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与沂蒙兵学焦子栋

发布时间:2020/9/15 15:41:34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荀子与沂蒙兵学

(兰陵后学焦子栋)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事不断,诸侯之间的战争规模越打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繁,战争成为时代发展的重心,军事和国防对于国家命运至关重要。荀子从“以礼义治国”的最高原则出发,认为“以礼义治军”亦是军事与国防的最高原则。“礼义”的根本就是维护好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处理不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政权就会被推翻,国家就会灭亡,天下就会大乱。故荀子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荀子兵学思想是儒家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他的《议兵》篇之中。荀子心中的军队应是王者之兵、仁义之兵。王者之兵、仁义之兵堂堂正正,不需要“权谋”与“势诈”。“王者之兵”是“仁义之兵”与“威武之兵”的有机结合。这其实是荀子“王道霸道兼取”治国思想在兵学上的具体体现。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军队就可能成为“虎狼之师”,危害天下;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仁义之师”也会徒有虚名,很难做到“禁暴除害。”

“彼兵者,所以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王制》)这里既是荀子“礼义治军”最高军事原则为指导,建设“仁义之兵”的具体要求,亦是对“止戈为武”(《左传》)“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等兵学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要“壹民、附民”,就必须“隆礼”“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赏重”“刑威”“权出一”,才能“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进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对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基本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还论及具体的战略战术原则——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

“六术”——“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同“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议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制度、号召、政策、命令,必须严肃而有威势;奖赏刑罚,必须坚决实行而有信用;军队驻扎的营垒和收藏物资的军库,必须周密而坚固;转移、发动、进攻、撤退,既要安全而稳重,又要紧张而迅速;侦探敌情、观察其变动,既要隐蔽而深入,又要多方比较而反复检验;应对敌人进行决战,一定要根据自己已了解清楚的情况去行动,不要根据自己怀疑的情况去蛮干。”

“五权”——“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同“熟”)而用财欲泰。”(《议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只顾拼命前进而不注意休息;不要急于求胜而忽略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不要只对内威严而对外轻敌;不要只知用兵之利,而不知用兵之害;用兵方案要深思熟虑,后勤物资必须有绝对保障。”

“三至”——“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议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前敌将领对于君王的命令暂时不接受有如下三情况:宁可自己被君王所杀,也不可以使自己率领的军队驻扎在不利之地,也就是说要占据有利地形;宁可自己被君王所杀,也不可以使自己率领的军队去打无把握取胜的战斗;宁可自己被君王所杀,出不可以使自己率领的军队去欺负老百姓,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至”就是三条最高兵学原则。后来有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亦是从此演化而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就需要前敌将领在“战”与“不战”之间马上做出应急性抉择,否则就会贻误战机,或不能败敌,或为敌所败。

“五无圹”——敬谋无圹(同“旷”),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慎重谋划、慎重对待军务、慎重对待部属官员、慎重对待士兵、慎重对待敌人。”

一、荀子对姜尚兵学思想的传承

从宏观上讲,如果把周公的“制礼作乐”归于“文治”,那么就可以把姜尚的“兵权”“奇计”归于“武功”。荀子以“礼义”为统领,这是周公、孔子的对他的影响;以“禁暴除害”为统领,这是姜尚对他的影响。

根据已有的史料证明,荀子至少三次到过齐国,前后在20年左右,其中在前年至前年的13年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因此,荀子必然受到姜尚、管仲、司马穰苴、孙膑等人思想的影响。况且,百家争鸣之中必有兵家参与。

荀子把大臣划分为四档:“人臣之论(通“伦”):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接着给出了“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同“猝”)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通“与”),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的判断标准。并且认为商代的伊尹、周代的姜尚属于圣臣之列:“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臣道》)足证姜尚在荀子心中地位之崇高。因为圣臣是最高境界的大臣。同时证明了姜尚的治国思想、兵学思想对荀子的影响之深。

姜尚(约前—前年),姜姓,吕氏,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东海(今山东日照沿海一带。晋代张华《博物志》:“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汉代“海曲”在今山东日照一带,“莒州”今日照所辖莒县一带)上人”。

相传姜尚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称“太公望”,俗称太公(沂蒙民间俗称“姜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尚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也就是说姜尚中国古代兵学的鼻祖。

世传姜尚著有《太公兵法》(又称《六韬》)一书。《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年4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关于《太公兵法》的就有五十多枚,证明《太公兵法》至少在西汉时已经广泛流传。“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尽管《太公兵法》一书不全是姜尚的亲笔,但基本上反映了姜尚的兵学思想,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1、在“政治攻势”高于“军事攻势”上的传承

《太公兵法·文韬》指出:“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

荀子《王霸》篇指出:“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如是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故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四者齐也。”能够依法治国、选贤任能,上下团结一致,风俗美好,这就是不可战胜的最强大的力量。

2、在利益驱动原则上的传承

《太公兵法·文韬》在记述周文王向姜尚请教如何能够赢得民心时,姜尚的回答是:“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在荀子的《富国》篇中亦有类似的论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

姜尚与荀子的这些观点,总括起来就是今天所讲的利益驱动。姜尚注重的是直接利益交换,荀子注重的是间接利益交换。

在具体论述如何赢得民心时,《太公兵法·文韬》讲了四个“天下归之”。

第一、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这里是讲要学会利益分享。

第二、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这与荀子所讲“兵者,禁暴除害”相一致。

第三、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这仍然是在讲利益分享。

第四、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里继续说明利益驱动原则的有效性,同时也提出了与荀子“人之性恶”相类的观点——“凡人恶死而乐生”。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3、在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上的传承

《太公兵法·龙韬》指出:“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荀子《议兵》篇指出:“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中国传统兵学认为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姜尚与荀子均持此观点。

4、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上的传承

《太公兵法·虎韬》指出:“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荀子《王霸》篇指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两军之战是综合势力的较量,两将临敌之变是综合素养的较量。这在解放战争时期“鲁南大捷”上体现的更为真切。天降雨雪,这是人民军队所战之天时;“鲁南泥泞行不得”,是言国民党第二十六整编师及第一快速纵队陷入走不动、爬不动的“糖稀湖”(天下雨雪,使得兰陵古镇北部的田野成为又粘又稠的“糖稀”);三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不得民心,特别是沂蒙解放区的人民大众更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同仇敌忾。

二、荀子对左丘明兵学思想的传承

左丘明,生卒不详,为孔子(前-前年)同时代人,春秋时鲁国向邑(今兰陵县向城镇)人。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杰出代表,开创编年史、国别史的的先河,运用洗炼凝重的笔法,选剪丰富翔实的史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春秋左氏传》(以下简称《左传》)及《国语》这两座历史文化宝库。《左传》是儒家经典“五经”或“十三经”之一。

《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以上材料证明,左丘明与孔子一样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之君子”。

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钞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钞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

在这个师承关系中,吴起(约前-前年)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惨遭杀害。因此,除了《左传》本身的兵学思想,在传授的过程必然渗透吴起的兵学思想。

1、在“兵事不可避免”,“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上的传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议兵》:“兵者,禁暴除害也。”皆是讲兵事不可避免。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征伐以讨其不义”。《左传·成公十五年》:“凡君不道于其民,诸侯执而讨之。”

“禁暴除害”之“禁暴除害”即是“正义之战”,为天下人带来“暴、害”的战争即不义之战。

2、在“必须以礼义为用兵之统领”上的传承

《左传·鲁隐公十一年》:“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荀子《议兵》:“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则废。”

3、在“兵民是胜利之本”上的传承

《左传·鲁禧公二十八年》在晋、楚城淮之战后,分析楚国战败的原因时指出:“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分析晋国之所以取胜,最根本的就是晋国的军事行动得到了民众的坚决支持,使“民听不惑,而后用之”,最后得出结论:“无众必败”。

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

三、荀子对孙膑兵学思想的传承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前年之间,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相传孙膑与庞涓在蒙山拜以鬼谷子为号的王栩(沂蒙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为师学习兵家纵横之术。后因在魏国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所以史称“孙膑”。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亦称《齐孙子》。此书先是亡佚,到了年4月的时候,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有关《孙膑兵法》的竹简。这部分竹简经专家们长期研究整理,最后确定为16篇。这16篇虽然远非《齐孙子》的原貌,但理论价值却十分珍贵。

1、对“天时地利人和”思想的传承

《孙膑兵法·八阵》:“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膑兵法·月战》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同‘殃’)。”

荀子《王霸》篇:“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孙膑、荀子都强调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特别是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是制胜之本。显然荀子“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是受孙膑兵学思想的启发。

2、对“人最为天下贵”思想的传承

《孙膑兵法·月战》篇:“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荀子《王霸》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人“最为天下贵”这一点上,荀子更是受孙膑的影响。

3、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思想的传承

《孙膑兵法·八阵》篇:“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墼(同‘击’)死。”

荀子《议兵》篇:“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孙膑与荀子的观点都是对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发展与创新。

4、对“和合”思想的继承

我们先来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著名的“田忌赛马”故事的记述:忌(指田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指孙膑)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我们再看另外一组数据:

《论语》总计余字,使用“和”字8次,使用频率为0.37‰;

《孟子》总计余字,使用“和”字3次,使用频率为0.07‰;

《荀子》三十二篇总计余字,使用“和”字75次,使用频率为1.00‰。

因此,可以看出荀子对“和”字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孔、孟两家,这也反映出齐文化较之鲁文化更具“和”的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170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