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ldquo人化为虎rdquo余姚
“人化为虎”:
余姚历史上惨痛的饥馑记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从中国人最独特最普遍的打招呼问候语——“吃饭了吗”这一句,即可以看出“吃饭”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一个民族要经历过多么漫长可怕的饥荒岁月,才会产生这样独特的语言语意语境?进而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志性表达方式?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古今中外,农业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根本的命脉,奠基石,定海神针。农业基础薄弱,其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你如何想象一个始终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民族,能够创造出辉煌灿烂丰沛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成就?
农业之于生民的重要性,早在原始社会即呈现出宗教式膜拜与信仰。
神农氏炎帝,即是中华民族奉为神一般的图腾信仰。
《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神农炎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多个农业部落的统称,是为早期人类生存繁衍作出巨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
天之大命,古代皇帝“扶梨亲耕”,即可看出对农业对于国家命脉的重要性。
《荀子·王志篇》中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说。如此才能“四者不失,五谷不绝”。《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皇帝亲率百官亲耕的故事,规定“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每一年春天,皇帝都要按照祖制进行耕种,掌着犁向前推行,一次一个来回,而三公需要跟在后面“五推”,以此来作为全国重视农耕的表率。
《汉书·食杂志》记载,“上感谊言,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汉文帝听取了贾谊的建议亲自耕种,并于公元前年正式向全国下诏书:“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图:乌合麒麟)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人口呈几何级增长,粮食呈算术级增长,故而周期性的灾难不可避免。
这只是自然条件下的此消彼长,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呢?
千年中华文明史,铭刻着深入骨髓椎心刺骨的饥馑记忆。一部《二十四史》弥漫太多的“饥饿史”。
中国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三次大饥荒,分别发生明朝、清朝、民国。
明朝大饥荒:公元年至年崇祯年间,大饥荒从陕西、山西起,随后蔓延到了整个华北,渡过长江,波及到浙江、江西。这场大饥荒,直接导致明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旱灾、兵灾接踵而至,全国人口锐减了一半以上,明朝最终倒下。
清朝大饥荒:公元年至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大饥荒遍布整个北方,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个省份最为严重,受灾人口高达两亿,一共造成万人死亡,史称“丁卯奇荒”。年旱灾继续升级,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奏报“(山西)赤地千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
民国大饥荒:抗期间的年,河南“中原大饥荒”,受灾人口达到一千万,死亡率高达五成,五百万人被饿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饥馑超过次,仅仅最近年,大规模饥荒就多达十余次:
年华北四省大饥荒。
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
-年北方八省大饥荒。
年长江水灾引发饥荒。
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
-年川甘大饥荒。
年中原大饥荒。
年广东大饥荒。
-年南方大饥荒。
—年的“三年困难时期”。
年河南大饥荒
年湖南大饥荒。美国《生活》记者乔治·希尔克摄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推荐看一看这部电影
中国近代史上,能够真正称得上“吃饱饭”的历史有多长?一百年?八十年?五十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粮食安全线,是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要达到千克,才算“刚刚吃饱”。中国人在年才达到这个目标,所以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才算“吃饱”。
而今天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已开始在嚷嚷减肥、节食……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小时候饭桌上最常见的是浙东乡村的传统食物——梅干菜,苋菜菇。米饭还算有得吃,但倘若碗底剩有米饭,即遭致后脑勺吃“栗子头”,并被严厉告之“天雷公公要打煞”。当然打破饭碗,那是世界末日了;零食是冷饭团、锅巴,脸上经常出现一块块白疙瘩,被称之为营养不良的“冷饭团块”;印象深刻的,那时的墙面最多的宣传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不懂这几个字背后的深远意义,只觉得与战争相联的饥饿,必定是极其可怕的。
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中,最为经典的一则家族传说:小时候的二叔端着饭碗坐在桥头,一不小心饭碗掉河,号啕痛哭大半天。
我们很难从浩繁的中国史书中厘清到底有多少数据清晰的饥饿史,盘点一下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余姚历史,亦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以下是《光绪余姚县志》卷七“祥异"篇中关于“饥饿”的记载。真实发生的显然要比史书短短记录的几句更惨绝。
现摘录几条:
晋,咸康元年至三年,旱,余姚特甚。米斗直五百。人有相鬻。
宋,明道七年七月,害稼,大饥。
绍兴元年,大饥疫。二年荐饥。五年,旱。六年,饥。九年、十年荐饥,斗米千钱,人食草木。十八年八月,大水,害稼。十九年,大饥。
元,大德十一年,大旱,饥,疫。
明,成化七年九月,大饥,穜稑几绝。二十三年,秋,大旱,饥,人化为虎(原注:《七修类稿》云:成化间,余姚通德里有王三者,每夜出,晓还。其子迹之,已,变为虎。而足尚未全,自后遂不复还)
明,万历十六年春,大饥,双雁民杀子而食。
清,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十日,虞宦街灾。芒种后大雨积旬,川泽皆满,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往来如织。
光绪十五年,八月至十月淫雨四十七日,晚禾、木棉歉收,饥民四起。
…………
记载可以发现,卖儿卖女有之,杀子而食有之。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明代成化二十三年秋“人化成虎”记载。是年秋季,余姚通德里有一个叫王三的人,每天晚上离家去外面觅食,早晨才回来。他儿子就顺着他的踪迹去看,发现父亲竟然变成了老虎,只有脚还没变成虎脚,后来王三就逃走找不到了。
人化为虎显然是不可能的。最可靠的判断是,饥饿使得王三饥不择食,可能吃了人,变得青面獠牙,不成人形。而其子饿得头昏眼花,因虚脱而产生幻觉,把父亲看成了老虎。而从真实人性角度来看,饥饿真的会让人赤裸裸地呈现“人性兽化”的残酷一面……
(图片点击可放大)
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的我们很少会有某种集体记忆,但饥饿,已然成为深刻渗透在中国历史中长达数千年的集体记忆,深入血肉,融入骨髓,形成DNA。
就此意义而言,被誉之为“神农归位”的袁隆平院士的逝世,不仅仅是当代伟大的农学家的陨落,更是基于我们千年农业文明古国的饥馑苦难历史和饥饿忧患意识,而触发的千丝万缕的感同身受,引得四海万民同声悲恸。
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编号),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
巨鲸落,万物生。人类群星闪耀时。
“在广袤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们)的荣幸。”在此引用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话,向为消除人类的饥饿作出卓绝贡献的科学家致敬。
相关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今天的我们不仅能吃饱,
更能吃好,吃到营养价值
黑树莓有生命之果,果中奇珍之称
小曹娥镇南新庵村
余姚市金烨科技公司黑树莓农场
30亩黑树莓基地
将在六月中下旬成熟
欢迎前来采摘观光
联系:
以文艺的方式
与文化、教育、经济
社会、思想等领域融合
用文艺情怀阐述生活质感
用文化意识诠释社会形态
构造您的生活和事业美学空间
文学创作视频制作
广告设计制作发布
动漫设计企业的形象设计
电影摄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办公用品工艺品的销售展览服务
编辑作者
符利群,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年出版长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十余部。致力于文学、新媒体、影视创作等发展。
合作联系:
(QQ)