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成败李斯大秦帝国的奠基者与陪葬人
近日电视剧《大秦赋》正在热播,抽空瞅了两眼,暂且不说这部剧如何,这里只聊一聊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李斯。
没有李斯,就不会有后来的秦帝国。他不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还奠定了中华帝国长达两千年的政治模式,至今仍发挥着影响。
然而,后世对李斯的评价并不高。司马迁如是说: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意思是:李斯在老皇帝死后,不考虑如何治理好国家,只想着保住权位,与赵高同流合污,助纣为虐,自己也沦为了王朝的陪葬品。
汉朝以后的知识分子多为儒家信徒,他们对李斯的评价,总体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口径,肯定他的才华,诟病他的为人。除此之外,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那笔旧账,李斯身为谋划之人,自然也免不了大伙儿的口诛笔伐。
李斯才华盖世,前半生堪称小人物逆袭的典范,晚年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其悲剧所揭示的,是集权政治一个残酷的逻辑。
1/6出身微贱
李斯是楚国人,年轻时是楚国上蔡县的一名小吏。身为基层公务员,李斯过着安稳日子。
据说,改变他命运的,是一群老鼠。
有一次李斯上厕所,把一群老鼠给吓跑了。看着它们四下逃窜,李斯的内心不免惆怅。
他见过米仓里的老鼠,它们吃饱喝足,又懒又肥,根本不把人放眼里。在李斯看来,这是环境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如果你是个穷人,你一辈子都会过得胆战心惊,不时为各种琐事发愁。相反,如果身处富贵之中,就能远离痛苦和烦恼。
所以,贫穷是世间最可怕的事,唯有赚足够多的钱,掌握足够大的权力,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然而,想要咸鱼翻身,留在上蔡县是不会有前途的,必须去一个能够施展长才的地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人发展得依托大的平台。
如同今天的小镇青年想去北上广发展一样,战国末期,小镇青年们心中的“北上广”,就是秦国首都咸阳。在当时,秦国实力位居七国之首,土地最广,人口最多,也吸引着各国的文化精英。
但在此之前,李斯先得用知识武装自己。于是他投入荀子的门下,并与荀子的另一位高徒韩非结识。一晃七年过去,学成后的李斯今非昔比。
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个特点,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大争之世,各国求贤若渴,如同今天的企业招聘,虽说是金子就会发光。但在万千士子中,真正能得到君王赏识,并授予高位的,其实寥寥无几。
李斯的野心,是辅助君王统一天下,他甚至不甘心做个高官,他要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早就看出了天下统一的趋势,而秦国是唯一有资格完成这项大业的国家。不去秦国,就是辱没了他的才华。
但秦国高手云集,李斯一个无名小卒,如何脱颖而出?经人介绍,他投靠了相国吕不韦,成为了吕不韦门下的一位舍人。
当时吕不韦手下有三千多个“舍人”,李斯在他们中间毫无存在感。那么,李斯是如何获得吕不韦赏识的呢?史书上并无详细的记载。
后人猜测,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是在李斯的鼓动下编纂的。当然,具体如何已难以考证。不管怎么说,借着吕不韦这层关系,李斯得以面见秦王嬴政。正是这次见面,让李斯的仕途从此高歌猛进。
2/6与嬴政见面
出身平民的李斯,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曾对嬴政说:“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意思是说,平庸的人只会等待机会,成大事者则懂得抓住时机并下狠心。
李斯初见嬴政时,秦王尚未亲政,还是个少年,年纪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李斯比他大了近二十岁。嬴政很欣赏李斯的才华,这位少年君主何尝没有一统天下之志,然而,摆在他面前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何时才能掌权。
当时,秦国政治主要由吕不韦为首的客卿,以及嬴政的母亲赵太后把持。所谓客卿,就是来秦国做官的外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他本人很有才干,还蓄养了众多门客,在咸阳城的势力盘根错节。
赵太后与吕不韦是老相好,这在朝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当年,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在赵国为人质时,曾得到过吕不韦的资助与保护,作为回报,吕不韦得相国之位,还被嬴政尊为仲父,凌驾于在公卿百僚之上。
为了取悦赵太后,吕不韦向太后觐献了嫪毐,后者很快得到了太后的宠信,甚至还让太后为他生了孩子。这就让朝廷难堪了,堂堂大秦太后,竟公然给先王带绿帽子,你让列祖列宗的脸往哪儿搁?
幸运的是,这个嫪毐实在是不自量力。倘若他只是搞搞女人也就罢了,他居然发动政变,这就是找死了。
嫪毐影视形象
事实证明,他严重低估了嬴政的实力,政变被迅速镇压,嫪毐被杀,赵太后被幽禁,吕不韦也遭到牵连,被夺去相国之位,并于不久后自杀。
嫪毐之乱的平定,为嬴政铲除了执政的两个最大障碍——吕不韦和赵太后。随着吕不韦的去世,另一桩惊天阴谋也被公之于众。
韩王曾派间谍郑国来秦国修建水渠,美其名曰发展水利,实则是为了拖垮秦国的财政。计划败露后,鉴于吕不韦和郑国的教训,嬴政下了逐客令,驱逐所有在秦国工作的外国官员,李斯作为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驱逐的名单中。
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李斯写了千古名文《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已经被收进中学的语文课本。文中,李斯向嬴政总结了秦国的历史,以及大秦帝国的强盛之源——广纳人才,不拘一格。
这篇文章让嬴政取消了逐客令,但我们没必要高估它的政治价值。秦国对外国人才的吸纳,有着百余年的传统。嬴政下逐客令,固然是出于安全需要,但更有可能是出于一时的愤怒,并非长远之策。
更重要的是,以李斯为代表的客卿集团,在秦国早已树大根深,并掌握了大量机密。此时若贸然将他们赶走,等于给敌人送大礼,即便想杀,也杀不过来。何况如此一来,优秀人才以后就再也不敢来秦国了。以嬴政之英明,应该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3/6善于把握“用户视角”
取消逐客令后,李斯被任命为廷尉,也就是秦国的司法部长。要知道,大秦可是以法立国,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这也有利于李斯开展制度改革。往后,在李斯的辅佐下,嬴政成就了统一大业。
说到这,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李斯的成长轨迹。
前面说过,李斯极度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战国人才市场,光有野心是不够的。李斯能取得成功,除了过人的才智,更在于他善于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巧妙地与自身利益相结合。用今天的话讲,李斯有意识地采用了“用户视角”。
相传,当年李斯在吕不韦门下时,曾向吕不韦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建议:把所有门客统统驱逐。
这个建议看似疯狂,实则有很深的政治考量。李斯早就看出,吕不韦养了那么多门客,等于向朝廷彰显自己的实力,容易授人以柄。
为打消人们的顾虑,李斯建议吕不韦写书,也就是后来的《吕氏春秋》,一方面可让门客有事做,另一方面则通过著书立说,为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
李斯明白,吕不韦身为商人,必须向对方晓以利害,权衡利弊,给他一个有助于名利双收的建议,方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若一上来就大谈治国理政,堂堂相国,哪会把你放眼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