀子的一句话: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国家不是因为尧而存,因为桀而亡,而是取决于治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总体来说,荀子的很多观点是我如今也非常赞同的。我们还是看看他的原作,由于篇幅原因,我们分开几部分来聊聊这一篇,下面是《荀子》第一篇,劝学的第一部分。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翻译

是复制网上的,大体没有问题: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第一段相信大家比较熟悉,在高中教材出现过,我们先看几个字词:取、为、輮、受绳、就砺,荀子在强调物体的改造过程。蓝、水、木、金都是自然之物,经过改造、锻炼会成为更杰出或更有用之物。甚至“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受到风霜也不改其志,是因为他受过火的煅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日参省乎己,就是君子打磨自己的手段。

但是“博学”、“日参省乎己”是不是就是做一个书呆子?荀子的意思显然不是,我们从下一段可以看到。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博学是需要人“登高山”、“临深溪”、“闻先王之遗言”的,即广泛地实践,要格物致知。这一段教材是删去了的,我觉得“闻先王之遗言”是删去的原因之一,“先王”是古代各个圣王,荀子认为他们治理有方,不仅以术治天下,而且以仁治天下。在荀子的著作中,我暂时没有发现他对古代圣王治下的国家制度的怀疑,他还是希望“人治”,不过是圣王的“治”。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论是哪个种族的人,生而同声,但他们长大之后风俗习惯有所不同,是因为教化的不同。荀子在这里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塑造力量,这里我们可以对应一下三字经里的观点:

“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在出生的时候都是相近的,但通过后天的实践,理念和行为就会有很大区别。当然我们很熟悉旧三字经的前提:“人之初,性本善”,是支持性善论的,所谓性相近,这个性是善的。而荀子在此处没有说性善性恶的问题,他只是说“生而同声”,只是从行为上描述了婴儿的初始状态。

关于荀子最后引用《诗》的这一部分,我对《诗》的理解甚浅,只读过十余首,不便表达我个人观点。总的来说,前一二段都是在表达学习、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71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