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荀彧出山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01
—
原文
02
—
译文
03
—
收获与反思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谈到过汉桓帝时期,荀爽曾经劝汉桓帝清理后宫。荀氏八龙之荀爽为什么劝谏汉桓帝清理后宫?跟荀子的思想有没有关系?-细品《资治通鉴》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荀爽的祖先是荀子,所以旬家从春秋到汉代都是非常有名望的大家族。荀爽的父亲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荀淑,荀淑的八个儿子因为都非常优秀,所以当时号称荀氏八龙。
而荀彧的父亲就是荀氏八龙之中的荀绲,当时曾经任济南相。荀爽是荀彧的叔叔,当时任司空,位列三公,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领导了。
荀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也是非常有才华的。当时的党人何颙就很欣赏荀彧的才华,称他是王佐之才,也就是未来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当然我们也看到旬家在东汉的地位,在地方上有影响,跟党人之间是往来频繁,但荀彧的父亲还通过关系让荀彧娶了宦官的女儿为妻。所以就是通过这种政治平衡,保证家族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不倒的。
后来荀彧不出意外被举孝廉,安排在宫里面当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相当于现在皇帝的贴身秘书,也可以看出其家族对他的前途的安排。
但后来董卓进京,荀彧就发现皇帝已经是一个傀儡,他又不想侍奉董卓,于是弃官回乡。
当时他老家就在颍川,当时的颍川就是现在河南的许昌附近,离洛阳还是比较近的。所以荀彧就敏感的意识到如果诸侯起兵讨董卓,颍川迟早会成为战场,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于是就劝父老乡亲搬走,但大家都不想走。因为当时的冀州牧是韩馥,韩馥就是颍川人,想必韩馥和荀家的关系是非常好,甚至是通婚的,所以荀彧就决定带领族人到冀州,投靠韩馥。
后来果然董卓派牛辅攻打中牟,朱俊的军队落败,而李准,郭汜的军队劫掠了陈留和颍川两个地方,留在当地没走的荀彧的乡亲都死于战火。所以这就可见荀彧对于时局的敏感和预见性。
但当荀彧率领族人到达冀州的时候,韩馥已经被袁绍所害了。(参见韩馥的失败-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而当时,袁绍对荀彧的才华也是非常认可的,希望留荀彧在身边。但荀彧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就离开了袁绍,觉得曹操在当时的时局中,更有可能异军突起,所以荀彧就投奔了曹操。
对于荀彧的投奔,曹操果然是喜出望外,毕竟如果把袁绍比作大厂,曹操当时就是一个很穷的创业者罢了。所以曹操才能把荀彧捧在了手心。
其实荀彧投奔曹操确实也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但对于荀彧而言,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当时的袁绍身边是能人辈出的,荀彧的弟弟荀谌和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所以在那样的团队里面,荀彧想要脱颖而出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作为一个望族而言,一家人分别服务于不同的派系,反而是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比如后来的诸葛亮,其兄弟诸葛瑾就在东吴,蜀和吴那个派系胜利,对于诸葛家而言,都是受益者。
而另外一个层面,在盛世时,如颍川荀氏这样的家族就是政坛常青树,凭借其盘根错节的关系,会形成对地方的垄断和在政坛的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贵族治国的形态,所以党锢之争其实就是地方豪族的权力和皇族权力的争夺。而在乱世,而当一个国家这种阶级固化积重难返的时候,就会出现暴力革命,将传统的格局打破,再来一次洗牌的过程,所以颍川荀氏才又遭大难。
所以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要创造一种机制,保持阶层的流动,不能让阶级固化下来,否则社会最终一定会被既得利益集团所裹挟,最终矛盾激化形成社会动荡,造成灾难。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有些国家各种利益集团把持了社会,为什么没有造成矛盾的激化?这个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有没有财富的增长。只要财富增长,各个阶层就始终有蛋糕可以分,虽然分配可能不均衡,但始终会弱化矛盾。但如果没有新增的财富,那么矛盾就会激化,社会就会动荡。所以比如有些国家为什么要极力的跳动战争,仗打在别人国土总比自己国土革命强。
所以改革始终在路上才能避免大革命的到来。
读史学文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